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圣玛利亚,教会之母(五旬节后星期一)

一些有助于我们在圣母教会之母的纪念日做祈祷的反思。

圣母在教会中慈母般的临在
侍立在加尔瓦略山上的我们的母亲
教会如同圣母玛利亚一样,带领众人走向基督


圣母在教会中慈母般的临在

《宗徒大事录》记载,耶稣升天后,宗徒们在耶路撒冷的晚餐廰内聚集:「这些人同一些妇女及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并他的兄弟,都同心合意地专务祈祷。 」(宗 1:14)教会传统在这景象中体认出圣母为整个教会发挥的母亲角色。 在圣母玛利亚身上,救赎史上的两个关键时刻得以结合在一起:圣言降生为人和教会的诞生。 「如此,她以母亲身分临在于基督奥迹的人......也临在于教会的奥迹中。 在教会内,她也继续母亲的临在。 」[1]

自怀胎一刻起,一个母亲的一生就聚焦在她的孩子身上。 她有责任照料天主赏赐给了她的这分礼物。 新生的婴儿仍然十分需要母亲的保护;随着孩子长大,母亲也帮助他踏出人生的第一步。 福音向我们显示圣母悉心照顾耶稣的一些记述。 而在宗徒大事录中,我们也看到圣母对新生教会的关注,看顾着宗徒和初期的基督徒。 那是一个他们在各种迫害和困难中特别需要她的助佑的「孕育期」。 「她是信友团体在迈出初步时的谦虚、含蓄的主角。 圣母玛利亚是初期信友团体的精神中心,因为单是她临在于门徒间,就是对主耶稣的一个鲜活的记忆,也是吾主预许了要赏赐祂的圣神的一个保证。 」[2]

同样,在今天,圣母仍继续守护着她在教会中的每一位子女。 当我们明白,我们是同一个信徒团体的一份子,有着同一位母亲时,这能帮助我们与兄弟姊姊们团结合一,如同初期教会的信徒一样。 圣施礼华说:「祈求天主,愿在我们慈母圣教会之内,众人的心能合而为一,正如初期教会的信徒一样;好使圣经的话语能真正实现,直至世代的终结:Multitudinis autem credentium erat cor unum et anima una,众信徒都是一心一意。 」[3]

侍立在加尔瓦略山上的我们的母亲

当身悬十字架上的主耶稣对若望说话时,祂送给这位爱徒一份恩物,是祂即使在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仍不愿失去的。 祂是天主,但祂在救赎我们时,需要母亲的亲密关系在旁支持。 而当一切都完成时,祂把自己的生命中仅余的一位也赏给了我们:「女人,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若19:26-27)

当我们的路途变得越来越困难时,圣母会帮助我们坚持下去。 我们的母亲也不免要面对信德的考验。 没有人能比她更好地陪伴我们去面对这些考验的时刻,使这些时刻成为我们成长和成熟的历程。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让圣母、我们的母亲玛利亚的信德所照亮呢?或者我们认为她遥不可及,是个与我们差异甚大的人呢?在遇上艰难、考验和黑暗的时刻,我们会否视她为信靠天主 ── 总是而且只会希望我们获得益处的天主的一个典范呢?」[4]

耶稣借着对爱徒若望的话,邀请所有基督徒迎接圣母到他们的生命中。 祂希望我们充满信心地亲近圣母。 「她在天主前能为我们要求任何东西。 像其他母亲,她会回答我们的祈求;也像其他母亲,她明白我们的弱点。 她鼓励我们、为我们找借口,使我们的路容易走,就是无法可施时,她总有解决的方法。 」[5]

教会如同圣母玛利亚一样,带领众人走向基督

当圣母玛利亚得知她的表亲怀了孕时,就起身,急速往山区去,到了犹大的一座城。 她进了匝加利亚的家,就给依撒伯尔请安。 」(路1:39)在那些日子里,她不仅尽己所能提供物质的帮助,更带来了耶稣,并从而带来了圆满的喜乐。 依撒伯尔和匝加利亚对晚年得子这个他们认为不可能的奇迹而感到高兴。 然而圣母玛利亚却带来了那与耶稣、与圣神相遇而诞生的圆满喜乐。

「圣母愿意把耶稣这分伟大的恩物带给我们,带给我们众人;从而带给我们祂的爱、祂的平安和祂的喜乐。 在这点上,教会和圣母一样;教会受派遣,必须引领每一个人前往基督和祂的福音那里。 」[6]这就是教会和每一位基督徒的生命的目标:将耶稣的爱带给所有人,如同圣母玛利亚将耶稣带给依撒伯尔一样。 教会提醒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成功、财富或享乐,而是在于欢迎基督到来。 只有基督能带给我们最深邃的喜乐。

透过我们与圣母认同而付出的努力,耶稣将能够透过恩宠在我们周围的人的灵魂中诞生。 主业团创办人圣施礼华说:「如我们效法圣母,我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分享她灵性的母性,这一切,像圣母一样,会默默地更新我们和天主亲密的关系;即通过基督徒生活作见证及不断慷慨地重复玛利亚所承诺的:愿你的旨意承行!Fiat.」[7]

[1]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救主之母》通谕,24

[2] 教宗本笃十六世,2010年5月9日圣母喜乐经前的谈话

[3] 圣施礼华,《炼炉》,632

[4] 教宗方济各,2013年10月23日公开接见时的谈话

[5]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292

[6] 教宗方济各,2013年10月23日公开接见时的谈话

[7]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