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中心成为一个家(二)

所谓基督徒家庭就是每个人都能敬主爱人、愿奉献心力照顾彼此生活的地方。 现在且让我们检视一些可能破坏这种精神的失误,及重新唤醒这种精神的方法。

圣施礼华在写给主业团孩子们的最后一封信中,反思了天主在世上的家庭的「新逻辑」。 在纳匝肋等待的日子里,天主已经向玛利亚和若瑟介绍了圣子的思考和生活方式,祂会谦卑自我并奉献一切,因为祂来不是为了被服务,而是为了要服务。 [1] 天主希望同样的逻辑能在每个基督徒的家庭中渲染出来:「看看基督出生的地方。 那里的一切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无条件的自我奉献。 圣若瑟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夹杂着身为耶稣监护人的喜乐,以及冒着自己的荣誉、工作及未来的稳定性的风险。 他整个的存在就是随时随地准备好满足天主的任何要求。 玛利亚表明自己是「上主的婢女」,(路1:38)她借着自己的「fiat」(愿照祢的话承行吧),将她的整个存在转化为对神圣救赎计划的接受。 耶稣呢? 只消说我们的天主像孩子般显现给我们就足够了。 宇宙的创造者以婴儿的襁褓向我们显现,所以我们永远不怀疑祂是真天主又是真人。 (…… )我们必须沉浸在天主带到世上的这个新逻辑中。 在白冷,没有人为自己保留任何东西。 在那里我们也听不到任何关于我的声誉、我的时间、我的工作、我的想法、我的喜好、我的金钱等说法。 那里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主与人类的奇妙冒险,即救赎大事。」[2]

家庭生活在这种服务的奇妙冒险中得到更新和成长,这种服务不是被迫或冰冷的「业绩」,而是持续不断地为他人而活的意愿,映照着天主日常眷顾的恩许。 圣施礼华有时称这种生活方式习惯性地为他人着想的健康心理执念。」[3] 亦是主业团中心通常的生活基调。 值得庆幸的是,许多经常去这些中心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感受到这一点:一种想要让他人生活愉快的潜在倾向,即使有其他需要我们注意的事情,也能投入时间并深入倾听、帮忙解决问题、必要时随时道歉、微笑着与他人打招呼、在他人疲倦或赶时间时为他完成任务,以及不放弃共同生活所带来的许多机遇和希望。

然而,正如任何家庭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日常生活不免会产生一定的侵蚀作用,随着时间,其他的反应可能也会在家中或我们的性格中扎根。 尽管我们不想详尽无遗,但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四个失误,即可能过分关注家里的功能而忽视了住在其中的人,或者我们可称之为关系误解,即因错误的共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冲突。 当然,以下的描述并不是纯粹的化学公式,而是逐渐渗透、混杂在一起的,这显示出人类的弱点如何经常与我们生活中最有价值、最珍贵的事交织在一起。 对这些趋势的简要反思能帮助我们识破葡萄园里偷吃的小狐狸。 (歌2:15)当然对于天主所希望的家庭,特别是主业团中心的「逻辑」,我们也会概述。

有效率,但冰冷

前面两个失误可能会掩盖真正的服务观念,这些失误都发生在功能方面。 如果我们用圣施礼华常用来描述主业团的字眼来思考:「家庭,同时也是军队」[4] 这里的风险是具有相当的不平衡,即「军队」掩盖了家庭,导致了高效能的家庭,却缺乏温暖,或甚至可能有着潜在的紧张或创伤。

在这方面的第一个失误可以称为「协同逻辑,synergy」。 这种推理方式与过去几十年来社会的发展有关,发展伴随着许多进步和机遇,导致无数的活动和任务要完成:议题、组织、注释、讯息...... 我们可以毫不费劲地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追逐事件和任务上。 就像在任何家庭中一样,当大人全神贯注于工作、房子、孩子和所有要完成的事情时,可能会导致忽视配偶的婚姻友谊(亲密、情感...... )。 在一个充满许多使徒性活动的中心,大家可能开始有效率地对待彼此,将自己限制在「必须顾到的事情」上。 [5]

然后,中心会倾向于以协同作用(syn-ergon=行动的结合)的运作,而在同情心方面(syn-pathos=情感的结合)则造成严重的缺失。 每个人都会执行自己的任务和生活的规划; 房子的功能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制(一切都各就其位,每人各尽其职...... ),但是缺乏同情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达不到一起度过时光、同甘共苦的境地。 圣施礼华曾用戏剧性的语言警告我们这种风险:「当我们生活得像陌生人一般,或冷漠的担待彼此的那一天,我们就扼杀了主业团。」[6] 此外,正如在任何纯粹人性的组织中一样,人与人之间若缺乏同情心,最终会削弱甚至灭除他们的协同作用。

第二个失误可称为「控制局面」的逻辑。 再重复一次,这情况与任何家庭都类似:配偶可能会过度担心透过排程、物质的秩序或家务想「把事情做好」。 当然,每个家庭都需要某种规划来避免陷入混乱,但有时我们对拥有一个理想的家园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以他认为「正确」的方式行事,尽管这会引起问题或损害家庭的和平。 经验表明,过度的强调规则而忽视了亲子关系,会导致挫折感甚至叛逆。 这就是圣保禄写道「作父母的,不要激怒你们的子女,免得他们灰心丧志。 」(哥3:21)所指的。

这样的行事方式在中心同样也会有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住在那里的成年人都是自由且负责的个体;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心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功能性」的使徒倡议,旨在使中心成为每个人的家,更是居住在那里的人的家。 他们应该能够感觉到那是他们的家,而不仅仅是他们职业生活的延伸。 这一点与传统的住宅不同,主业团中心的特征是家庭和工作长久共存; 况且,那些负责这些使徒事业的人是自愿这么做的。 这是最超然的[7]、因此也是最根本、机智和敏感的原因。 圣施礼华教导说:「一个人如要变得非常有灵性、非常超然,他必须非常有人性,并试图拥有强烈的生活意识。」[8]

在考虑这些要素时,便表明了万一过度的强调标准、准则、目标等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逻辑的弊端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最明显的在于,当一个人完全关注于自己的计划时,他可能会把手段与目的的重要性混为一谈,并且最终限制他人在可能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不同作法上的自由。 [9] 另一个缺点是,如果不能将所谓的「责任」与家庭生活应有的自发性协调起来,气氛可能会变得紧绷。 最后,那些一心要主导局面的人最多只取得脆弱的胜利:在他们注重效率的情况下,他们可能并不能真正吸引和说服人,换句话说,他们可能无法赢得别人的支持,也无法帮助他们在自由方面的成长。 [10] 那些渴望控制局势的人很快就会疲惫不堪,也可能会让其他人感到厌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建立家园这方面的作用已微乎其微。

关系误解

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另外两个错误可以被称为关系误解,或关系短路。 与前述的失误雷同,在一些家庭也存有类似的情况。 其特征是引起置身其境者的潜在不满。 耶稣比喻中的一个人物就是个好例子:浪子回头里的大儿子,他因为与弟弟比较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不满,甚至转向父亲,责备了他。 最后,父亲不得不告诉他:「儿子,你常与我同在,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

第一个失误可以称为「功绩逻辑」。 犯此错误的人似乎很关心他人,表现出可为家庭问题和近人做出牺牲的巨大能力。 然而,此人的行为通常是无意识的,只期望他的努力能赢得别人的喜爱,作为补偿。 这种思想可以合理地应用于生活的许多方面,然而在家庭里却行不通,因为不合实际。 家庭是处于无偿的境界:试图累积事功以获得爱是件毫无意义的事。

当然,那些把家视为自己生活所依所靠的人会不遗余力地为家卖力,却不会要求情感的补偿,就像父母亲不会因为疼爱孩子而要求补偿一样。 (出乎意料之外的,父母往往在无私中反而找到了幸福。 )有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如果我们惯性地期望所做的事情得到回报,我们慢慢地就会养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就像比喻中的大儿子一样,他虽住在父亲的屋子里,但却缺乏认同感,不以为是他的家。 他总是带着责备、比较和抱怨的口吻说话,而且惯于用单数(我、你、他...... ),他忘了他父亲试图温柔地带他进入复数的「我们」。 久而久之,他的逻辑就显露出深深的不满; 他比较并监督父亲和弟弟的自由,判断他们给予或接受他不苟同的事物(参路15:29-32)。 他自以为合理的主张,其实是痛苦的嫉妒和受伤的自尊心。

最后的一个错误,可以称之为「情绪逻辑」,就是把评价家庭生活的标准围绕着自己的感受旋转:家庭生活让我有何感觉? 我觉得好受吗? 这些问题无疑地值得我们关注; 每个人都应该试着找出什么可以改善家庭气氛,什么会造成不舒服。 固然,感觉良好是重要的指标,但却不能成为贡献家园的首要的标准、或根本的动力。

当这种逻辑占据一个人的心时,良好的感觉就成为他努力照顾家庭的必要条件。 然而世事难料,有时家人却要求我们抛开个人的喜好。 正如父亲经常提醒我们的那样,「如果我们为了爱且怀着善念,可以毅然决然地—而非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做我们觉得困难、不喜欢的事情,那么,我们就是自由的。 」[11] 一个人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克服这个困难,原因是,尽管他觉得自己有「权利」接受关爱,并且要求将其视为无条件家庭之爱的一部分,但他却没有考虑到自己亦有当尽的「义务」。 这就是比喻中哥哥的情况,他从未考虑到父亲是否需要他多付出一些; 他只一味的想到自己错过的宴会。 (参考路15:29)

过度关注于感情的索取往往会产生一种偏袒:手足关系[12] 所特有的真诚和开放的友情却被一种特殊的、排他性的友谊[13] 所取代,这是对手足情谊的讽刺。 这个人会将家里的人分成「朋友」和「其他人」。 当然,这种态度不但会伤害家庭气氛,而且也会伤害持有此态度的人,因为他很容易变得痛苦和缺乏情感资源。 守独身的恩宠旨在产生伟大的「去爱每个人的能力」[14],但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会不幸地被削弱了。

服务的逻辑即是礼物的逻辑

我们所概述的失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隐含着的「到此为止」,这是我努力和自我奉献的极限。 有时,这种情况也发生在社会的各阶层,某些危机或身心崩溃的背后,其实是种出于冷酷地追求效率,想要控制、赚取功绩或期望关怀的心态及行为; 或某些元素的混合,也有其他的可能性。[15]

在生活中,可能是为了让我们回到现实,而引发了这些危机,然而此危机却往往成为净化和纠正自己的转机,是一个意识到我们已经迷失,或未能找到正确道路的机会。 倘若,这些问题不设法解决的话,可能会导致焦虑地逃避现实、甚至需要某特殊事件的发生来弥补挫折感; 尽管最终他们仍然无法平息挫折感,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去解决问题。 可能会发生这样情况的原因之一:在家庭生活中原本值得庆祝的某些事件—通常会是偏离常规的时刻—似乎未获得足够令人满意的回报和享受。 由此得知我们应当因自己已拥有的幸福而感恩地生活,而非不停地渴求自己所匮乏的。

而与这些削弱生命及圣召的诸多失误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即是「天主与人类的神奇的冒险,即救赎大业。」[16] 服务的逻辑引导我们给予,但不是因为我们期望接受,而是因为我们认识了,且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若一4:16)天主是我们生命的中心,祂爱我们,充满恩典,使「你们白白得来的,也要白白分施。」(玛10:8)我们不再精打细算地去建造我们的家园。 服务的逻辑逐渐引导我们走向身为父母的单纯,他们不需要下决心去做或累积服务的善行; [17] 他们只是付出自我,把自己作为审慎的基石,[18] 让墙壁更加坚固,让家的温暖更加持久。 当他们念及自己正在建造的美丽家园时,就满怀喜悦和感恩之情。

这也就是耶稣的孝道思想。 祂是圣子,能真正告诉圣父:「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你的一切都是我的。」(若17:10)最好的奖赏是天主的爱,总是先于我们:时时刻刻祂都先爱了我们。 (参若一4:10)当我们与他人在一起时,内心就会充满这种爱。 是种不需要休息或感到疲倦的爱,[19] 因为真正让人筋疲力尽的其实是绕着自己转圈子。 [20] 另一方面,真正为他人、为服务而活,有时可能是满有挑战性的,但却永远不会耗尽。

因人和因地而有些细微的差别

「若不是上主兴工建屋,建筑的人是徒然劳苦; 若不是上主在护守城堡,守城的人白白儆醒护守。」(咏127:1)当我们想到主业团中心的圣堂里圣体真实的临在时,圣经中的这些话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我们信祂的话,祂会建造房屋并守卫城市的。 圣施礼华写道:「如果你的思想和希望所围绕的中心是圣体柜的话,那么,我的孩子,你的圣德和使徒工作的成果会是多么丰富!」[21] 确实如此:人如靠天主、并为他人而活,蔚成一种充满活力、促进和激发圣德的力量,才是家庭最坚实的基础。

服务的动力,表现出「习惯性地去思考他人健康的心理执念,」[22] 取决于所涉及的人。 每个中心都应该是独特的镶嵌图,由每个人为家庭温暖所献出的才能所组成。 每个人对「家庭」的含义都有不同的期望,因此重要的是不要被简单的运用标准清单所约束。

在庆祝节日、彼此帮助在家庭物质上的维护、推动使徒计划或与家人互动等方面,每个中心都会呈现出独特的细微差别。 然而总有一些共同点:例如情感、幽默感、超然的观点、家庭聚会、有关父亲和主业团大家庭的消息、喜乐的节制、以及能让人休息的超然宁静...... 世上到处都具是同样的精神,在各个地方充满活力、具体的呈现。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有机会参观其他地区的中心时,我们总是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为我们深深感受到主业团丰富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服务的逻辑并不能让我们为自己或他人的过错找借口; 并不妨碍我们与一起生活的人感到或多或少的舒适; 或阻止中心及活动组织得更好或更差; 或使我们无需挖空心思去理解周围的人[23],并在必要时请求宽恕或宽恕人。 [24] 同时,这种逻辑至关重要,总是能让我们找到资源往前迈进,并更接近天主。

当你打造一个注重服务的家园时,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聚会、用餐、交谈时,你更在意引发讨论,让别人放松。 兄弟般的规劝是出于对他人的深情,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局限可能带给我们的困恼; 微微笑和耸耸肩就可以略过很多感到恼火的事情。 [25] 虽然真诚的服务需要我们努力摆脱一些小自私,但却是能造成双赢的; 对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两方来说,总是有价值的。 而且因为是如此自然,称其为「服务」甚至还会有点尴尬呢。 这根本就是兄弟之爱!

每个人在建设家园中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关于主业团圣召模式的信函中,父亲提醒我们,家管部门在营造中心的家庭氛围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透过你们的工作,你们关心和服务我们在主业团里的生活,让每个人成为你们工作的焦点和当务之急。 这具体表现了主业团是一个大家庭; 具有实质意义的家庭,而不只是个比喻而已。」[26] 这是件形之于外的工作,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树立了榜样,让每个人都能思考自己对家庭氛围的贡献。 然而,要体现使其生活化,这个基础需要家中每个人都发挥出他不可取代的作用。

对于中心地方议会的成员来说,天主通过主业团委托给他们的职责,主要包括确保每个人得到必要的培育和精神的陪伴,以及足够的物质条件。 圣施礼华总结:「以父性和母性的关怀,照顾那些托付给你们的人的灵魂和身体。」[27] 这项任务不仅需要他们承担责任,并且也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对天主的交托。 他们接受去了解每个人的个性和优势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支持他们的成长,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中心。 他们更清楚地看到,真正的关键是每个人都更接近天主,而不是仅仅确保事情能以某种方式进行。 他们也准备好请求宽恕,因为这不但不会诋毁他们,还更能拉近与其他人的距离。 当以这些方式组织中心时,气氛保持了其对圣德的内在要求,且获得了更多的喜乐和宁静,使这种追求变得实在。 [28] 然后,整个中心即可成为一个真正的家:每个人凝聚一起,团结一致,拥有共同和个人的目标。

另一方面,神父可以经常充当聆听者,提供宁静的环境,以敏锐的洞察力看清日常生活的不同层面,并灌输希望。 圣施礼华写道:「司铎们应该拥有与其他人一样的精神,尤其是在理解、仁慈、激励、爱助人、共同生活、不惊愕于他人的丑事等精神,就像位母亲一样。」[29] 与其他人相比,神父胜人一筹,必须是团结和希望的工具,而不是「被胆怯或情结所阻碍,这通常表明人性的不成熟; 或者被神职偏向[负面的]所阻碍,这表明超性的不成熟。」[30] 对主任来说,危险可能是要求的逻辑,但对神父来说,危险可能是功劳的逻辑:他总是以明确的、不同与常人、且不可取代的方式为他人服务,如果他觉得自己的努力不被赞赏,可能会在无意间助长一种受害者的感受。 真福欧华路谈到这种心态:「如果你真的想知道怎样认出司铎的灵魂,我会用我们父亲的话来总结:『永远不要说足够了』。 永远不要对爱说'足够了',永远不要在牺牲面前停下脚步来。 就像基督一样。」[31]

「在很多家庭中,不同辈分(祖父母、父母、子女)、性情的人住在一起是很正常的......。 诚然这些因素会使家庭之团结备受挑战,但当有真爱时,这些困难往往变得使家庭成员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32] 因此,所有住在同一个中心的成员,从最有经验的到最近加入的人,都肩负着靠天主赋予他们的才能和独特的个性来建造家园的使命,使中心成为一个亲密、无条件的爱与平和休息的地方。 每个人在这项使命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天主给了我们哪些才能,以创造性并慷慨地为他人服务。 我们每个中心所经历的手足情谊也将成为平静的避风港,成为associates和supernumeraries,以及所有来到主业团的人们的生活灵感之泉。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病人有着特殊的身分,不仅因为「一个爱主的灵魂在孩童和病人身上看见祂!」[33] 但也因为他们提供了最直接、最实际的挑战,来面对我们之前所看到的负面错误。 透过让自己受到照顾,在自己的现状下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并且不屈服于感觉不够被爱的氛围,他们可以成为中心的一股团结力量,合力为最需要帮助的人服务。 中心的家庭生活建立在这些基础上,向周围的人散发天主的爱,并逐渐打开通往祂为爱天主的人准备的家的大门。 「如果你们彼此相爱,」圣施礼华说,「我们每一个家都会成为我希望我的孩子拥有的家,每个角落都是我想要的。 你的兄弟们在一天的工作之后会感到回家的神圣饥渴; 他们渴望再走到街上去......投入这场和平的战争。」[34]

[1] 参斐2:7;玛20:28

[2] 圣施礼华《书信》14-II-1974,2

[3] 圣施礼华《炼炉》861

[4] 「主业团当然是一个家庭,同时也是一支军队。 一个以欢乐和善意的情感团结在一起的家庭; 一支军队,特别适合精神的奋斗。」(《De spiritu》,64)

[5]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当今文化的另个特点:倾向于个人主义地看待「空闲时间」,以至于一切工作之外的事都围绕着我的兴趣、我的品味、我的活动、我的社交生活等发展。 从逻辑上讲,这种态度会大大损害一个家的温暖。

[6] 引用范康仁《牧函》16-II-2023,9

[7] 参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7

[8] 圣施礼华《书信27》34,quoted in E. Burkhart - J. López,《Vida cotidiana y santidad en la enseñanza de San Josemaría》,Rialp,Madrid 2013,vol. III,pg. 600

[9] 参范康仁《牧函》9-I-2018,8

[10] 「我们一生所接受的培训,不要轻视其非要不可的要求,往往在很大的程度上,它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视野。 相反的,如果我们只把自己局限于要求他人,和被他人要求上,那么,我们只能看到自己做不来的事情、缺陷和有限性。 我们可能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天主对我们的爱。 」(范康仁《牧函》9-I-2018,11)

[11] 范康仁《牧函》9-I-2018,6

[12] 参范康仁《牧函》1-XI-2019,14-17

[13] 在基督教传统中,「特殊的友谊」这一概念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 它最早出现在圣巴西略的著作中,在西方随着《师主篇》以及圣女大德兰、圣方济沙雷的作品,有所进展。 关于圣施礼华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请参阅历史批判版《道路》366

[14] 范康仁《牧函》28-X-2020,22

[15] 同时,圣施礼华写道,「如果主任们在没有真正必要的情况下,允许我的一个孩子继续处于需要他不断『当英雄逞强』的环境中,那他们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忘记了这些情况应该是暂时的,我们必须使用适当的手段确保这些情况尽快结束。」《书信27》38

[16] 圣施礼华《书信》1974年2月14日,2

[17] 「有爱的地方,我敢说我们甚至不需要下决心。 我的母亲从来没有下过爱我的决心,你可以看到她是多么亲热地爱我。 」(圣施礼华家庭聚会笔记,quoted in S. Bernal,《Monseñor Josemaría Escrivá de Balaguer. Apuntes sobre la vida Fundador del Opus Dei》; Rialp,Madrid 1980,6th ed.,pg. 37)

[18] 参圣施礼华《在内心成长》233-239页

[19]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296

[20] 「孩子们,真正让人疲惫的是骄傲,是绕着自己转圈圈。 除了让我们疲惫不堪,它还让灵魂无法感受到与天主的亲近。」(真福欧华路in《Crónica》,XI-1989,pg. 1141;AGP,Biblioteca,P01)

[21] 《炼炉》835

[22] 《炼炉》861

[23] 参范康仁《牧函》16-II-2023,3-6

[24] 同上7-8

[25] 圣施礼华写到「圣若瑟是如此美妙! 他是谦逊托付的圣人,是永远微笑和耸耸肩膀的圣人。」(quoted in A. Vázquez de Prada,《The Founder of Opus Dei》,III).

[26] 范康仁《牧函》28-X-2020,15

[27] 圣施礼华《书信27》39

[28] 「我听到有人评论说:『你们个个都高高兴兴,神乐漾溢,真是出人意料。』基督的敌人,绝不会倦于使用造谣的鬼鬓技俩,诽谤献身天主的人,丑化他们是茧缚于自我之中的人。 不幸的是:我们当中有些人,用心虽'好',但在客观上,却以他们的'忧伤之德',替那种滥调帮了腔。 主,我们感谢你,因你愿意以我们充满喜乐的生活来替换那虚伪的面具。 我亦恳求你使我们不会忘记它。」(《犁痕》58)

[29] 圣施礼华,1961年3月19日,家庭聚会。 in《Crónica》II-1993,pg. 189(AGP,Biblioteca,P01)

[30] 圣施礼华《会谈》4

[31] 真福欧华路《家书》377(AGP,Biblioteca,P17)

[32] 范康仁《牧函》16-II-2023,14

[33] 圣施礼华《道路》419

[34] 圣施礼华《Crónica》VII-1956,pg. 7(AGP,Biblioteca,P01)

Carlos Ayxel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