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惜是心病,我们无法将财富带走

教宗说,“这是一种横向的恶习,往往与银行的帐户毫无关系。这是一种心病,不是钱袋的问题”。

“我们能成为我们所拥有的财富的主人,但经常却是相反的情况:财富最终却控制了我们”。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拥有大量财富的人身上,他们为了“防患于未然”甚至夜里都不睡觉,但没有财富的人也会如此,他们依恋并不贵重但对他们来说价值却很大的东西。

教宗方济各在1月24日上午主持的周三公开接见活动的要理讲授中,继续省思“恶习与德行”的主题,这一次是关于“吝惜”的罪。教宗指出,这是一种“依恋金钱的形式,阻碍人慷慨大方”。“这个罪不仅涉及到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也是一种横向的恶习,往往与帐户余额毫无关系。这是一种心病,不是钱袋的问题”。

迷恋物

教宗的省思取自沙漠隐士们的智慧,他们指出,一些隐修士也患了占有的病,他们放弃了一切巨额产业后,在孤独的房间内则依恋价值不大的物品,“不外借、不分享,也不乐意送给别人。这是一种对小小物件的依恋”。教宗说:“这些物件成了他们离不开的迷恋物。这是儿童时期的一种倒退,他们紧紧抱住玩具,不停地重复说:‘这是我的!是我的!’如此的依恋夺去了自由。”

默想死亡

这种情况今天仍然存在,“其中隐藏著一种与现实生活的病态关系,能导致强迫性囤积或病态积聚”。教宗解释,为了治愈这种病,还是隐修士们想出了一个方法,虽然极端,却极有效,就是“默想死亡”。

“无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积累了多少财富,有一件事我们是绝对能肯定的:这些财富在棺材里是装不下的。我们无法将财富带走。这种恶习的无意义之处就在于此。我们与物质的占有关系只是表面的,因为我们不是世界的主人:我们所喜爱的这个大地其实不属于我们,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是住客和旅客(参阅:肋廿五23)。”

吝惜的荒唐

教宗强调,吝惜的荒唐之处在于“它试图驱除死亡的恐惧:所寻求的安全感事实上在我们握住它的那一刻就破碎了”。接著,教宗以《路加福音》中一个糊涂人的比喻作出解释。这个富人的田地出产丰富,他幻想著如何扩建仓房来收藏所有的收成。可是,就在那个夜晚他的生命就被索回。(参阅:十二20)

这个典型的比喻表明,最终是财富“占有了我们”,很难是相反的情况。教宗说:“有些富人不再有自由,也不再有休息的时间,他们必须防患于未然,因为所积累的财富也需要他们看守。他们总是焦虑,因为辛勤劳动赚得的产业会在一瞬间消失。”

不幸福的死胡同

教宗强调,这些人“忘记了福音的教导。福音并没有说财富本身是一种罪,但财富肯定是一种负担”。教宗表明,“天主并不贫穷”,祂是“万物之主”,“这是守财奴所不理解的。他本可成为许多人受祝福的原因,却走进了不幸福的死胡同。守财奴的生活是不愉快的”。

教宗最后邀请众人说:“我们必须放下一切。我们要当心,要慷慨地对待每一个人,慷慨地对待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梵蒂冈新闻网)

Vatican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