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跟隨天主,生命中就絕無偶然的事

上主編織我們的歷史,如果我們懷著信賴接納“祂的救恩計劃”,祂的恩寵就能“轉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看到新道路”。

教宗方濟各6月30日上午在梵蒂岡的達瑪索庭院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信友們在場參加。在以聖保祿《迦拉達書》為主題的新一輪要理講授中,教宗論述了這位使徒的聖召,他從“迫害基督徒的人”成為福音的宣講者。教宗說,天主編織我們的歷史,如果我們懷著信賴接納“祂的救恩計劃”,祂的恩寵就能“轉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看到新道路”。

教宗强調,保祿宗徒寫這書信的目的是在“重申福音的新意” 。藉著他的宣講而建立的迦拉達教會當時在内部起了爭論,有人也對他的宣講產生懷疑(參:迦一1-16)。保祿的説理並不基於“他的誹謗者使用的論據”,而是“飛得高”,如此“也為我們指出在團體内部出現衝突時理應持有的態度”。

教宗解釋道,保祿在末尾才提到“爭執的核心”是關於行割損禮,“猶太教最重要的傳統”。保祿作出 “更深入”的選擇,因為這關係到“福音的真理和基督徒的自由”。他“不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不像我們經常所做的那樣,試圖立即找到解決途徑,幻想使各方達成妥協。福音卻不是這樣運作的,保祿宗徒選擇走更需要花費努力的道路”。

事實上,保祿在信中表明他所尋求的不是人的贊同,而是天主的贊同,因為“如果我還求人的歡心,我就不是基督的僕役”(同上,10節)。正因為如此,他提醒迦拉達人“做真正的使徒不是憑著自己的功勞,而是蒙天主的召叫”。他敘述“自己蒙召和皈依的經歷”是與復活的主在他去大馬士革途中的顯現息息相關。

保祿談到,他此前“强烈迫害過天主的教會,竭力想把她消滅;

我在猶太教中比我本族許多同年的人更為激進,對我祖先的傳授更富熱忱”(同上,13-14)。教宗說,他一方面强調自己是凶猛的迫害者,另一方面則凸顯了“天主對他的仁慈,讓他得以徹底轉變,以致衆人皆知”。即使未親自見過他的人也知道,他過去是個迫害者,“如今則宣講曾經想摧毀的信仰”。

教宗表示,“保祿是個自由的人,他自由地宣講福音,也自由地坦承自己的罪。‘我曾是這樣的’,換言之,真理使内心獲得自由,這是天主的自由”。重溫這段歷史,“保祿充滿驚奇和感激”,好似“要告訴迦拉達人,除了成為宗徒外,他會成為一切”。

的確,保祿從孩童起就被教育成“無可指摘的遵守梅瑟法律的人”,以後又打擊基督的門徒。但萬萬沒有想到,“天主以恩寵向他啓示了死而復活的聖子,讓他在外邦人中成為祂的宣講者”。教宗感嘆道,“上主的道路難以預測!我們每天都在親身經歷著,若我們回想上主召叫我們的時刻,便尤其如此”。

教宗指出,“我們絕不可忘記天主進入我們生命的時間和方式:要將那與恩寵的相遇牢記在心思意念中,那是天主改變我們生活的相遇”。在上主偉大的作為面前,我們多少次在詢問自己:“天主怎能用一個罪人、一個脆弱和軟弱的人來實現祂的旨意呢?”這絕非出於偶然,“因為一切都在天主的計劃中”。

教宗最後總結道:“天主編織我們的歷史,如果我們懷著信賴回應祂的救恩計劃,我們就會有所發現。召叫總是帶來一項我們要履行的使命;因此我們應邀認真地做好準備,曉得是天主在邀請我們並以祂的恩寵來扶助。我們要讓這個意識來引領自己:恩寵轉變人的生命,使這生命堪當為福音服務。”

(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