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將臨期是一年中的哪個時候?
2. 這個禮儀期的特點是什麼?
3. 聖母瑪利亞在將臨期的角色是什麼?
4. 彌撒聖祭如何反映將臨期?
5. 這個禮儀期是如何開始的?
6. 將臨期的各種習俗
「將臨期是我們迎接上主降來與我們相遇的時間,也是驗證我們對天主的期待,展望並準備基督再臨的日子。祂將會在我們慶祝聖誕時回到我們中間,那時我們將會紀念以卑微的人性身份降生成人的基督;然而每當我們願意接受祂時,祂就會進入我們的心;祂還會在現世的終結時再來,『審判生者死者』。」(教宗方濟各,2017年12月3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將臨期是禮儀年的開始,「教會在整個禮儀年間,透過慶祝耶穌一生中的各項主要事件和慶祝救恩史來標誌著時間的流逝。」(教宗方濟各,2020年11月29日三鐘經前的講話)將臨期為期四週,從最接近11月30日的星期日的第一晚禱開始,到12月25日的第一晚禱結束。這段時間包括聖誕節前的四個主日。「在這四週中,我們蒙召要棄絕消極和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而包要以培養希望,孕育對新的未來的夢想向前邁進。」(教宗方濟各,2018年12月2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這個時期分為兩部分,每一部分都強調一個重要的信仰真理。第一部分在12月16日結束,重點在於默西亞的第二次來臨。第二部分從12月17日到24日,主要是為即將到來的聖誕節做準備。這樣,教會幫助信友緊記和反思那位在祂「第一次來臨時,取了我們卑微的身體,完成祢預定的計劃,為我們開闢了永生的途徑,使我們在祂第二次光榮地來臨時,終能獲得我們日夜企盼,不敢希求的恩許。」[1]
與聖施禮華一起默想
又一個禮儀年度開始了,彌撒進台詠邀請我們思考一個與開始實踐基督徒生活有著密切關係的問題:即我們各人所領受的召叫。「上主,求祢使我認識祢的法度,並求祢教訓我履行祢的道路。」我們懇求上主引導我們,指示我們祂的芳蹤,讓我們步步跟隨,好能圓滿地遵守祂的誡命——也就是要實踐愛德。(《基督剛經過》,1)
我們這就到了洗者若翰出生的家。依撒伯爾感激地讚頌其救主的母親:「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吾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裏得來的呢?」(路1:42-43)尚未出生的洗者就在他母親的腹中雀躍……(參閱路1:41)瑪利亞的謙虛在謝主曲中悉數傾出……而驕傲、曾驕傲的你我,答應今後一生謙虛。(《玫瑰經》,歡喜二端)
2. 這個禮儀期的特點是什麼?
將臨期被認為是禮儀年的一個「高峰」,因為它幫助我們好好準備在聖誕節迎接上主。同時,它引導我們去增强對基督第二次來臨的期望,又提醒我們祂在聖體聖事中持續的臨在。「教會每年在舉行將臨期禮儀時,就在實現對默西亞的這種期待:藉著參與對救主第一次來臨的長期準備,激發信徒們對祂第二次來臨的熱切願望。教會藉著慶祝前驅的誕生和殉道,認同他的願望:『祂應該興盛,我卻應該衰微』(若 3:30)。」[2] 將臨期是一個皈依和期望的邀請。
教會在將臨期給我們提議的準備方式就是要踏上一個個人皈依的旅程。禮儀通過聖若翰洗者的形象把這條道路呈現在我們面前。在這位先驅者的帶領下,我們開始一個擺脫罪惡和世故的旅程,「這種皈依涉及對所犯過之罪的痛悔,有着擺脫它們的願望,和將它們永遠排除在生活之外的意欲。」(教宗方濟各,2020年12月6日三鐘經前的講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自己去尋求天主和祂的王國,去與天主建立友誼和共融,這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皈依的真正目標。
同時,這是一個對默西亞充滿信心的希望時期。這種希望基於這個事實:「上主常常都降來,祂總是在我們身邊。祂有時候並不顯露自己,但祂常常都降來。祂在歷史中的某一個確實的時刻降臨了,化身成人以承擔我們的罪過 ── 聖誕節紀念耶穌在歷史中的某一個時刻第一次的來臨 ── 祂將會在世界窮盡之時作為普世審判者再度來臨。」(教宗方濟各,2020年11月29日三鐘經前的講話)
在將臨期裡,教會提醒我們,天主臨在於人類的歷史中,並且繼續行動,以引導它去實現其在耶穌基督內的圓滿。因此,我們祈求天主,而彌撒禮儀也同樣提醒我們:「上主,祢使我們參與今天的盛筵而獲得力量;求祢祝祐我們,能在塵世短暫的旅途中,一心仰慕天主,追求永恆的財富。」[3]
與聖施禮華一起默想
愛上耶穌基督的神聖人性。祂願意相似我們,難道你不感到高興嗎?感謝耶穌以這個奇妙的方式表達祂的美善。(《鍊爐》,547)
望德使我們肯定;天主以祂全能的旨意管理我們,給予我們所需,望德使我們察覺天主對人的俯就善意,包括你和我;祂常俯聽我們,永不厭倦,祂關心你的快樂、成功、情愛,也關心你的憂慮、痛苦和失敗,所以明知自己軟弱也要對主有盼望;不論得意、失意皆要求天父仁慈的護佑,我們堅信自己的一無是處(要承認我們是零並不需要太大的謙遜)會轉化成不可抗拒的力量,因基督是在一連串的零左邊的壹字,祂把零變成天文數字。「上主是我生命穩固的保障,我還害怕何人?」
養成在每件事背後找尋天主的習慣,明白祂常在等我們、默觀我們、要我們跟隨祂,但不需放棄在世指派的工作地點,為了與主同行,我們在行走人生時,要時時警覺及有奮鬥的決心。(《天主之友》,218)
我們的主耶穌如此深愛世人,以致降生成人,取了我們的人性,並居住在世人中間,每天與窮人和富人接觸,與義人和罪人接觸,與青年和老人接觸,與外邦人和猶太人接觸。祂對每一個人講話:對那些向祂表示善意的人,也對那些只力求曲解祂的話和譴責祂的人。(《鍊爐》,558)
一年到晚,彌撒禮儀都提醒我們童貞榮福瑪利亞為全體信友做的轉求,而將臨期也不例外。童貞聖母照亮我們人生的旅途,成為「確切希望和安慰的憑證」[4],使將臨期成為一個真正迎接聖嬰耶穌的準備時期。
12月8日是聖母無原罪始胎瞻禮日,這一天是在將臨期第二週之內,這並非是一個巧合。這個節日提醒我們,童貞榮福聖母就是我們蒙召要成為的形象:「成為聖潔無瑕疵的。」(弗1:4)聖母始胎無染原罪,反映出活在恩寵中的人生、與天主結合,和遠離罪惡的美麗。這份美麗吸引我們去過潔淨的生活,脫離罪惡,敞開心扉迎接恩寵。正如教宗方濟各所表達的:「瑪利亞在起始時的情況,也將會是我們在終結時的情況。」(教宗方濟各,2020年12月8日三鐘經前的講話)聖母以這個方式協助她在教會中的兒女們,走上將臨期邀請他們走的皈依之路。
另一方面,聖母也是望德的榜樣:對天主的堅定信賴,並且體現在服務他人上。在天使的傳報中,瑪利亞回答道:「Fiat!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路1:38)她滿懷信心地接受了天主的聖意:就是為了所有人的救贖而成為默西亞之母。隨後,她起程前去幫助她已經懷孕六個月的親戚依撒伯爾(參閱路1:39)。之後,在聖嬰誕生前不久,她必須從納匝肋前往白冷,而我們可以推斷,她在起程前就已經帶備了一切必需品,以等候那一刻的到來(參閱路2:1-7)。
這只是幾個場景,以鈎劃出聖母的望德,以及將臨期所邀請我們去效法的:一個積極的望德。「因此,我們處於天主與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一個『神聖的交換』中,在這個交換中,一切都在『諸聖的相通』內而屬於所有人。這段福音呼召我們進入Fiat『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的大門:這就是它的邀請,這就是上主在將臨期這個時候向我們延伸的恩寵之手。」[5] 因此,對榮福童貞聖母的敬禮會幫助我們去保持一個積極的望德,去與她一起說:Fiat!
與聖施禮華一起默想
由於瑪利亞是我們的母親,所以對聖母的敬禮,能使我們成為她真正的兒女,使我們的愛無限摯誠,返璞歸真,不為私心所困;使我們能樂觀愉快,知道任何事物都不能摧毀我們的希望。「路的終點,始於起步。你會發現自己被耶穌的聖愛徹底感化;其實,這正是對聖母瑪利亞的信賴之愛。」這是我在多年前寫在《玫瑰經》前言中的一句話。之後,我屢次切身經驗到它的真實性。其中義蘊,在這裏就不再詳述了。我邀請你們自己去探索體驗對聖母瑪利亞的孝愛之情;請你們向她暢開心門,把一切喜怒哀樂都交託給她,求她幫助你認識耶穌,跟隨耶穌。(《基督剛經過》,143)
我們自然都渴望與聖母親密來往,因為她也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對待聖母,像對待活着的人一樣。因為死亡並沒有勝過她。她的靈魂和肉身現在就與天主聖父,她的聖子,以及聖神同在一起。
天主教信仰視瑪利亞為天主聖愛的殊恩標記。天主稱我們為朋友;祂的恩寵在我們身上行動,把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使我們在某程度上反映出基督的特徵,儘管我們仍然是卑微軟弱的塵土。我們不僅是天主許諾要拯救的遇難者,而且祂的救恩實際已在我們身上發生效力。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不像渴望光明的瞎子那樣,在黑暗中憤懣哀怨;而是像孩子一般,對天父的愛深信不疑。
瑪利亞向我們傾訴這份溫情,這份信心和安全感。所以,她的聖名直達我們心中。我們與自己生母的關係,可以向我們示範,怎樣與享有至甘飴聖名的聖母瑪利亞相處。(《基督剛經過》,142)
4. 彌撒聖祭如何反映將臨期
在這段準備默西亞降生的時期中,彌撒聖祭的禮儀也變得生動起來,正如「禮儀引導我們去慶祝耶穌的降誕,同時它也提醒我們,祂每天都進入我們的生命中,並且會在時間的終結時光榮地再臨。」(教宗方濟各,2019年12月1日三鐘經前的講話)將臨期的各篇讀經讓我們見證救恩史中的一些時刻,在這些時刻裡,上主重新燃起相信祂將會降臨的人的望德,並且邀請他們保持警覺和悔改。因此,彌撒禮儀通過先知書、宗徒書信以及耶穌在福音中的教導等文字來強調這點。「細心地默想將臨期禮儀的經文會幫助我們好好地做準備,好使上主的臨在不會被視而不見。」(將臨期:準備迎接主的來臨)
讓我們思考一下這個時期所選讀了的福音。第一主日讓人思考上主在時間的終結時的來臨,即默西亞的第二次來臨。在福音閱讀中,耶穌邀請我們保持警醒,常常保持清醒,因為我們不知道上主何時會來。[6] [7]第二和第三主日則說明聖若翰洗者宣告默西亞的來臨,並強調人必須皈依以迎接祂。[8] 因此,教會邀請信友要懺悔自己的罪過,並且要活在那知道耶穌基督正在陪伴著自己的希望之中。
另一方面,第四主日的重點是為主的第一次降臨做更加直接的準備。為此,彌撒禮儀選讀了最為接近聖誕節的福音章節。其中包括天使分別向聖母瑪利亞和聖若瑟宣告耶穌誕生的喜訊。[9] 教會以此方式敦促信眾去體驗與聖嬰耶穌相遇的喜悅。「感謝耶穌:天主和祂子女的相遇,活化了我們的信仰,並且構成了它那獨特的美麗。」(教宗方濟各,《有關搭建聖誕馬槽的意義和重要性》)
與聖施禮華一起默想
將臨期來了。這是何等美妙的時期,讓你更新你的渴望、你的相思之情,你對基督來臨的真切期待 ── 期待祂每天在感恩聖祭中來到你的靈魂裡。教會鼓勵我們:Ecce veniet,祂快來臨了!(《鍊爐》,548)
如果你們逐頁翻閱聖經,必會發現當中到處提到天主的慈愛。「祂的慈愛瀰漫大地。」「上主的憐愛,恩澤子子孫孫」,「我們必有慈愛圍護。祢是天主,是我的堡壘。」為援助我們,上主「的慈愛高達青天」,祂的仁愛不斷「厚加於我們」。天主憐愛我們,猶如慈父,祂的仁愛「善良,有如大旱時的雲雨」。耶穌基督的一生,是天主仁慈的綱領和摘要:「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我主在另一場合又說:「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基督剛經過》,7)
5. 這個禮儀期是如何開始的?
教會在公元第四世紀開始過將臨期,以它作為一個有別於禮儀年其他的時期。這一傳統起源於希斯帕尼亞(古代西班牙)和高盧(古代法國),以苦修和懺悔為聖誕的慶節做準備。
自公元380年在西班牙薩拉戈薩舉行的公議會起,就規定了信徒應該從12月17日到1月6日期間每日參與教會的慶典。這段時間的普遍氣氛是苦修、祈禱和頻繁的聚會。這些做法根據位於高盧、米蘭、希斯帕尼亞和英格蘭不同地方的教會而有所不同,直到公元第六世紀,教會在羅馬禮儀中引入了一個為期六週的將臨期。及後,教宗聖額我略一世把這段時間縮短為四週。
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臨期在羅馬教會被加上了更大的意義。除了作為準備迎接我主的誕生外,將臨期也是一個信友喜樂地期待上主在時間的終結時再度來臨的時期。[10]
與聖施禮華一起默想
我們必須拋棄所有將我們與祂分開的憂慮;只有這樣,基督才會在你們的思想,言語和心靈中,才會在你們的一舉一動上,蓋上祂的印記。你們的情操,工作,思想,言語,你們的整個生命,才會充滿天主。
我們剛在福音中讀到:「你們應當挺起身來,抬起你們的頭,因為你們的救援近了。」將臨期是希望之期。我們基督徒召叫的廣闊領域,我們奠基於天主慈父臨在的合一生活,必定能夠,而且應當在日常生活實現。(《基督剛經過》,11)
6. 將臨期的各種習俗
民間的虔敬活動在各地的文化中以不同的方式展現。從將臨期開始,信友們便實踐各種幫助他們準備默想這個禮儀時期的各種奧蹟的習俗。
一個廣泛流傳的習俗就是將臨圈。它由松枝編製而成,形狀像一個花環,上面扎有四根蠟燭:三根紫色和一根粉紅色。信友在將臨期內的每一個主日都會點燃蠟燭。紫色的蠟燭象徵懺悔、皈依和警醒的精神。這種精神都是人在這個禮儀時期裡所鼓勵的,好為基督的降生做準備。粉紅色的蠟燭用於將臨期第三主日,代表著上主快將降生的喜悅。在每一間聖堂內,將臨圈會在彌撒聖祭中被點燃。在家庭裡則是由全家人一起點燃,而且通常會伴隨著與將臨期相關的祈禱或聖歌。
另一種為主的誕生做準備的方法就是搭建一個馬槽的場景。基督徒的家庭傳統上在家中透過各個塑像來呈現耶穌誕生的奧蹟。「耶穌誕生的場景就像活生生的福音,從聖經冉然升起。默觀聖誕故事時,我們被邀請踏上一段靈性旅程,又被天主的謙抑自下所吸引:祂為了與眾人會晤,而降生成人。」(教宗方濟各,《美妙的景象》宗座書函)在這些場景前,一家人聚集在一起祈禱和唱聖詩,而它也構成其他虔敬行為的背景。
其他的傳統則是在將臨期結束前舉行各種九日敬禮,例如墨西哥的Posadas、波多黎各和菲律賓的Aguinaldo彌撒、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的聖嬰九日敬禮,以及其他不同文化的許多做法。信友們總是著意於極為妥善地為迎接聖嬰耶穌而做準備。
「簡而言之,將臨期是一個準備的時刻,也是一個與基督相遇的動力。在我們前往白冷的旅程中,必須要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層面去尋找耶穌。但是,要找到耶穌,我們必須『修直祂的途徑。』究竟『修直祂的途徑。』是什麼意思呢?為我們來說,就是要移除障礙物,以免阻礙上主來到我們、來到我們的靈魂、和我們的生命中。」(范康仁蒙席,2020年12月7日)
與聖施禮華一起默想
有天主的仁慈,我們的保障是多麼穩固!「他若向我呼號,我必俯聽,因為我是仁慈的。」這是一個邀請,也是一個許諾,天主保證做到,絕不食言。「所以我們要懷着依恃之心,走近恩寵的寶座,以獲得仁慈,尋到恩寵,作及時的扶助。」有天主的仁慈為我們開路對付成聖的敵人,牠們必然束手無策,無能為害。我們若因自己的過失和人性的軟弱而跌倒,主必會前來救助,把我們攙扶起來。「你們已學會躲避怠惰,力戒驕橫,日進於德,不做世俗物慾的奴囚,嚮往永生而輕視流光。然而由於人性的軟弱,在這處境艱險的世途上,保持堅定的步伐並不容易。為此,良醫早已開下妙方,使你們不致迷路;那位仁慈的審判者,絕不會使你們因得不到赦免而失望。」(《基督剛經過》,7)
我們的天主 ── 耶穌基督,在白冷誕生!客棧已滿,祂是生在馬槽裡的,而祂的母親把祂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裡。
寒冷,窮困……我是若瑟的小僕人,若瑟多麼好!他待我如同己出,甚至當我久久地把聖嬰抱在懷裡,對祂訴說甜蜜可愛的話時,他也一樣原諒我。
我吻祂,你也吻祂!我輕搖祂入睡,為祂歌唱,稱祂為我王,我愛,我主,我唯一的,我一切的……聖嬰多麼美麗……而這一端過得多麼快!(《玫瑰經》,歡喜三端)
[1] 羅馬彌撒經書,將臨期頌謝詞(一)
[2] 《天主教教理》,524
[3] 羅馬彌撒經書,將臨期第一主日,領聖體後經
[4] 羅馬彌撒經書,童貞榮福瑪利亞頌謝詞(四)
[5] 若瑟.拉辛格(2007),The Blessing of Christmas,Herder.
[6] 參閱Ordination of the Readings of the Mass,93
[7] 參閱谷13:33-37;瑪24:37-44;路21:25-36
[8] 參閱谷1:1-8;瑪3:1-12;路3:1-18;若1:19-28
[9] 參閱瑪1:18-24;路1:26-38
[10] 參閱Abad Ibañez,J.A. (1996),La celebración del Misterio Cristiano,Eun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