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事就是愛(七):為朋友獻出自己的生命

「這是一顆獨身的心的秘密:在這世上留下一份愛,以使祂的愛之光充滿整個世界。」

偉大的事就是愛(七):為朋友獻出自己的生命(收聽普通話錄音)


天主於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創1:27)。這是「創世紀」中關於男人和女人起源的第一個故事,天主同時創造了他們。兩者都擁有同樣的尊嚴,因為它們是祂活生生的形象。第二個敘述再次聚焦於這個事件(參創2:7-25),但用的是「慢鏡頭」。天主首先創造了男人,並把他放在樂園裡。閃耀著新創造的世界之美:天空、海洋、流過山脈的河流和各種各樣的樹木。這是個獨一無二的場景,但亞當感到孤獨。

為了彌補孤獨,天主創造了無數的生物居住樂園裡:空中的飛鳥、海裡的游魚、地上的動物。但對他來說,這一切似乎還是不夠。那時,天主決定「給他造個與他相稱的助手。」(創2:18)從男人自己的肋骨,祂創造了女人。終於,亞當發現那雙看著自己的眼睛和他的一樣:「這才真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她應稱為『女人』,因為是由男人取出的。」(創2:23)這次相遇使他充滿了歡樂,但最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他自己的身份:以一種新的方式告訴了他自己是誰。這個人缺少了甚麼,只有另一個人能給他。

一個人獨處是不好的

「創世紀」的這些章節提供了關於人類的基本真理,這些真理不是通過理論反思,而是通過敘述,用象徵性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因此,亞當的孤獨具有深刻的人類學意義。聖若望保祿二世說,每個男人和女人,在人生的某個時刻,都必須面對、分享的那種「原始的孤獨」。[1] 當天主說「人單獨不好,」(創2:18)實際上是對他們兩人而言[2]:男人和女人都需要一個助手來逃離這種孤獨,一種共同走向他們所缺乏的圓滿之道。這就是婚姻。

許多世紀後,當耶穌提醒法利賽人「自起初」是怎樣時,祂指的正是聖經的這一段(參瑪19:1-12)。基督宗教的婚姻是天主的召喚,邀請一男一女一起走向祂。不僅在一起,而且「藉由彼此」。對已婚的人來說,配偶是一條通往天主絕對的必要道路—一條以肉身成為愛的交流和自我奉獻的場所、聖化的物質和空間的途徑。因此,婚姻之愛是肉體和靈魂的相遇,豐富和轉變了人性的情感,加上聖事的恩寵,賦予一種超然的價值。

與此同時,男女之間的愛情指向超越自身的東西。如愛情是真實的,總是一條通往天主的「道路」,而非是目標。目標仍舊是只有在天主身上才能找到的圓滿。因此,已婚的人有時不會感到「原始孤獨」的驚訝。然而,這種感覺並不像人們有時理解的那樣,意味著愛已經走到盡頭,另一個不同的愛的故事應該開始了,因為那兩個故事都不夠充分。相反的,是一種跡象,表明人的心靈總有一種渴望,只有在天主無限的愛中,才能完全被消除。

從不孤單的心理感受

在這段關於婚姻的對話中,耶穌在回顧「創世紀」的教導後,祂又更進一步。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互相自我奉獻是一條通向天主的美麗道路。然而,這並不是唯一可行之途。我主提到那些透過特殊的禮物,「為了天國,」而放棄婚姻的人。(瑪19:12)祂自己走過這條路:耶穌保持了獨身。在祂的生活中,祂不需要天主和自己之間的任何調解:「我與父原是一體。」(若10:30)「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若14:11)耶穌不僅走了這條路;祂自己也想成為道路,好讓其他人也能以同樣的道路去愛,「這只能在天主內找到意義。」[3]

教會的歷史充滿了大家的故事,他們迎接了耶穌的呼召,以一樣的道路與祂認同:這是耶穌的核心,深深紮根於祂的生活,即使這條路不是為所有的基督徒走的。那些從最早幾世紀就開始響應獨身生活號召的人,並不輕視婚姻。也許生活中的另一條道路,甚至像他們決定走的那條一樣的吸引著他們。但正是因為那個原因,他們認為婚姻生活是美好的,他們可以帶著燦爛的喜悅,向天主獻上自己的選擇。聖施禮華說:「只有在那些充分理解並重視人性愛情的人中,才會出現耶穌所說的另一種不可言喻的理解。(參瑪19:11)這是純潔的一份天主的禮物,能打動一個人把肉身和靈魂奉獻給祂,給祂一顆完整的心,而不需要任何世俗的愛作為媒介。」[4] 在某種程度上,那些被天主召叫過獨身生活的人,受到引導去發現所有真愛的「源頭」和「目標」。

因此,獨身是條反映出:總是踏出第一步的「那位」的無償愛情的道路。(參若一4:19)。雖然獨身者在奉獻天主建立家庭的可能性時,似乎放棄了他們的自由,但實際上,他們卻遠遠的擴大了家庭。他們願意為祂「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姊妹、或父親、或母親、或妻子、或兒女、或田地的。」(瑪19:29)這使他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自由地去愛」。[5] 一如已婚的人一樣,他們需要堅守自己的心,這樣他們內心承擔的愛就不離天主,他們即可把愛給別人。但是,他們的自我付出並非聚焦在配偶身上,而是聚焦在基督身上,祂差遣他們去到全世界,傳達「祂至愛之心的跳動」[6] 給他周圍特定的人。

這就是耶穌的生活。祂並不感到孤獨,因為祂知道父親一直陪伴著祂。「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俯聽了我。我本來知道你常常俯聽我。」(若11:41-42)然而,對我們來說,孤獨的風險依然存在。但是當基督真正充滿一個人的內心時,那人就不再感到孤獨。因此,聖施禮華說,天主給了他「無論是就人性或超性方面而言,在心理層面,我從未覺得孤單無援。」[7] 他寫道:「人心與生俱有極大的彈性。」這句話反映了他親身的經歷。「當它愛戀時,它的熱情達到高峰,能克服一切障礙。」[8]

若望,一顆獨身的心

在最後晚餐時,奉獻自己生命的前幾個小時,耶穌向宗徒們敞開了他的心:「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15:13)。祂對全人類表達的這些愛的話語也是一種呼喚。我主告訴宗徒們:「我稱你們為朋友。」(若15:15)他們,像所有的男男女女一樣,是祂聖愛的接受者,「就愛他們到底。」(若13:1)但他們也以特殊的方式成為祂的朋友。「朋友」邀請他們做祂會做的事[9]:也為他們的朋友獻出自己的生命。這些話毫無置疑是每個基督徒召喚的起源,它們總是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在那些拋棄了一切、跟隨基督的人的心中迴響。

十字架是聖愛最偉大的顯現的地方。在這個莊嚴的場景中,宗徒若望的身影與瑪利亞和聖潔的婦女人們在一起,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但臨到真理考驗的關頭,卻個個逃之夭夭。只有若望一人例外。若望是真正愛在行動上的。只有這個青年,只有這個使徒中最年幼的,獨自佇立在十字架下。其餘使徒心中,就是缺少那麼一點勝於死亡的愛。」 [10] 從青春期的開始,他的心就強烈地感受到耶穌的愛。我們知道當他第一次遇見我主時,他的回憶是多麼親密珍貴:「若望的眼睛與基督的相遇。」他跟著老師問道:「老師,你住在哪裡?」他就和祂同去,整天和老師在一起。多年後,像一個青少年寫日記一般,他以迷人的坦率,吐露他的心聲,並記錄了確切的時間:hora autem erat quasi decima…他記憶猶新地回味基督凝視著他的時刻、當基督吸引了他、當他無法拒絕基督、當他愛上了基督。」[11]

不難想像,當耶穌在十字架上,看到「在晚餐時靠耶穌胸膛前」(若21:20)的年輕門徒時,會多麼感動。也許祂看到母親時,並不感到驚訝。無論怎樣,她一直在祂身邊。但在她旁邊,我主找到了一個朋友:若望。在極度的痛楚中,他們的目光相遇了。對耶穌的心,這是多麼大的狂喜啊!福音告訴我們,看到他在母親的旁邊,我主使若望成為瑪利亞和自己之間獨特關係的一部分:「耶穌看見母親,又看見他所愛的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女人,看,你的兒子!』然後,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若19:26-27)。

多年以後,若望寫道:「我們應該愛,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若一4:19)。這個令人驚訝的說法源於他的個人經歷。若望知道耶穌深深地愛著自己。這個現實浸透了他的整個生活,並賦予新的意義:把同樣的愛帶給整個世界。宗徒若望,聖若望紐曼說,「有種無可言喻的特權,就是成為『基督的朋友。』因此他被教導要愛別人;起先他的感情先是密集的,後來擴展了。接著,在祂離去之後,他擔負起莊嚴而撫慰的責任照顧我主的母親─聖母瑪利亞。在這裡,我們不是能發現他對弟兄們特殊愛情的秘密來源嗎?他首先得到救主的寵愛,然後又把託付母親、作為兒子的職位信賴他,難道他不是一個摯愛、深沉、默觀、熱情、冷靜、寬宏大量,值得紀念和做為典範的人嗎?[12]

覺醒的心

把一個人完整的心交給天主,不單純是個人決定的結果:是一種「禮物」,獨身的禮物。同樣,它的標誌不是捨己,而是發現的愛:「祂的大愛,值得所有的愛!」[13] 心中感覺到一種無條件的聖愛,等待著的愛,想要以一種無條件的、排他的方式奉獻給祂。不僅僅是為了體驗它,而是為了把「它給予」其他許多人。像聖若望一樣,他不僅享受著耶穌的愛,而且試圖確保這份愛可以傳播到整個世界。對於心愛的門徒而言,這是自然的結果:「既然天主這樣愛了我們,我們也應該彼此相愛。」(若一4:11)。

有時,獨身首先被公認是奉獻自己的時間,彷彿這種全然的奉獻是為了有效地推展某些使徒的工作,不受其他義務的限制,而是天經地義的。然而,這是一種幼稚的看法。獨身並不是對福傳的實用性考慮的結果,而是來自基督的召喚。是一種邀請,邀請他以特殊的方式分享祂聖心內的生活:像基督一樣去愛、像基督一樣去寬恕、像基督一樣去工作;更重要的是,為所有的靈魂成為基督自己 — ipse Christus。因此,「單純的實用理由,即更大的可用性,是不夠的:這種更多時間的可用性很容易成為一種利己主義的形式,免於一個人在婚姻中相互接受和寬容所要求的犧牲和努力。因此,可能導致精神上的貧乏或心靈的硬化。」[14]

因此,獨身不是象牙塔裡的孤獨,而是一種陪伴和喚醒許多人心靈的召喚。世界上有多少人覺得自己不重要,認為自己的生命沒有價值,他們有時會陷入怪異的行為,因為他們內心的深處在尋找一丁點的愛!那些接受獨身禮物的人知道,他們在這世上也是為了接近這些人,向他們顯示天主的愛,提醒他們自己有著無限的價值。因此,獨身者的心是有成效的,就像耶穌救贖的心是有成效的一樣。他們的心努力在每個人身上,發現我主在親近祂的人身上發現的善。而看不到一個罪人、一個痲瘋病人、一個卑鄙的稅吏,而看到一個天主的寵兒,被祂看中,有著龐大價值的人。

因此,即使那些沒有自己的孩子,過著獨身生活的人,他們也能具有深刻的、真正的父性或母性。他們成為許多孩子的父親或母親,因為「父權意味為他人付出生命。」[15] 他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是為了真正地關心別人,用自己的生命和有助益的話語來告訴他們,只有天主才能紓解他們心中的乾渴。「在我們的世界裡,天主充其量只不過是個假設,而不是個具體的現實,我們需要以最具體和最激進的方式依賴天主。今世需要一個天主的見證,存在於歡迎天主作為一塊「土地」的決定,在那裡你發現自己的存在。正因為如此,儘管獨身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成就仍不斷受到威脅和質疑,但在我們現今的世界裡,獨身還是很重要的。」[16]

一份與日俱增的禮物

獨身的神聖禮物並不像一種能帶來立即和永久改變的魔力。相反,天主的賜予像是一粒種子,需要在「肥沃的土壤」中逐漸成長。像所有的召叫一樣,獨身是一種恩賜和任務。是一條路徑。因此,僅作出為天國奉獻自我為獨身的決定,是不夠讓心自動轉換的。要剷除雜草、警惕害蟲和寄生蟲的生長,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神聖的恩典總是建基於人的本性,使其產生作用,而不否定它或取代它。換句話說,天主依賴我們的自由和我們個人的歷史。正是在那裡,在人性的土壤和神聖的恩典的混合中,一顆貞潔的心的美麗禮物,靜悄悄地生長著。生長在那裡……或者消失在那裡。

就像寓言中的小兒子一樣,即使那些被召喚與天主更親密的人,也有一天會感到厭倦和空虛。那個年輕人決定去一個遙遠的地方(參路15:13),因為在他的父家,他感到內心空虛。他需要沉到谷底,這樣他才終於睜開眼睛,意識到自己已陷入奴役的狀態。根據福音,值得注意的是,他回家的原因不是屬靈的。他很餓,肚子很餓。懷念父親家裡美味的麵包。當他終於回來時,他的父親正在等他,「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路15:20)兒子想像自己可能面臨一場正式的審判(參路15:18-19);相反的,他獲得一個充滿愛的擁抱。他發現—也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自己最深層的身份:他是一位這樣好的父親的「兒子」。

在其他的時候,疲憊的感覺能以一種藏著某種隱憂的形式出現。當我們住在父家的時候,我們可能覺得自己更像僕人,而不是兒子,就像寓言中的哥哥,「儘管他住在家裡,卻不自由,因為他的心在別處。」[17] 在這兩種情況下,逃避悲傷的方法,就是把眼睛轉向天父和祂對我們的愛。天主用感恩聖事的麵餅,滿足我們心裡的饑餓。在這聖事裡,我們得以找到成為我們中間一員的「那位」,使我們可以像「朋友」一樣愛祂。在那裡,我們可以用「猛如死亡的愛情」(歌8:6)來點燃我們的心。

若望站在耶穌的十字架旁邊,也見證了耶穌的升天,「那天明顯的分離,實際上是一個新的親近的開始。」[18] 耶穌必須在身體上與祂深愛的門徒們分開,這樣祂才能更親密的愛他們,更愛每一個相信他的人,愛他們到底。這是一顆獨身的心的秘密:在這世上留下一份愛,以使祂的愛之光充滿整個世界。

Carlos Villar


[1] 參聖若望保祿二世,一般接見,1979年10月10日;1979年10月24日;1979年10月31日

[2] 參聖若望保祿二世,一般接見,1979年10月10日,2

[3] 本篤十六世,向羅馬教廷演講,2006年12月22日

[4] 聖施禮華《與施禮華蒙席會談》122

[5] 范康仁《牧函》2017年2月14日,8

[6] 聖施禮華《道路》884

[7] 聖施禮華《與主對話》Scepter 2018, 66頁

[8] 《十字苦路》第8處,8

[9] 聖施禮華有時稱耶穌為「朋友」。參《道路》422;《基督剛經過》93

[10]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2(參歌8:6)

[11] 聖施禮華,與青年聚會筆記,1974年7月6日

[12] 聖若望紐曼,「關係之愛和友誼」,教區和講道第2冊,講道5

[13] 《道路》171

[14] 本篤十六世,向羅馬教廷演講,2006年12月22日

[15] 教宗方濟各,2013年6月26日在聖馬爾大講道

[16] 本篤十六世,羅馬教廷演講,2006年12月22日

[17] 范康仁《牧函》2018年1月9日,9

[18] 若瑟拉辛格,“El comienzo de una nueva cercanía,” in El resplandor de Dios en nuestro tiempo, Barcelona: Herder, 2008,1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