教宗良十四世的第一次講道

教宗良十四世在與樞機們舉行的共祭彌撒中,表示“天主尤其藉著你們的誓言,召叫我做宗徒之長的繼承人,這寶藏託付給我,讓我在祂的助佑下,為了整個教會的奧體,成為這寶藏的忠信管家”。

普雷沃斯特,即良十四世教宗5月9日上午在西斯汀聖堂主持彌撒,結束選舉教宗會議,在場的全體樞機與他共祭。在耶穌審判世界的壁畫的氛圍下,教宗發表了第一篇彌撒講道,立即指出了教會必須行走的道路,以伯多祿宗徒明認基督是“永生天主之子”這句話作為開端。

教宗良十四世首先用英語問候在場的樞機們,表示蒙他們的選擇,使他“繼承伯多祿的職務”、“背負十字架並以這項使命受祝福”。他說:“我知道可以依靠你們每一個人,好能作為教會、作為耶穌之友的團體,作為宣講喜訊的信徒,我們攜手並進,傳揚福音。”

以下是這篇講道的全篇內容:

“袮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十六16)。伯多祿和其他門徒回答耶穌詢問他們的信德時,用這句話概括表達了兩千年來教會透過宗徒的繼承、守護、深化和傳遞的遺產。

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是唯一的救世主和天父容貌的啟示者。

為了親近人類,天主藉著祂以孩童信任的眼神、年輕人活潑的心思、人類成熟的特徵,向我們啟示祂自己(參閱梵二大公文獻《牧職憲章》, 22),直到祂復活後,以祂榮耀的身體顯現給祂的門徒們。如此,祂向我們展示了眾人都能效法的聖潔人性的典範,以及超越我們各種限度和能力的永恆歸宿的應許。

伯多祿在他的回答中,領悟兩件事:天主的恩賜,以及需要讓祂來轉變自己的道路,這些都是救恩不可分割的層面,託付給教會,為人類的福祉而宣揚。託付給我們這些在母胎形成前就被祂揀選的人(參閱:耶一5),在聖洗中重生,超越我們的限度,不是我們的功勞,被引領到這裡,從這裡被派遣出去,好能向每一個受造物宣講福音(參閱:谷十六15)。

天主尤其藉著你們的誓言,召叫我做宗徒之長的繼承人,這寶藏託付給我,讓我在祂的助佑下,為了整個教會的奧體,成為這寶藏的忠信管家(參閱:格前四2);如此一來,她就會越來越像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參閱:廿一10)、一艘在歷史波濤中航行的救恩方舟、一盞照亮世界夜晚的明燈。這非憑藉她結構上的壯麗或建築物的宏偉,一如我們所在的古蹟,而是透過她成員的聖德,那“天主贏得的子民,為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祂奇妙之光者的榮耀”(前伯 二9)。

然而,在伯多祿交談、宣認信仰的山上,還有另一個問題:耶穌問:“人們說人子是誰?”(瑪十六13)這不是一個平庸的問題,相反,它關乎我們職務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生活的現實,它的局限與潛能,它的問題與信念。

“人們說人子是誰?”(瑪十六13)。思索我們正在反思的場景,我們能對這個問題找出兩個可能的答案,概括兩種態度。

首先是塵世的回應。瑪竇強調,耶穌與門徒們關於祂身份的對話是在極美麗的斐理伯的凱撒勒雅發生的,那裡富有豪華的宮殿,坐落在迷人的自然景色中,位於山間,但也是殘酷的權力圈子的所在地,背叛和不忠的場所。這個畫面告訴我們,那個環境認為耶穌是個完全不重要的人,最多是個好奇的人物,能以不尋常的言行引起人們的驚嘆。因此,當祂的臨在因對正直的要求和道德需求而成了麻煩時,這個“世界”就會毫不遲疑地拒絕祂和消滅祂。

耶穌的提問還有另一個可能的答案:是一般百姓的答案。對他們來說,納匝肋人不是“江湖騙子”:祂是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有勇氣、說有益的話、說公道話的人,就如以色列歷史上其他偉大的先知那樣。因此,他們跟隨祂,至少只要沒有太大風險和不便的情況下跟隨祂。但他們認為祂只是一個人,因此,在危險的時刻,在祂受難時,他們也拋棄了祂,失望地離去。

令人震動的是,這兩種態度的現時性。事實上,這些思想我們很容易在這個時代的許多人口中再次發現,也可能以不同的語言來表達,但實質上卻相同。

即使在今天,在許多環境中,基督信仰仍被視為一件荒謬的事,是為了軟弱和不夠聰明的人;在一些環境中,另外一些安全感,例如科技、金錢、成功、權力、享樂,都比基督信仰更受青睞。

在這些環境中,見證和傳揚福音並不容易,有信仰的人受到嘲諷、阻礙、鄙視,或最大程度只是容忍和同情。然而,正因如此,這些地方乃是急需傳教的地方,因為信仰的缺失經常伴隨悲慘事件,例如失去生命的意義、忘卻憐憫、人的尊嚴以最悲慘的形式受侵犯、家庭危機,以及我們的社會遭受許多其他的傷害,而且程度不輕。

即使在今天,也不乏這樣的情況:耶穌雖然作為人而受稱讚,卻被簡化為一種有號召力的領袖或超人,不僅無信仰的人如此,許多受過洗地人也如此,他們生活在這個層面上,一種事實上的無神主義中。

這是交託給我們的世界,正如教宗方濟各多次教導我們的,我們蒙召見證對救主耶穌的喜樂信德。因此,對我們而言,也當如此重複:“袮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十六16)

首先,在我們與祂的個人關係中,在每天地皈依旅程中,這樣做是基本重要的。但是,作為教會,我們也要一起活出屬於上主的生活,並將祂的喜訊帶給所有人(參閱:梵二大公會議《教會憲章》 1號)。

我這樣說首先是為了我自己,作為伯多祿的繼承人,我開始了我作為羅馬教會主教的使命,依照安提約基亞的聖依納爵的著名表述(參閱《致羅馬人書信》,問候詞),這項使命是在愛德中主持普世教會的工作。他被戴著鎖鏈帶往這個城市,他即將犧牲的地方。他寫信給那裡的基督徒:“當世界看不到我的身體時,我就真正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了。”(致羅馬人書信,四,1段)。他指的是在競技場中被野獸吞噬,事情的確如此,但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他的話號召在教會內任何一位履行職權的人都不能放棄的承諾:讓自己消失,好讓基督留下;讓自己變得渺小,好讓祂受到認識和光榮(參閱:若三30);要竭盡全力讓人有機會認識祂及愛祂。

求天主賜我這恩寵,今天及永遠,賴教會之母瑪利的轉禱和助佑。

(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