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性,就越神性(十八):内心自由

「自由并非在我们自己的意志力之外、不具任何基础的随意选择。 而是心灵最深处,对先于我们的大爱的回应。 」

如果这只是能够选择的问题
值得为之付出生命的宝藏
自由作为回应


耶稣的名声传遍了加里肋亚。祂是一位不同于其他人的老师。祂说话带着权柄,祂的话甚至能胜过邪灵。在几处布道之后,他来到了纳匝肋,自己曾受教养的地方。」(路4:16)圣路加将这一场景置于祂公共生活的开端。这一幕意味深长,甚至被称为「福音中的福音」。在这几节经文中,不仅庄严地开启了我主的使命,而且总结了祂的一生。[1] 耶稣来到会堂,站起来朗读。他们递给祂依撒意亚先知书。「他遂展开书卷,找到了一处,上边写说:『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因为他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 』他把书卷卷起来,交给侍役,就坐下了。 会堂内众人的眼睛都注视着他。 他便开始对他们说:'你们刚才听过的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 』」(路4:17-21)耶稣毫不含糊地表明祂是默西亚的地位,并用强调自由恩赐的经文来表达。这就是耶稣带给我们的。祂来是要将我们从罪恶的捆绑和压迫中释放出来。

最早的基督徒很清楚自由的礼物是他们信仰的核心,因此圣保禄将其作为他书信中恒常不变的主题。耶稣把我们从罪恶和死亡的重担中释放出来,从异教徒宗教里盲目的命运中释放出来,从混乱的激情和一切使地球上的生活变得悲惨和不人道的事物中释放出来。然而,自由不仅是一种恩典,同时也是一项任务。正如外邦人的宗徒圣保禄所写:「基督解救了我们,是为使我们获得自由;所以你们要站稳,不可再让奴隶的轭束缚你们。 」(迦5:1)因此,我们需要捍卫我们的自由,不辜负这个礼物,绝不是又回到受限的逸乐苟安的生活中。最初的基督徒内心深处有这种信念。如今我们呢?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刚出生时就已经受洗了。但能否体会出我主在纳匝肋所读的依撒意亚的话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圣保禄呼吁自由生活,难道我们不知警醒反而要再次屈从于奴役的枷锁?

如果这只是能够选择的问题

当我们谈及自由时,往往会想到一个简单的条件: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行动,没有任何人强迫或胁迫。当我们可以为自己选择时,这就是我们所拥有的自由体验。面对诸如「你想要巧克力蛋糕还是水果?」这样的问题,那些可以任意二选一的人似乎比那些被迫只能选其中之一的人更自由。例如,糖尿病患者被迫要选水果。在这种受限的自由含义中,那些可以有更多选项的人更自由,因为他们受到的限制较少。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的金钱会带来强烈的自由感;许多机会向他敞开,对经济资源缺乏的人是相对封闭的。

当然,不受强制是自由意义的一部分,但真正的自由并不止于此。例如,我们可以想象被囚禁在伦敦塔里的圣多玛斯·穆尔(Saint Thomas More)。 单从可以选择不去监禁的角度来看,他一点也不自由。然而,他是多么自由地接受了他的处境。教会第一批殉道者,及近期因信仰而受到迫害的人,所面临的情况全然与之相似。任何形式的迫害都是企图剥夺自由。但是,没有任何外在的方式可以做到这点。耶稣说:「你们不要害怕那杀害肉身,而不能杀害灵魂的。」(玛10:28)自由不仅仅是摆脱了外在的约束,而是在我们灵魂的最深处抉择如何行动或接受一种挑战的能力,无论我们可能面临什么情况。

此外,我们在具体选择中体验到的自由范围往往相当有限。当我们想到那些因为过着自由的方式而载入史册中的人,通常不是最引人注目的。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回忆起三四个人,我们认为他们是自由的典范。他们的生活中最突出的是什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榜样?我们肯定不会仅仅因为他们总是能够选择自己喜好的食物,或是因为他们从未踏入婚姻,免于将自己仅限于一个人终其一生,而钦佩他们。相反,我们想到的是那些将自己从一切可能束缚他们的事物中解放出来的人,以便将他们的生命完全献给有价值的事业或特定的人。他们之所以成为自由的典范,恰恰是因为他们始终能保留着自我奉献的权利。试想如果圣多玛斯肆意的违背良心,向亨利八世宣誓效忠,他绝不会成为自由的榜样,而万世流芳。如果圣保禄不是竭尽全力使基督为人所知、为祂献出生命,而决定放弃他的圣召,重新成为一名帐棚工人,尽管他自愿的这样做,他也绝不会成为我们自由的典范。因此,要充分理解自由,我们需要超越仅仅是选择的能力。

值得为之付出生命的宝藏

福音告诉我们一些深入浅出有关自由的譬喻:「天国好像是藏在地里的宝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来,高兴地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那块地。 」「天国又好像一个寻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找到一颗宝贵的珍珠,就去卖掉他所有的一切,买了它。 」(玛13:44-46)在这两个简短的比喻中,两人用他们拥有的全部去换取对他们来说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竭尽心力于内心渴望的事,而丝毫不认为在放弃自己的自由。相反,他们认为自己正在为值得的事使用自由。这是天下有情人的经历。一个人为他所爱的女人付出一切,整天只想着怎样更爱她,也不在乎是否能和其他女人交往。他不但不觉得这是在剥夺他的自由。相反,他确信自己没有比爱那个人、那件宝贝、那颗最有价值的珍珠更大的自由了。

因此,选择的自由,即使仅是自由的一个纬度,也可被安排到较深层次的人生终极目标:能够去爱。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自我给予的自由」。是我们在爱中付诸实践的自由,让我们理解自由和自我臣服并不对立,它们互相支撑。」[2] 透过奉献我们的整个生命,我们不但不会失去自由,反而会更强烈地体验到。「人在自我奉献、自我臣服那一刻,爱就被自由所更新,而这更新正意味永远年轻、慷慨,可拥有更高的理想,而作出更大的牺牲。」[3]当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之后,我们意识到:在一天快结束时,我还没有花一点时间来祈祷。于是我决定不借着看新闻来休息,而去做些祈祷。这样一来,我以加强自我献身的方式,更善用我的自由。这里的关键仍然是出于爱。同样,一位母亲出于爱心照顾生病的孩子,而改变了她原来的计划。因她拥有极大的自由,她发现这种自我奉献带来的快乐,远远超过她原本打算做的事情所得到的。

当我们为一项事业或为我们认为值得我们爱的人献出自己的一生时,这种爱就会塑造我们,并让我们的「自我」能获得充分的实现:有名有姓、独一无二。例如,加尔各答的德蕾莎姆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人给了她一座舒适的小木屋使其安度余生,并且有个非政府组织可接管她对穷人的照顾。她会怎么看待?毕竟她生命中最大的自由源自于将她全心全意放在基督内,而基督存在于穷人中,并放弃一切可能阻碍这理想的人事物。

我们可以轻易地在许多过着圣德生活的人看到类似的例子。打动他们的是渴望忠于他们为之付出一切的大爱;响应他们在世俗中听到上主的召唤;扛起塑造他们生活的使命。不禁令我们想起圣施礼华在1932年的一个例子,他说:「我面前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我可以继续攻读,成为博学多才的大学教授。我认为这路是可行的,而且颇具吸引力。第二条路:牺牲我的野心,甚至于牺牲我对知识的崇高欲望,慎重于回应主的召唤,但不是出于无知。我认清我的道路是第二条:天主要我成为圣人,要我为祂的主业团工作。」[4]这就是所谓的「内在自由」。它是源头,解释了为什么我的行为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对外来的指令或冷酷目标的答复,而是出自对我付出一切的隐藏宝藏的回应:前来寻找我、并呼唤我跟随祂的大爱。这个呼唤解释了圣人的「疯癫行为」,他们的生活绝不是去虚应一连串的寻常模式。

以内心的自由行事并非指我们不觉得有些事情很困难。在平凡的生活中,天父经常用圣施礼华强调的事情来提醒我们:「我们不应该认为:自己唯一可以随兴去做的,就是我们赏心悦目的事。 」[5]「如果我们为了信念且怀着爱心,能够喜乐的 — 而非心不甘情不愿的 — 去做我们觉得困难、不讨好的事,那么,我们就是自由的。 」[6] 我们全然自由地工作,因为我们的努力源于我们心中所怀的爱火。也许有一天我们不想做某件事,也不完全理解我们必须这样做的理由。但是我去做了,因为我知道这是我终生所拥抱的爱的一部分,因此我有可能自己会喜欢这样做。当我以这种心态行事时,我不会按表操课或仅仅因为「必须完成」而去做某事。相反,我以一种不断更新的意愿「为了爱,怀着爱」去做。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现在所做的事,在我为之付出一生的大爱的感动下,勉力而行之,则具有最深刻的意义。「把自己的召唤视为来自天主的礼物(而不仅是一张义务的清单),即使我们正在受苦,也是精神自由的象征。 」[7]

自由作为回应

今天的许多人,在他们的自由概念中,往往看不到在没有任何外部强制或局限的情况下,随时选择他们所想要的能力。如果这种选择能力受到质疑,他们的自由度似乎就会消失。然而事实上,选择其一往往意味着放弃其二,同时,也并不一定能得到其一。基督教人类学提供了一种更加和谐、平静的。「你们蒙召选,是为得到自由(迦5:13);」不是模糊或无意义的自由,而是「天主子女的光荣自由。 」(罗8:21)我们神圣父子关系的真相使我们获得自由(参若8:31-32)。因此,自由并非在我们自己的意志力之外、不具任何基础的随意选择。在心灵最深处,我们的自由是对先于我们的大爱的回应。这就是为什么圣施礼华将涉及内修生活的奋斗形容为,「因为我想要...回应天主的恩宠的行为。[8] 我们自由地拥抱那位「先爱了我们」(参若一4:19)的意愿,并竭尽全力回应那份大爱。例如,面对我们每天做出的许多选择,我们是否问自己:「这将把我引向哪里产能合乎天主之爱、合乎我身为天主子女的条件吗?」

当我们接受我们的自由作为回应时,我们发现在生活的记忆中,没有比召唤我们的大爱更强大的动力了。在人性的层面上也是如此:对任何人来说,没有比意识到被爱更能激励人的了。「我的爱人对我说:听,这是我爱人的声音;看,他来了:跳过山冈,跃过丘陵。 我的爱人仿佛羚羊,宛如幼鹿;你看,他已站在我们的墙后,由窗外向里凝视,由窗榇住内窥望。 我的爱人招呼我说:'起来,我的爱卿!快来,我的佳丽!看,严冬已过,时雨止息,且已过去。 』」(歌2:8-11)那些知道自己像这般被天主所爱、被召唤用祂的大爱点燃整个世界的人,在所不惜地心甘情愿地做一切。过去他们所得的与目前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圣施礼华的话对他们来说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为奉献给天主,一辈子真是太短了!」[9]「意识到天主在每个人身上等候着我们,(参玛25:40)而且祂也想藉由我们,让自己出现在他人的生命中,使我们致力于多方面的与他人分享我们所得到的一切。 在我们的生命里,我的子女们!我们已经接受、现在仍然不断的接受许许多多的爱。 把爱给予天主和他人,是最恰当不过的自由行为。 爱是实践自由,应兑现它。 爱使自由在天主的大爱中发现它的起源和目标。 」[10]

没有任何恐惧或外来的命令能像自由的力量那样强烈地震撼人心。自由的力量能将自己与大爱联系起来,即使最小的细节。正如一个充分体验过的人的信念,圣保禄说:「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权者,是现存的或将来的事物,是有权能者,是崇高或深远的势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们与天主的爱相隔绝,即是与我们的主基督耶稣之内的爱相隔绝。 」(罗8:38-39)但是,为了让天主之爱在我们心中获得这种力量,我们首先需要在我们的祈祷中建立与祂的亲密关系。透过默想我主,我们学习了通向自由之路,我们也敞开心扉接受圣神的光照。

真正的自由采取的回应形式:伟大的「是」。这与圣施礼华希望留给他的孩子人性方面的遗产有关:良好的幽默感。[11] 这不仅仅是一种人格特质,还是一种真正的美德—自由力量。如果基督徒的生活只限于道德的决定、争取计划的执行,那么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精疲力竭、沮丧和无奈。但真正基督徒的生活实况却大不相同,因为源于前来寻找、与我们相遇的那一位。[12] 当我们竭尽全力努力实现目标时,这个泉源是支撑我们的力量,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多么软弱:「这并不是说:我已经达到这目标,或已成为成全的人;我只顾向前跑,看看是否我也能够夺得,因为基督耶稣已夺得了我。 」(斐3:12)是祂掌握了我们的生命、注意到我们、相信我们。因此,如果我们察觉到自己的渺小、卑微,不过是一小撮泥土 — 腐殖质humus,我们的反应该既谦虚又充满幽默感。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加深「使我们学习到把握住事物和情境积极正向的一面,有时可说是有趣的一面。 」[13] 当然,我们是用泥土做的,如果我们向往伟大的事情,并不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个现实,而是因为我们的那位邀请我们这样做。

先知耶肋米亚与上主的对话(参耶1:5-8)非常优美。很少有先知像他一样,在努力转达天主的话语给祂的子民时,遭受如此多的痛苦。「上主对我说:『我还没有在母腹内形成你以前,我已认识了你;在你还没有出离母胎以前,我已祝圣了你,选定了你作万民的先知。 』」但耶肋米亚似乎只看到自己的不足:「我回答说:『哎呀!我主上主!你看,我还太年轻,不会说话。 』」但天主不放弃:「上主对我说:『你别说:我太年轻,因为我派你到那里去,你就应到那里去;我命你说甚么,你就应说甚么。 』」先知是从哪里找到这样做的力量呢?他的安全保障将是如何?除了他所接受的命令之外,这将是主的应许:你不要害怕他们,因为有我与你同在,保护你。 有时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自由最大的敌人,尤其是当我们看不到我们存在的真正基础时。

最终,令人惊讶的不是我们有时会跌倒的软弱,而是我们仍然不断地爬起来。愿我们的心继续持有去追寻天主的梦想。祂指望我们全然的自由,同时也不忘自己仍是泥土。这是个更仔细地看祂,而不是看自己的不足的机会。与天主的关系亲密,完全信任祂:从那里产生我们在世界之中,生活在天主子女的巅峰所需的力量和敏捷。「一位作家说过,天使会飞翔,因为他们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如果我们不那么重视自己,也许我们可以飞得更高一点。」[14]

[1]参阅Jose Maria Casciaro《对观福音中的圣神》Pedro Rodríguez et al. (eds.),The Holy Spirit and the Church,Eunsa,Pamplona 1999,65

[2]圣施礼华《天主之友》31

[3]同上

[4]圣施礼华《亲密笔记》678,引用在《道路》的Critical-Historical版本中

[5]圣施礼华《书信13》106

[6]范康仁蒙席《牧函》2018年1月9日,6

[7]范康仁蒙席《牧函》2018年1月9日,7

[8]圣施礼华《书信2》45

[9]圣施礼华《道路》420

[10]范康仁蒙席《牧函》2018年1月9日,4

[11]参圣施礼华《书信24》22

[12]参本笃十六世通谕《天主是爱》1

[13]范康仁蒙席《牧函》2018年1月9日,6

[14]本笃十六世,Castelgandolfo访谈,2006年8月5日

Lucas Buch – Carlos Ayxel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