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四旬期第四周星期六

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四旬期做祈祷的反思。

「从来没有一个人如此讲话,像这人讲话一样。 」
不要硬起你的心肠
耶稣的说话


「从来没有一个人如此讲话,像这人讲话一样。 」

这是主耶稣公开生活的第三年了。这些日子充满着祂与法利塞人和其他民间领袖的争端。 在犹太人庆祝住棚节期间,耶稣去到耶路撒冷。 城市的街道上摆满了用树枝搭建成的摊位,纪念以色列人从埃及得到解放后穿越沙漠的旅程。 在这个节日里,以色列人感谢天主赐予了麦子和葡萄的丰收,因为它是在九月或十月,即是农耕结束时庆祝的。 以色列人祈求天主祝福他们的未来,同时也着眼于天主给他们应许了的默西亚。

在这种有大量朝圣者涌入的节日气氛下,司祭长和经师们担心耶稣会被人宣认为默西亚,于是就派遣一些差役去捉拿祂。 差役的人数可能不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在不引乱的情况下以武力捉拿耶稣。 可能当他们去到耶稣正在和门徒们说话的地方时,就站在一旁静候祂说完,然后就俟机谨慎地,在不会打扰群众的情况下捉拿祂。 他们在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边听着耶稣的说话。 耶稣的话传到了他们的心中。 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内有些东西在扰动,就放弃了原先来这里的目的。 他们回去并向司祭长和法利塞人会报一切。 司祭长和法利塞人就愤怒地问他们:「为什麽你们没有把祂带来?(若7:45)」差役们回答说:「从来没有一个人如此讲话,像这人讲话一样(若7:46)。 」

这两群人之间的对比实在是令人惊讶的。 司祭长和经师们也许有一颗硬了的心。 他们不愿意聆听耶稣的说话,因为他们的心被层层的偏见所包裹着。 当他们寻求与师父耶稣对话时,他们没有诚意。 他们只是想扭曲祂的话。 可是差役们都是淳朴老实的人;他们的内在性情使他们能够毫无顾虑地聆听基督。 在那次亲身的体验中,他们被耶稣说服了。 福音中的这些次要人物提醒我们必须以一颗单纯的心去聆听天主的圣言。 这样,当我们接受它时,它就真正会成为引导我们生活的光。

不要硬起你的心肠

「今天该听从祂的声音:不要再像在默黎巴那样心顽(咏95:7-8)。 」在四旬期,教会孜孜不倦地向我们重复圣咏中的这些话。 她借此努力提醒我们,即使我们花了一段时间,也许是很长的时间,愿意并努力过基督徒的生活,我们的心仍然能够变得顽硬。 耶稣是真理、光明、和美善。 司祭长和法利塞人却在耶稣身上看不到任何正面的东西。 他们那蒙蔽的双眼只能聚焦在表面上是负面的事物上。

面对在周遭发生的事情,我们常常可以选择以批判的目光还是默观的目光来看待。 不知何故地,这个选择会决定我们如何对现实的感知。 透过祈祷,我们可以将自己与天主看待事情的方式结合为一。 祂「并不谴责,而是接纳、怀抱、支持和宽恕我们。 」[1] 只有祂知道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

我们非常清楚,那些认知到自己是那位战胜了邪恶的天主的子女的人,不会仇恨任何人,也不会以悲观的眼光去看世界。 相反,信德和爱德促使我们首先去关注善事,去欣赏周围的美好;如圣施礼华所说的,去培养「对当前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动态...... 积极和开明的态度。 」[2] 基督宗教是新颕的、光明的、救赎的、和对每个人的爱。 「我们用信德的眼光,可看到圣神在黑暗中闪耀的光明,从不忘记『那里罪恶越多,恩宠在那里就越丰富』(罗5:20)。 我们的信德受到挑衅质疑:要辨别酒如何能从水变出来,或麦子如何能在莠子中生长。 」[3]

耶稣的说话

差役们能够理解耶稣的说话。 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聆听任何一个辣彼;在他们跟前的是一些更加伟大的东西,一些完全与别不同的东西。 福音强调:「祂教训他们正像有权威似的,不像经师们一样(谷1:22)。 」耶稣的所言得到祂所行的奇迹和祂一生的表率的认证。 从来没有一个人比祂更认同祂的讯息,因为祂的讯息就是祂自己本人。 耶稣就是天主的圣爱的化身,是人类与天主圣父的修和,祂揭示了每个人生命的意义。[4]

耶稣以祂的权威和深入地揭示了真理。 然而祂只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用一种与聆听祂的人的日常生活相关的语言去这样做。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情去迎接这真理。 耶稣的说话触动了祂的听众的心。此外,心地善良的人可以从基督的说话中看出另一个特征,就是祂的仁慈。 他们意识到祂的说话是发自内心的,而且不会着眼于外在的亮丽或别人的掌声。 相反,祂只会热心于帮助人、安慰人和拯救人。 他们在祂的说话中发n现天主对每一个人的爱情。

同样在今天,「耶稣并不拒绝任何人接受祂的说话,那治愈、安慰、和启发众人的说话。 」[5] 透过阅读和默想福音,我们可以亲身地遇上基督,好使祂能够真正地成为我们的生命的光。 就像差役们一样,我们也可以感叹说:「从来没有一个人如此讲话,像这人讲话一样(若7:46)。 」在自己五内迎接天主圣言的圣母玛利亚,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帮助我们。

[1]教宗方济各,《以父亲的心》宗座牧函,2

[2]圣施礼华,《犁痕》,428

[3]教宗方济各,《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84

[4]参阅梵二《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2

[5]圣施礼华,《书信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