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的榜樣之一:亞巴郎

這是一系列關於舊約和新約人物的文章的第一篇,他們向我們清楚說明了天主與祂的子民有多麼親近。

亞巴郎,我們信德之父
信德上的服從
信任天主與捨棄自己
信德就是忠誠


亞巴郎,我們信德之父

創世紀敘述了亞巴郎從天主介入及徹底地改變了他的生命那一刻以後的一生。雖然創世紀的作者沒有試圖詳細地為他寫一篇傳記,但也敘述了許多情節,以顯示出這位聖祖深切的信德,以及他如何讓天主在他的生命中行動。

天主應許了要賜給亞巴郎一塊可以讓他居住的土地和讓他子孫繁多,但是他必須起身踏上一個旅程:「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我必祝福你,使你成名,成為一個福源。」[1] 過了沒多久,天主親自為他改了名字: 「以後,你不再叫做亞巴郎,要叫做亞巴辣罕。」[2] 這表示天主已經「從他新名字的含義中可以看出,賦予他新的個性和新的使命,成為『萬民之父』。」[3] 這個新名字給他清楚地說明,他身為族長這個特殊角色,完全取決於他與天主之間的盟約,和他對這個盟約是否忠誠。

亞巴郎聽了天主的命令之後就義無反顧地開始行動。為什麼要他放棄自己那安穩的家園,並且在他與妻子都已經年齡老邁時,還要他們期待將會有許多子孫呢?然而亞巴郎信靠天主,相信祂的大能、智慧及美善。在索多瑪和哈摩辣所發生的事件[4] 除了顯示出人的罪惡嚴重地冒犯了天主及摧毀了人類之外,也表現出亞巴郎與他的上主之間那非常親密的關係。天主並沒有隱瞞亞巴郎祂將要做的事,而且聆聽了這位聖祖的轉禱。人對於信德的回應是奠基於信任,以及個人與天主之間的關係。

人對世界的知識、人的常識、經驗、和人性的做事憑藉都有其重要性,但是如果我們的視野僅停留在人類智慧的層次上,我們對現實的看法將會是錯誤和不完整的,因為天父總是看顧著我們,祂的大能從來沒有被減弱過。聖施禮華強調:「在使徒事工中,要考慮到你的物質資源(二加二等於四),這是對的,也是負責任的表現。可是切勿忘記!在你計算時,還要加上另一因素:天主,加二,再加二……」[5]

在我們生命中所遭遇的困難,無論它們看起來對我們多麼不利,都不是有最後的決定性。天主是信實的,祂總是會履行祂的承諾。亞巴郎按著這個事實而行動。他的信德可以作為我們榜樣的崇高之處,係由三個關鍵特徵所構成:服從、信任和忠誠。

信德上的服從

亞巴郎主要是以服從天主來宣示他的信德。服從首先要聆聽,因為先要能「認真傾聽」,也就是說,要知道對方的意願以便回應和執行它。在聖經中,服從不僅是機械式地「執行」命令;它意味著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發揮我們的智慧,來回應天主所揭示自己的旨意,這並且引導我們,以我們所有的力量和技能,忠誠地跟隨著祂的聖意。「亞巴郎一聽到天主的召喚,便『遵照天主的吩咐』(創 12:4),立刻動身。他的心完全降服於『天主的聖言』。」[6]

來自於信德的服從遠遠超出簡單的紀律:它要求個人自由地接受天主的聖言。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時地也會發生,就是當我們有能力聽從祂或以自己的想法拒絕祂的聖意時。信德的服從就是我們對天主的邀請所作出的回應,祂邀請了我們與祂一路同行,和在祂的友誼內生活。「在信德中服從(服從,拉丁文ob-audire意指聽從)是自由地順從所聽到的聖言,因為它的真理是由天主所保証,而天主就是真理本身。聖經給我們提示亞巴郎是這服從的典範,童貞瑪利亞則是這服從最完美的實現者。」[7]

信任天主與捨棄自己

當我們思考到亞巴郎的榜樣時,我們會見到他的一生都是帶有信德的,而且當他處於某些黑暗的、缺乏屬於人性的證據的時候時,他的信德就會更加明顯地浮現。信德總是意味著某種模糊不清的情況,某種在奧秘中生活的感覺,知道自己永遠不會得到一個完美的解釋,完全的理解,因為若然是這樣,信德就不再是信德了。就如致希伯來人書所說的:「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證。」[8] 在信德的事情上,信友對天主的信任取代了證據的缺乏。藉由信德,聖祖亞巴郎在不知道自己要去那裡的情況下動身了。就如同「天主教教理」所說的:「亞巴郎因著信德,他以外鄉僑民身分居住在預許的福地」[9],而且還要面對將自己的獨生子作為祭品:「帶你心愛的獨生子依撒格往摩黎雅地方去,在我所要指給你的一座山上,將他獻為全燔祭。」[10]

亞巴郎的信德在他準備犧牲他的獨生子依撒格的時候,就深切地顯露出來了。他把自己的兒子作為祭品,預言了日後基督為了拯救世界而捨棄自己的生命。這是一件非常驚人的事,不需要任何評論。但是亞巴郎並沒有背叛天主。他沒有質疑祂或表達自己的疑慮,反而是信靠祂。他動身出發,聽從著上主的聲音。而當他到達旅程的終點,即摩黎雅山時,他才發現天主不想要拿依撒格的血作為祭品。「不可在這孩子身上下手,不要傷害他!我現在知道你實在敬畏天主,因為你為了我竟連你的獨生子也不顧惜……。亞巴郎給那地方起名叫『上主自會照料』。直到今日人還說:『在山上,上主自會照料。』」[11]

類似的情況有時也會在聖人的生活中發生。例如我們可以回想起有一次聖施禮華以為天主要他脫離主業團,以便為教區神父建立一個新的組織。這是一個多麼大的犧牲啊!事實上,在他與羅馬教廷內的不同人士交談後,他甚至於告訴歐華路、卡門阿姨、申提叔叔、總參事會的成員及另外幾個人他上述的決定。「但那不是天主所要的,而藉著祂那仁慈的、充滿愛心的、慈父般的手,祂從我準備作出脫離主業團這個恐怖的犧牲中解救了我。那時我已經非正式地通知了羅馬教廷我這個意圖……但是我後來清楚地看到,這個新的組織,新的協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教區神父完全地適合加入主業團。」[12] 就像亞巴郎曾經被解救了,聖施禮華也是一樣。上主讓他明白到,教區神父可以成為主業團的一部分,加入成為聖十字架司鐸會的成員,而不影響他們在各自的教區的情況;相反地,這樣做實際上更會強化他們與其他神職人員和他們的主教之間的合一。

信德就是忠誠

亞巴郎的信德也表現出他的忠誠;在他面對負面事情的時候,他堅持他遵從天主聖意的決定。他的信仰使他依靠著天主的說話,因此使他在經過深思熟慮而作出了決定之後不會再有所「修正」或「重新思考」等問題。「應堅持所明認的望德,毫不動搖,因為應許的那位是忠信的。」[13] 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會有一些時刻能夠幫助我們,藉由天主的恩寵,來加強和鞏固我們的信德。亞巴郎曾經受到一個巨大的考驗:他必須犧牲自己的兒子,而這個兒子也就是天主原先對他所作出的承諾的果實。聖祖亞巴郎不僅必須面對各種困境,而且也要「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14] 因為這些困境邀請他去「判斷」天主的旨意,質疑天主,質疑自己對祂的忠誠。這就是亞巴郎所面對的誘惑之根源。

我們有時也會遇到相同的情況,我們感覺到天主在要求我們做一些困難的事情:要我們在作為基督徒的生活中向前邁出一步,放棄一種已經深深紮根於我們的行為方式,甚或一種已經根深蒂固的本性,因為這些情況或許有損於我們使徒工作的成果。這時候,一種誘惑就可能會出現,要我們壓制這個使我們不安的念頭,把自己想要的情況看成是天主的旨意:「將天主放在推到一邊,好使自己成為中心這個誘惑,總是就在門口。」[15]

亞巴郎並沒有這樣作。他的內心非常矛盾,但是他仍然往摩黎雅山走,相信或遲或早「天主自會照料」。[16] 而天主決心要讓亞巴郎明白祂,最後確實照料了。要獲得光照,亞巴郎必須完成整個旅程,動身起步,以達到終點。我們也是一樣,如果我們願意在任何時候都服從天主的聖意,我們將會發現,儘管我們有著各種限制,天主仍會使我們的生命更有效力。我們會知道並感受到天主愛我們,而我們也不會害怕去愛祂:「信德是用唇舌和心靈、用言語和愛情來表達的。」[17]

Javier Yaniz


[1] 創12:1-2

[2] 創17:5

[3] 《納瓦拉聖經一》(1997),創17:5的註腳

[4] 參閱創18-19

[5] 聖施禮華,《道路》,471

[6] 《天主教教理》,2570

[7] 同上,144

[8] 希11:1

[9] 《天主教教理》,145

[10] 創22:2

[11] 創22:12-14

[12] 聖施禮華,1951年11月24日的書信,3

[13] 希10:23

[14] 羅4:18

[15] 教宗方濟各,2013年4月10日與公眾的會面

[16] 創22:8

[17] 教宗方濟各,2013年4月3日與公眾的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