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祂,認識自己(十):耶穌與我近在咫尺

聖施禮華談論了quid divinum,「神聖的元素」,這是我們在周圍和所做的一切事中都能發現的,因此,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幅度,在其中我們可與天主分享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出於正確的理由

用天主的眼睛觀看

鍋爐及連接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件事


「每天,我都會更清楚地看到耶穌在每一時刻都與我近在咫尺。我可以告訴您許多不斷發生的小事,並再也不會令我感到驚訝 ── 我為它們感謝祂,並一直在留意它們。」[1] 這是真福瓜達露佩在信中寫給聖施禮華的的一段話,肯定令他很高興。雖然瓜達露佩只有加入主業團六年的功夫,但她能以單純的方式見證她的虔敬生活如何幫助她達到天主持續的臨在,使她平凡的生活成為「不斷祈禱」。 [2]

我們發現這種教導在福音中清楚地表達出來。耶穌告訴祂的門徒,「你們應當時常祈禱,不要灰心。」(路18:1)我們經常看到祂整天都在對祂的父親講話,例如在拉匝祿的墳墓前面,(參若11:41-42)或是當宗徒充滿喜樂的從他們的第一次任務返來時。(參瑪11:25-26)從死者中復活之後,我主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親近祂的門徒們:當他們走在去厄瑪烏村的路上,充滿了悲傷;當他們出於恐懼而蜷縮在樓上房間時;當他們返回加里肋亞海上的工作時……,耶穌在升天前的那一刻,向他們保證:「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

早期的基督徒很清楚的知道我主離他們有多近。正如聖保祿寫信給羅馬人那樣,他們學習為天主的榮耀而做一切:「因為我們或者生,是為主而生,或者死,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生或死,都是屬於主。」(羅14:8-10;參格前10:31)在一個像我們這麼快節奏、有這麼多待做的、這麼多有完成期限的事情、這麼喧囂和四處奔波的世界中,我們又怎麼能「認識祂、愛祂、及在天上的家鄉談話」呢?[3]

出於正確的理由

有些對話是沉默的。例如,兩個一起散步的朋友,或是凝視著對方眉目的戀人。無需言語即可分享他們心裡的一切。但是如果不關注我們面前的人,就無法進行任何對話。

我們被召喚與天主對話,這也需要關注於祂。這不是一種排他性的關注,因為我們可以從許多情況和活動中發現天主,即使從表面上看去與天主似乎沒有任何關係。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很久以前的那些石匠身上,他們在切割的石頭後面,看到不同的動機:費體力勞動的苦役、提供家裡桌上的食物、或正在幫助建造一座輝煌的大教堂。

聖施禮華強調,「必須在世界上操練神性美德和四樞德,因此而成為默觀的靈魂。」[4]這不僅在於以正確的方式行事,而且是在於以「正確的意向」行事,在這種情況之下尋求、愛慕和服務天主。這就是使聖神臨在我們靈魂之中,並以神性美德使其有生氣的原因。因此,每天在我們所做的許多不同的選擇中,我們可以專心於天主,並維持與天主生動的對話。

早上上班或上學時、帶孩子去看醫生或為客戶服務時,我們可以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我為什麼要把它做好呢?答案可能有所不同,且或多或少都有深刻的意義,但這可能是個良機補上一句:謝謝祢,上主,感謝祢指望我。我想透過這項活動為祢服務,並助祢一臂之力使這個世界充滿祢的光明和歡樂。這樣,我們的工作才真正地能發自愛的泉源;使工作誕生於愛的表現,並以愛為依歸。[5]

用天主的眼睛觀看

「現在有這麼多的問題,並需要解決,但是如果天主在世上不再度是可見的;如果祂不再是我們生活的決定因素;如果祂不再透過我們以決定性的方式進入世界,那麼,我們無法解決任何問題,除非我們以天主為中心。[6] 在世界中做為一個默觀的人,意味著天主佔有我們存在的核心,其他的一切都以祂為軸心。換句話說,祂必須永遠是我們心中的財寶,只有當其他任何東西使我們與祂結合時,我們才會對它產生興趣。(參瑪6:21)

因此,我們的工作將成為祈禱,因為我們學會在其中看到天主託付給我們的任務,為照顧、美化祂的創造,同時也為其他的男女服務。我們的家庭生活也將成為祈禱,因為我們能在配偶和孩子(或父母)身上看到天主賜予我們的禮物,以將自己獻給他們,不時提醒他們己身的無限價值,並幫助他們成長。畢竟,這正是耶穌會在納匝肋所做的。在若瑟的工作坊中,祂怎麼看待了自己的日常工作?祂在平凡的工作中,會發現什麼樣隱藏的含義?在祂的家庭生活無數的瑣事中?祂與鄰居一起所做的一切?

用信仰的眼光看待事件,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現天主的愛,並不意味著逆境不再影響我們:疲憊、挫折、頭痛,有時可能別人對我們的態度是難以忍受的……,不,那一切並不會全部消失的。但是,如果我們的生活以天主為核心,我們知道如何將這些現實與基督的十字聖架結合,在那裡,它們在救贖的工作中就找到了真意。如果羞辱可令我們與耶穌結合,成為淨化的機會,那也就是祈禱。疾病或職業上的失敗也都是如此。在萬事萬物中,我們都能找到天主,祂是歷史的主宰。我們能在凡事上確保天主永遠會為未來開啟各式的可能性,「天主使那些愛他的人,獲得益處。」(羅8:28)即使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交通堵塞等小小的挫折,也可以成為祈禱,如果我們將這段時間交在天主的手中……,並為那些分享我們「厄運」的人,向天主祈求。

為了在平凡的生活中達到默觀,我們不需要做任何不平凡的事情。「我們常以為只有那些可以遠離俗務和投入大量時間祈禱的人,才能成聖。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所有的人都蒙召成聖,以愛德生活,且在我們所作的一切事上,並在我們身處的任何地方,以特有的方式為主作證。」[7] 充滿信德的觀點,透過愛德,將我們的整個人生轉變成與天主持續的對話。而且使我們能夠體驗到一種深刻的現實主義,因為它向我們顯示了在每個現實中都存在的「神聖的元素」的「第四個幅度」。

鍋爐及連接

「當一個人完全陷進他自己的世界裡,憑著物質的東西,憑著他們自己的能力所及,憑著一切可行的,並為他們帶來成功的種種……,然而,他們感知天主的能力就會削弱了。看見天主的器官惡化了;它變得無法認知和感覺。它無法認知神聖的,因為它相應的內在器官也萎縮了,停止發育。」[8] 反之亦然:可以增強以信德之眼看待現實的能力增強了。首先,要像宗徒一樣尋求光明:「請增加我們的信德罷!」(路17:5)並在一整天中,藉著「暫停」,向天主敞開心門。儘管我們可以整日祈禱,但「我們的祈禱生活還應該有固定的時間作為基礎。」[9] 為了將注意力習慣性地集中在天主身上,我們需要奉獻一段專門為祂保留的時間。

聖施禮華曾經利用鍋爐如何為房屋供暖的比喻來解釋祈禱的這種需求:「如果我們屋子裡有散熱器,就意味著我們會有暖氣。但是,只有點燃鍋爐,房間才會變暖。所以,我們需要散熱器和鍋爐才有暖氣。對吧?祈禱的時刻,做得很好,就是鍋爐。而且我們在每個時刻、每個房間、每個地方、每個工作中都需要散熱器:天主的臨在。」[10] 我們需要散熱器和鍋爐。為了讓天主的溫暖充滿我們的一整天,我們需要花一些時間來點燃,並把祂的愛之火注入我們的心中。

另一個可用的圖像是互聯網絡的連接。人們經常嘗試確保在周末去野外休閒時,手機能夠連上線。我們可能會擔心手機能否連接上Wi-Fi,希望它一旦檢測到熟悉的網絡就能立刻使用。我們的手機可以接收信號這一簡單事實,並不意味著它會自動接收信號。當我們離網絡足夠近的時候,信號就會傳到我們手上,當有人發送訊息時,它就會進入。我們這邊當然得開啟電話,然後等待消息到達。

同樣,努力在特定的時間祈禱,我們活化我們靈魂的Wi-Fi。我們對天主說:「請上主發言,你的僕人在此靜聽。」(撒上3:9)有時候,祂會在那時刻對我們說話;有時我們則會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千零一件事中認出祂的聲音。無論如何,這些祈禱的時機都是把自己已經完成,或計劃要做的一切都放置在祂手中的良機,儘管也許在這樣做的那一刻,我們還沒有舉頭注視天主。此外,將時間專門用在天主身上最佳的證明,是我們確實有傾聽天主的願望。

不像使用手機一般,要敞開心懷並非是理所當然的事,一旦開啟,它就會永遠持續下去。我們每天需要做好聆聽天主的準備,因為「是『現在』這時刻,我們與天主相遇,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今天:『今天你們該聽從祂的聲音,不要再心硬。』(詠95:7-8)」[11] 如果我們遵守這每日的承諾,天主就會賜給我們一個奇妙的機制,讓我們日復一日在祂的臨在裡生活。有時對我們將更加困難。但是無論如何,從那時刻起,我們將汲取充沛的力量,並希望快樂地繼續我們的日常奮鬥,我們每日為點燃心火努力,以打開「連結」。

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每件事

聖施禮華在「校園講道」中的一席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你們與天主的日常接觸,就在你們的同伴、你們的願望、你們的工作,和你們的感情當中。在那裡你們和基督每天會面相遇。正是在世上最物質化的生活裡,我們必須聖化自己,侍奉天主,和服務人類。」[12] 他補充說:「每一天,祂在實驗室、手術室、軍營、大學教授的座席、工廠、工作坊、田間、家庭,和在所有形形色色的工作中等待我們。」[13] 在我們日常生活滿滿的、不同的活動中,天主等待著我們。祂想與我們奇妙的對話,以致我們能協助祂完成祂在世界上的使命。但是我們怎麼能理解這些呢?我們如何活出來呢?

天主每天都在等待著我們,為了與我們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情,平靜地交談,就像父親或母親在聆聽他們的幼兒,仔細敘述當天發生的、令人興奮的事件一樣。孩童幾乎一到家,就談起學校裡發生的事情。似乎他們想充分利用自己了不起的能力,牢牢記住和表達自己剛剛經歷的事情,鉅細靡遺。父母親仔細地聽著,問孩子這是怎麼發生的,以及另一個孩子說了什麼……

同樣的,天主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切事都感興趣,相異之處在於:天主與世上的父母不同,祂從不厭煩的聽我們說話。祂也不會認為我們和祂說話是件習以為常的事。相反的,是我們有時會感到厭倦與祂講話、尋找祂的臨在。但是,如果我們持之以恆的話,「所有一切:人、事件、任務,都為我們提供了與我主持續談話的機會和話題。」[14] 我們可以與祂分享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絕對的一切。

天主在我們的工作中等待著我們,以便我們繼續在世界上進行救贖的工作,幫忙使世界更加親近祂。關鍵不是在日常工作中增加「虔敬的活動」,而是試圖將我們世上的每個範疇:家庭、政治、文化、體育……,引向天主。天主希望我們將祂置入每個高尚的活動。為此,我們首先需要發現祂的臨在。最終,是關乎於視我們的工作為天主的恩賜,視為我們履行祂關愛和培育這世界的命令的具體方式,宣布天主愛我們並提供我們祂愛的喜訊。從發現那一刻起,我們不遺餘力地將一切行動都轉化為服務他人,就像耶穌顯示給我們的大愛一樣,並在每日彌撒聖祭中賜予我們。藉著這種方式生活,將我們所有的行動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合而為一,我們則有效地執行了我主在重返天父之前,傳達給我們的使命。(參若20:21)

* * * * *

在瓜達露佩‧歐提斯‧蘭達蘇麗被宣福前不久的一次訪談中,主業團的監督被問及她的「成聖公式」是什麼。他用這句話概括:「聖德並不是要在生命的終結變成十全十美,像天使一樣,而是要實現愛的圓滿。一如聖施禮華所說,這是將工作、平凡生活轉變為與基督的相遇以及為他人服務的途徑的奮鬥。」[15] 那麼,成聖公式就是力求以同樣的意向、同樣的目標完成我們所做的每件事:與基督共同生活在世界之中,將祂連同世界帶給天父。這是可能的,因為耶穌與我們近在咫尺。

Lucas Buch


[1] 瓜達露佩‧歐提斯‧蘭達蘇麗《致聖施禮華的信》1946年4月1日

[2] 聖施禮華《書信》1930年3月24日

[3] 聖施禮華《天主之友》300

[4] 聖施禮華《書信》1949年12月8日,26

[5] 參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48

[6] 本篤十六世,講道,2006年11月7日

[7] 教宗方濟各,勸諭《你們要歡喜踴躍》14

[8] 本篤十六世,講道,2006年11月7日。引用了聖額我略的圖像

[9]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19

[10] 聖施禮華,摘自講道,1973年9月28日

[11]《天主教教理》2659

[12] 聖施禮華《與施禮華蒙席會談》書中「熱愛世界」113

[13] 同上,114

[14] 聖施禮華《書信》1940年3月11日,15

[15] 范康仁蒙席,訪談,2019年5月13日

照片來源:Gaelle Marcel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