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能數算,耶穌為改變我們而捨命

教宗繼續方濟各教宗開始的以“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為主題的禧年要理講授系列,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眾多的朝聖者反思了耶穌撒種比喻。

教宗良十四世5月21日首次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繼續方濟各教宗開始的以“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為主題的禧年要理講授系列,他說:“很高興能在我就任教宗後的首次公開接見活動中與你們相聚。”教宗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超過4萬的朝聖者反思了耶穌撒種比喻。

以下是教宗良十四世要理講授的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

很高興能在我就任教宗後的首次公開接見活動中與你們相聚。今天,我要延續方濟各教宗開始的以“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為主題的禧年要理講授系列。

今天我們繼續默想耶穌的比喻,這些比喻幫助我們重拾希望,因為它們向我們展示了天主在歷史中的作為。今天我想特別談論一個稍顯特殊的比喻,因為它像是所有比喻的一個引言。我指的是撒種的比喻(參見:瑪十三1-17)。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段敘述讓我們看到耶穌的傳播方式,這對我們今天傳揚福音有許多啓發。

每個比喻都講述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但它卻不僅限於此,而是指向更深的意義。比喻讓我們生出問題,邀請我們不要止步於表面。面對被講述的故事或呈現給我們的畫面,我們可以自問:我在這個故事中的位置是什麼?這個畫面對我的生命有什麼啓示?事實上,“比喻”一詞源於希臘文動詞“paraballein”,意思是“拋在前面”。比喻在我面前拋出了一個詞,它激起了我的思考,促使我反思。

撒種的比喻正是關於天主聖言的動態及其產生的效果。的確,福音中的每一句話就像一粒種子,撒在我們生命的土壤裡。耶穌多次使用種子的形象,賦予其不同的含義。在《瑪竇福音》第13章中,撒種的比喻引出了幾段其他短小的比喻,其中一些談及田地裡所發生的事情:麥子與莠子、芥菜籽、藏在田裡的寶藏。那麼,這裡的土壤是什麼呢?是我們的心靈,也是這個世界、這個團體以及教會。天主聖言能使一切現實結出豐碩果實。

一開始,我們看到耶穌走出家門,有許多群眾集合到祂跟前(參見:瑪十三1)。祂的言辭令人著迷,引發好奇。在人群中自然存在許多不同的處境。耶穌的話是對每個人說的,但以不同的方式在每個人身上起作用。這個背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比喻的意義。

一個撒種的人,一個有些特別的撒種者,出去撒種,但並不在意種子落在哪裡。甚至將種子撒在看似不可能結果的地方:路邊、石頭間、荊棘中。這個行為令聽眾驚訝,並引發疑問: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習慣於精打細算——有時這確實必要——但這並不適用於愛!這個“慷慨無度”的撒種者的方式是一幅天主如何愛我們的畫面。的確,種子的命運也取決於土壤的接納方式及其所在的環境,但首先,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天主將祂的聖言之種撒在各種土壤裡,也就是我們任何的處境中:有時我們浮躁分心,有時我們被熱情衝昏了頭腦,有時我們被生活的煩惱壓得喘不過氣,但也有時我們敞開心扉,準備接納。天主充滿信心,希望種子遲早會開花結果。祂就是這樣愛我們:並不等待我們成為最好的土壤,而是始終慷慨地賜予我們祂的聖言。或許,正是因為看到祂對我們的信任,我們才會萌生成為更好土壤的渴望。這就是希望,建立在天主的慷慨與慈悲之上。

通過描述種子如何結果,耶穌也在談論祂的生命。耶穌是聖言,是那種子。而種子若要結出果實,就必須死亡。因此,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天主願意為我們“浪費”,而耶穌甘願為改變我們的生命而捨命。

我想到了梵高那幅美麗的畫作《夕陽下的播種者》。畫中播種者在烈日下勞作的形象讓我聯想到農夫的辛勤勞作。而讓我感觸頗深的是,梵高在播種者的背後描繪了已成熟的莊稼。這似乎是一幅希望的畫面:無論如何,種子已經結出了果實。我們不清楚具體如何發生,但事實如此。然而,畫面的中心並不是站在一旁的播種者,而是整幅畫都被太陽的形象所占據,這或許在提醒我們,是天主推動歷史的發展,即使有時我們感到祂缺席或遙遠。正是太陽溫暖了大地,使種子成熟。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在今天的生活中,天主的聖言是在什麼情況下觸及我們的?讓我們祈求天主的恩寵,始終接納這顆種子,也就是祂的話語。如果我們發現自己還不是一塊豐饒的土壤,也不要灰心,而要祈求天主繼續耕耘我們,使我們成為一塊更好的土壤。

(梵蒂岡新聞網)

Vatican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