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訓導之聲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兩段經文。乍看之下,加納奇蹟與耶穌所行的其他奇蹟不太一樣。耶穌在一個私人婚宴上創造出這麽多的酒來 —— 大約 520 公升—— 到底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必須仔細審視一番,好能明白這不是為了私人的享受,而是為了更偉大的事。首先,日期很重要。「第三天在加里肋亞加納有婚宴」(若2:1)。在這裡,我們無法知道這是什麼的「第三天」;但有一件事卻很清楚,即聖史利用這個象徵式日期,將理解的關鍵送到我們手中。
在舊約𥚃,第三天是天主顯現的日子,例如,關於天主與以色列人在西乃山相見的主要記載中:「到了第三天早晨,山上雷電交作...... 天主在火中降到山上」(出19:16-18)。同時,從中也可以看到這是歷史上最主要和決定性之天主顯現的一個預示:預示基督在第三天復活,藉著這復活,之前與天主的相遇,變為天主決定性地來到地上,當大地終於會裂開,被吸入天主自己的生命中。若望在這裡的暗示是延續舊約中天主的第一次顯現的事件,這個事件含有所有的預許特質,現在並努力發展至其極致……
藉著這日期,又與此事件的另一個基本元素連上關係。耶穌對瑪利亞說,他的時刻尚未來到。首先這代表的是,他不依照自己的意思去行事和決定,而是總是依照天父的旨意,按照天父的計劃行事。更具體地說,這「時刻」指的是他「受光榮」的時刻;在這時刻裡,十字架與復活,以及他於全世界的臨在,會透過聖言和聖事而受瞻仰。結合在一起。耶穌的時刻,他「光榮」的時刻,就在十字架上那一刻開始,且這個時刻的歷史背景是逾越節羔羊被宰殺的那一刻 —— 就在那時刻,耶穌傾流他的寶血,成了真正的羔羊。他的時刻來自天主,但卻完全精確地與歷史緊緊相連,與一個禮儀日期相關 —— 正是如此,這就是「真理之神」新禮儀的開始。這時,當耶穌向瑪利亞提及他的時刻,他將這一刻與十字架的奧秘作為他受光榮的時刻連在一起。這個時刻還沒到,這是首先必須說明的。但耶穌還是有權利將這個「時刻」,象徵性地以神袐的方式提前顯示。因此,加納奇跡就被標記為這個時刻的先期行為,並從內在與之相連……
於是我們開始理解加納的事件。天主的神蹟就是豐富。我們在增餅時看到它,我們一再地看到它 —— 大部份時候是在救恩史的中心看到它;藉此,他將自己大方𧶽給人,這個可憐的受造物。這個豐富就是他的 「光榮」。因此,加納的豐富是一個標記,是天主與人之間的盛宴,在這個盛宴中,他開始將自己當禮物送給人。因此,於是事件的框架 —— 婚禮 —— 就成了一種超越本自身的象徵,暗示著默西亞的時刻:天主與他子民之間的婚禮時刻,藉著耶穌的來臨已經開始了。世代終結的預許此刻正在實現。
這將加納事件與聖馬爾谷所報道關於洗者若翰和法利塞人對耶穌所提出的問題產生關連:你的門徒為什麼不禁食?耶穌對他們說:「伴郎豈能在新郎還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禁食?」(谷2:19)耶穌在這裡暗示自己就是天主對其子民所預許的婚禮之「新郎」,並以充滿奧秘的方式將自己的存在(本質)移往天主的奧秘中。藉著他,天主和人以前未料及的方式合一,成為「婚禮」,這婚禮 —— 耶穌後來暗示 —— 必須經歷過十字架,經歷新郎「被劫去時」。
關於加納事件,我們還必須思考兩個觀點,以便能夠徹底研究其基督論的深度 —— 我們所看到的耶穌自我啟示與他的「光榮」。原本在儀式中用以潔凈的水,變成了酒,變成了婚宴歡樂的標記和禮物。藉此顯示,法律的滿全透過耶穌的生命和作為實現了。
法律沒有被否定,沒有被推到一邊去。但內在的期待卻實現了。儀式性的潔凈最後仍然是儀式,仍然是希望的一種表示。它仍舊是「水」,就像人的所有作為在天主面前仍舊是「水」一樣。儀式的潔淨最終仍舊不足,不能使人如同天主,不能使人真正為天主而「潔淨」自己。但水變成了酒。現在,人自己的努力與天主的恩賜相遇,天主奉獻了自己,以便只有天主的臨在及他的恩𧶽才能促成的歡樂之宴,能夠成就。
(摘自本篤十六世,《納匝肋人耶穌》,第1卷,第250-253頁)
聖人之聲
第三天有婚宴。這場婚宴若非人類得救的喜樂婚姻,便是對三位一體的宣認或對復活的信德之慶典。這就是為什麼婚禮發生於「第三天」,這數字正象徵著神聖奧蹟。
因此,我們在福音的另一處也讀到,當小兒子歸家時 —— 即外邦人的皈依 —— 家𥚃響起歌聲、奏樂並備上婚宴禮服。
如同新郎步出洞房,我們的天主在道成肉身時降臨人間,為與外邦民族組成的教會結合。他許下一個諾言和嫁妝:諾言是天主與人的合一;嫁妝是他為人類的救贖犧牲。諾言是我們此刻的救贖;嫁妝則是永生。
對僅用肉眼觀看的人們,加納的一切只是奇異而美妙的;對明悟的人而言,它們便是標記。若細察,那「水」本身已告訴我們在洗禮中的重生。一物從內在轉化為另一物,卑微受造物隱蔽地昇華為更崇高者。這一切皆指向我們第二次誕生的隱藏現實。當時水驟然變酒;將來,這水將改變人類。
藉著基督在加里肋亞的行動,酒就成了,法律退去,恩寵取而代之;陰影消散,真理臨現;血肉與神性結合,舊約的外在規範轉化為新約。正如宗徒所言:舊的已成過去,看,一切都成了新的!缸𥚃的水並未減少,郤開始成為前所未有之物,法律未有被基督廢除,而是臻至更好。
當酒耗盡,新酒就奉上:舊約的酒雖好,但新約的酒更好。猶太人所遵循的舊約,已經被它的字句耗盡;屬於我們的新約,卻充滿生命的滋味與恩寵。
你的好酒,即好的戒律,指向法律;因此我們讀到: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但福音是更好更濃的酒:我對你的命令是: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逼迫你們的人祈禱。
(摘自里耶茲的福斯圖斯(Fautsus of Riez)(5世紀),《主顯節講道》第5篇)
主受邀參加婚宴。他既為那場婚宴而來,又豈會不為此世的婚宴而來?……因此,在這𥚃他有一位新娘,是他以寶血救贖,並𧶽下聖神作為對她的諾言。他把她從罪惡的奴役中解救出來,為她的罪而死,為她的成義而復活。誰能為新娘獻上如此厚禮?世人可能會獻上塵世之物,例如金銀寶石、駿馬、奴僕、田產莊園。但誰會獻上自己的血?若人為新娘流血,便無法活著迎娶她。然而,主在安詳中死去,為她傾流寶血;為了復活時,他可以擁抱那早在童貞母胎中便與自己結合的新娘。聖言是新郎,血肉之軀是新娘。
(摘自聖奧思定,「論若望福音」,8.4.1-3)
福音在提到聖母時,總會展示出她是耶穌的母親,她步步緊隨她的聖子,在聖子的救贖使命中與祂同甘苦,共患難,她愛耶穌之所愛;以母愛關懷她周圍的人。
讓我們回憶一下加納婚宴的情景,那是一個人聲嘈雜的鄉村婚宴。參加的人大多來自不同的村落。聖母也是客人之一。但是,她卻是惟一察覺到婚宴快要缺酒的人。基督在世生活的情景,一幕幕展現在我們眼前,十分親切,十分熟悉。因為天主的偉大,往往是通過平凡的事物表現出來的。一個女人,一個家庭主婦,發覺缺少了某些日用品;或是專注照料某些瑣事細節是很自然的事。聖母瑪利亞正是這樣。
你們也要注意記述加納婚宴一事的是若望。若望是惟一在福音中記載這些慈母關懷照料細節的聖史。聖若望願意我們牢記:聖母瑪利亞在我主公開傳教之初就已經出現了。惟獨他意識到這事實的重要性。耶穌知道要把祂的母親交託給誰,祂要把聖母交託給一個疼愛她,懂得瞭解她,懂得愛她如同親生母親一樣的門徒。
(摘自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