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路加13:22-30)
那時候,耶穌經過各城各鄉,前往耶路撒冷,隨處施教。
有一個人對耶穌說:「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
耶穌對群眾說:「你們竭力由窄門進入吧!我告訴你們:因為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不能進去。及至家主起來,把門關上,你們在外面站著,開始敲門,說:主,請給我們開門吧!他要回答你們說:我不認識你們是那裡的。那時,你們會說:我們曾在你面前,吃過喝過;你也曾在我們的街市,施教過。
「他要說:我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是那裡的;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都離開我吧!
「幾時你們望見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及眾先知,在天主的國裡,你們卻被摒棄在外面,你們只有哀號和切齒。將有從東從西,從北從南而來的人,參加天主國裡的筵席。
「看!有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也有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
釋義
耶穌正在前往耶路撒冷。在路上,人們上前與祂談論他們的擔憂。
我們也是旅人,朝著我們天上的家鄉走去。人可以用一個漠不關心的遊客心態去行走這個人生的旅程,唯一關注的是怎樣可以極力從中獲得最多最大的樂趣。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像朝聖者一樣,輕裝地和快速地朝著目標前進,在路途上不被任何令人喜愛的事物分散注意力。但是,假如我們舒適地前進,享受著每時每刻吸引我們的事物,最後不是也能達到與主同在的終點嗎?如此善良慈悲的主,豈不會樂意地為我們敞開大門,邀請我們參加祂的永生筵席嗎?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堅信所有人,或幾乎所有人,最終都會得救。
一位正在陪伴耶穌前行的人有些惶恐地,也許是有感我們的主剛才說過的話而問:「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第 23 節)耶穌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請他反思。祂告訴他,重要的不是數字,不是人數的多寡,而是如何找到通往救恩之門的正確道路。
基督自己就是讓我們通往天主聖父的門(參閱若 10:9)。藉著與祂共融,我們得以享受天主的慈悲、保護和愛情。這個門是狹窄的,因為它要求我們犧牲自我,克制我們的驕傲,除去我們犯錯帶來的重擔,並擺脫我們以謙卑來敞開心扉的恐懼。它是狹窄的,但它總是敞開的。
在祂的回答中,耶穌暗示永生筵席的邀請是給全人類發出的。不論貧富,健康或患病,老人或小孩,男或女,都會受到熱烈的歡迎。耶穌指出了唯一一個對任何人都適用的條件:「努力追隨和效法祂,像祂一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獻身為弟兄們服務。」(本篤十六世, 2007 年 8 月 26 日三鐘經前的說話)
救恩的對象是所有人,但人不是可以輕易地就贏得它的。它是嚴肅的,需要我們負責地和努力地行事。在審判日那天,我們將會因我們的行為而受審判。僅僅聲稱自己是耶穌的朋友是不夠的:「我們曾在祢面前吃過喝過;祢也曾在我們的街市上施教過。」(第 26 節)天堂和地獄是實在的。「作惡的」人將會「哀號和切齒」。(27-28 節)相反,所有因行善和尋求正義而犧牲自我的人都會受到歡迎。天主是不會拒任何人諸門外的,但是那些不願意從窄門進入的人則將會滯留在外面。
教宗方濟各說:「我想向你們提出一個建議。現在讓我們靜默片刻,反思一下那些隠藏在心底裡,阻撓我們跨越救恩之門的各種障礙:我的驕奢,我的傲慢,我的罪過。然後,讓我們反思一下藉著天主的慈悲而得以大大敞開的那扇門。天主正在門檻後的地方等待著我們,以便賞給我們祂的寛恕。」(教宗方濟各, 2016 年 8 月 21 日三鐘經前的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