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5月1日圣若瑟工人主保庆日

一些可以指导我们在圣若瑟工人主保庆日做祈祷的反思。

圣家的生活是很平凡的
好好工作并为他人服务
工作是以爱为指标


圣家的生活是很平凡的

在今天圣若瑟工人主保庆日弥撒的福音中,我们读到耶稣在加里肋亚省内各地讲道和施行奇迹后返回纳匝肋。 到了安息日,祂去到会堂,又应邀谈论天主的圣言。 祂所行过的奇迹、治病以及教导等工作的传闻已经传到居民中,因此居民都很好奇想知道更多关于祂的事。 可是当耶稣终于开始说话时,他们的反应是怀疑并且问道:「这人从那里得了这样的智慧和奇能? 这人不是那木匠的儿子? 祂旳母亲不是叫玛利亚? (玛13:54-55)」

纳匝肋的居民已经认识耶稣这个人。 凭着带给他们人性的安全感的这一点,他们难于把对祂的认识提升到一个超性的信仰水平。 然而他们这种反应给我们显示的各种东西之一,就是圣家的生活是多么的平凡。 在众人眼中,他们只不过是又一个平凡而勤劳的家庭,没有做过什么出人意表的事情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纳匝肋这样默默无闻的小村落,日子还会好过到哪里呢? 除了干活,还是干活,日复一日,单调无趣。 天黑之后,回到小屋陋室歇息,睡醒过来,天明再干。」[1]

今天我们思考圣若瑟的形象,尤其是他作为工人的生活。 乍看之下,他卑微的劳工生涯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过,若瑟其名,在希伯来语中意谓『天主会加上』。 天主会给一切承行祂圣意者的圣善生活,加上一重冀望不到的界度,加上一重赋予一切事物意义的重要界度——即神圣的界度。」 [2] 这一点在若瑟的生活中完全体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一样体现。 天主将一项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伟大使命托付给了我们,并将祂的恩宠添加在我们卑微的努力中。

好好工作并为他人服务

纳匝肋是座落于一个小山旁边的一个房屋组群,其中不少是从山洞岩石中半挖掘出来的。 住在那里的最多可能只有几百人,其中大多数从事农业或畜牧业。 可是像若瑟这样的工匠始终是需要的,他可以将木材打造成多种用途:用于横梁和门,以及用于农具和家具。

若瑟需要工作,首先是为了养家糊口。 但与此同时,像我们每个人一样,他也为了能过有尊严的、通过努力赚取温饱而获得喜乐的生活,以及为了与天主合作发展纳匝肋周围的环境。 对他来说,工作既是个人成长的机会,也是与邻人团结的纽带。 [3] 通过生产制成品和提供服务,所有工作都是具有社会价值的。 进行一份工作,总是一个帮助改善社会、帮助他人、和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方法。 简而言之,工作是天主关怀每个人的一种表达。 「工作是天主的工程的延续。 人类的工作是人类在创世结束时从天主获得的圣召。」 [4] 自然地,要让工作产生这个价值,就需要把它做得好,以自我奉献和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去做。

我们的工作必须有圣若瑟工作的基本特点,也是每个基督徒工作应有的特点——即献身服务的精神,以及为他人福利鞠躬尽瘁,作出贡献的志愿。 若瑟的工作,不以自我为中心,虽然他积极的一生,使他养成强劲的性格。 他工作时,念念不忘是在执行天主圣意,念念不忘他的人民,念念不忘耶稣圣母以及纳匝肋每一个乡亲邻居...... 他精巧的手艺是为人服务的,给邻里街坊各家各户带来方便愉快。 他和颜悦色的态度,友爱和气的谈吐,以及不拘不泥的问候招呼,使那些信德幸福濒于丧失的人们,幡然皈正。」[5]

工作是以爱为指标

尽管若瑟发现与耶稣和玛利亚一起生活是一个奇妙的经历,但这并没有使他免于生活中不能避免的艰辛。 和其他人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觉到自己体力衰退; 与邻居的摩擦时不时会出现,也许他不得不因客户无力支付他为他们工作所应得的工资而面对经济困难...... 然而圣若瑟蒙召去圣化的,正是这种平凡的、苦乐参半的日常生活。

圣若瑟亲手制作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件得以为我们保存下来。 尽管如此,他对他的劳动的热爱到今仍然在结出硕果。 「人类不应该自囚于物质生产的牢笼。 工作诞生于爱的表现,又以爱为指归」[6] 他对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爱促使他勤奋地工作。 他的爱几乎不知不觉地体现在他为做好各样事情而付出的努力和关顾中。 而这份巨大的爱,连同他生活的合一,不断提醒他,他的日常工作是以天主托付给了他的使命为指标。 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促使我们努力不懈、有条不紊、钜细无遗、专心致志地工作的动力,是不是我们对天主和对他人的爱呢? 我们有没有将自己的工作转化为祈祷,在弥撒圣祭中将它奉献给主呢? 我们是不是意识到当我们工作的时候,天主会密切地陪伴着我们呢? 当我们与周围的人互动时,我们的默观精神是不是会带来尊重他人、服务他人、对人开放和友谊呢?

我们将自己托付给圣母和圣祖圣若瑟的代祷,请求他们帮助我们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清晰地表达为他人服务的意愿。

[1]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40

[2]同上

[3]参阅教宗方济各,《以父亲的心》宗座牧函,6

[4]教宗方济各,2020年5月1日的讲道

[5]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51

[6]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