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四旬期第五周星期二

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四旬期做祈祷的反思。

在旷野中的考验
物质财富的价值
仰望十字圣架以寻求得到痊愈


在旷野中的考验

犹太人在渡过了红海之后,一定深深体会到自由。 亲眼看到海中左右两幅水墙坍塌,海水淹没那些穷追猛打他们的人,他们清楚明白自己是已经获得解放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奴役生活之后,他们的天主拯救了他们。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块他们获得应许之福地却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而且他们中有些人甚至怀念起自己以前的奴隶生活。 他们抱怨天主和梅瑟说:「你们为什么领我们由埃及上来死在旷野?(户21:5)」得救的喜乐,已经被不满和怨恨所取代了。

耶稣也在旷野中经历过试探。 长达四十天的四旬期邀请我们与祂一起经历祂骤眼看来的受到抛弃。 在祂最软弱的时候,基督并没有屈服于诱惑之下,反而是信赖着祂的天主父。 耶稣不但用祂的说话,而且更重要的,是用祂自己的生活来教导我们,我们经常都需要穿越旷野才能获得完全的自由。 的确,过基督化的生活,会给我们从罪恶中获得救恩,从而得到喜乐。 然而引领我们朝着得救而行走的道路,需要我们再次找到我们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以及脱离任何防碍我们前进的东西。

「旷野是一块必须的地方。 让我们看看自己的生活:围绕着我们的有多少是无用的东西啊!我们追寻着数以千计看似是必需的、实际上并非如此的东西。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从许多实在是多余的事物中解放出来,再次发现那些重要的事情,再次发现身边的人的面孔,那该多么好啊!“[1] 随着圣周的临近,我们可以重新燃起在生活中与耶稣亲近的愿望,摆脱一切不能引导我们走向祂的事物:「我的天主!使我也恼恨罪恶,和祢结合在一起,把十字圣架拥抱在我的怀中,好使我能承行祢至爱的圣意......。 舍弃世上的一切眷恋,唯独以祢的光荣做我的目标......。 慷慨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作为全燔祭奉献给祢。 」[2]

物质财富的价值

「上主遂打发火蛇到人民中来,咬死了许多以色列人(户21:6)。 」天主所拣选了的人民放弃了天主给予他们的保护。 他们由于厌倦了永远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就把心意转向他们继续渴望着的、他们在埃及时拥有的物质财富,尽管这些东西没有什么价值,而且还带有他们以前身为奴隶的痕迹。

有时候,我们也像以色列子民一样,感觉到我们与天主的距离似乎很远,以及我们放弃了的物质东西的吸引力。 然而当我们默观基督身悬在十字架上的贫穷时──「一无所有,只留下祂的十字架。 」[3] ── 我们就会掌握得到幸福并不在于物质财富中。 我们意识到这些东西都是多么的短暂,是无法进入我们灵魂的深处的。 圣施礼华说:「一个人如只建其快乐于世物之上,他便是滥用了世物及毁了造物主建立的美妙秩序,我亲眼见过因此而产生的悲剧,这人的心结果充满了愁闷及不满足,永不会快乐,最终更成了世物的奴隶及牺牲品。 」[4]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5:3)。 」透过这句说话,主耶稣为那些将保障和财富托付给天主的人提供了地上的和天上的幸福。 内心贫穷的人拥有物质,但不会被物质所拥有。 神贫使我们能够真正地享受美好的事物,因为它将我们与单纯的事物、与人、与天主链接在一起。 简而言之,就是与一切能满足我们内心最深切的渴望的东西连结在一起。

仰望十字圣架以寻求得到痊愈

那些火蛇并不是上主给以色列人最终的回应。 他们悔改了,并且转求于梅瑟。 梅瑟忠于自己作为中保的使命,遂为他的人民转求天主。 然后,天主被自己的仁慈感动了,便赐给他们一种特殊的药物。 凡被火蛇咬过的人,只要瞻仰一个用铜铸造成的火蛇像,都不会死去。 这样,那原先导致死亡的东西,同时也就成为了救赎的一个标记。 因此,火蛇就是基督的十字圣架的预象。 我们在其上见到的,是世界上所有的罪恶,以及那位藉由自己的死亡而永远地击败了罪恶的基督。

耶稣说:「当你们高举了人子以后,你们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 我由我自己不作什么;我所讲论的,都是依照父所教训我的(若8:28)。 」假如我们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我们可能会以为主耶稣在这里所说的「高举」是指一个未来的、世俗性的光荣。 人不容易理解的是,祂真正的被高举是在十字架上的,而对祂来说,真正的自由就是被铁钉牢牢地钉住。 因此,透过瞻仰基督外表上的软弱和让自己与它结合为一,我们就会得到天主的力量。 我们也可以套用圣保禄以下的、看似自相矛盾的说话:「我甘心情愿夸耀我的软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 为此,我为基督的缘故,喜欢在软弱中,在凌辱中,在艰难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为我几时软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时候(格后2:9-10)。 」

在十字圣架下,我们找到圣母玛利亚。 我们请求她教导我们该如何始终如一地瞻仰着十字圣架,好使基督能驱赶那些试图进入我们的生命中的火蛇。

[1] 教宗方济各,2020年2月26日公开接见时的谈话

[2] 圣施礼华,《十字苦路》,第九处

[3] 圣施礼华,《十字苦路》,第十处

[4]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