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世界的光

以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说话去给在我们周围的人分享「信德的光」的新文章系列的第一篇。

—— 面团里的酵母
—— 「你的综合在那里」
—— 「从自己的水井中取水喝」


「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见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阴影之地的人,为他们出现了光明。」(玛4:16)圣玛窦引用先知依撒以亚上述说话,以光来象征吾主耶稣在加里肋亚 —— 这一个连接以色列和外邦人国度的地区──展开的使徒工作。正如长者西黙盎双手抱着圣婴时所预言过的,耶稣是「为作启示异邦的光明,祢百姓以色列的荣耀。」(路2:32)耶稣自己也在日后说:「我是世界的光。」(若8:12)借着信德的光,借着本身就是光的基督,一切实在的事物都变得清晰透彻;生命有了真确的意义。但是,「没有光,一切都变得模糊;我们因而无法辨别善恶,也不能分辨导往目的地的道路,而在其它路上打转,不知何去何从。」[1]

今天很多人都在寻找天主,有时是不自觉地这样做。他们在寻找的是快乐,那种只有在天主内才可以找到的快乐,因为他们的心是由祂所造、也是为了祂而造的。圣奥思定在祈祷中向天主说:「祢在他们的心里面,祢在那些明认祢、投身入祢怀抱中、在饱历了各种沧桑忧患后在祢怀中痛哭流泪的人的心里面……因为,再造他们,安慰他们的是祢,上主,不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血肉的人,而是祢,上主,他们的创造者。」[2]然而有些人仍旧希望在他方寻找到快乐,犹如基督信仰中的天主是他们渴求快乐的一个竞争对手似的。其实他们是在找寻天主,可惜他们只发现「祂的影子,因为他们不认识基督其人。他们从未瞻仰过祂的丰釆仪容,从未领教过祂的卓绝训导。」[3]

耶稣在治好那个胎生就是瞎子的人后问他说:「你信人子么?」「主,是谁,好使我去信祂呢?」(若9:35)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有不论男女的人,纵使他们表面上看似对信仰漠不关心甚或敌视,也会希望有人能够给他们指出哪里可以找到天主,哪里可以找到能够使他们的眼睛看见、使他们的饥渴得到满足的「祂」。圣依勒内在谈到亚巴郎时所说的话也可以用来描述这些人身处的境况:「当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热望驱策他去四方各地找寻天主,以至自己开始感到疲惫,即将放弃时,天主怜悯了他,这唯一一个在静静地找寻祂的人。」[4] 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必须努力去接触所有这些正在找寻天主的人,谦逊和安静地满怀一个信念,就是我们认识那位他们正在找寻的「祂」(参阅若1:45及宗 17:23)—— 纵使我们也经常察觉到自己仍然并不十分认识祂。上主告诉所有基督徒:「你们是世界的光」;(玛5:14)「你们给他们吃的吧!」(玛14:16)

面团里的酵母

「福音回应人的最深需要……人受造是为接受福音要带给我们的福祉……这信息肯定会回应人内心最深的渴求。」[5] 我们的信德与那些纯人性的、只能照亮人生某些层面的知识有所不同。「信德之光是独一无二的,能光照生命的每个层面。」[6] 可是,那 「在黑暗中照耀」(若1:5)的光却受到世界的冷待,因为世界只认受那些可以看得见、触摸得到、或人凭现今科技可得知、又获大众所认同的东西为真的。过去几百年来习非为是的一种文化上的怠惰,使信德往往被视为「在没有光的时刻,任由盲目的情感所驱使,在黑暗中所作的跳躣;信德也被视为主观的光,或许能够温暖心灵,带来安慰,但我们不能对人说这光是客观和可共享的。」[7]

然而我们也能够找到许多令人感到乐观的理由。教宗本笃十六世指出,科学在近期也开始看到了自身的局限。「今天,很多科学家认为,万事万物一定有一个本原。 我们必须重新提出这个问题。这样就再度萌发出新的对宗教的理解,即宗教的实质不再是神话或远古时代的现象,而是源自逻各斯(Logos)的内在关联。」[8] 一个过份简单的看法就是:信天主只是一个人类炮制出来的、赖以掩盖人的无知的办法,但这个看法也正渐渐地被克服了。一条途径被开拓出来了,它让人视信仰为一个窗口,使人从中对世界、对历史、和对人类得到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又认识到其中所涉及的错综复杂和奥秘隐密。[9]

上述的新视野给神学和教理讲授,也给我们的个人使徒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宗教也需要自我更新,以找到新的表达和理解形式。今天,人们己经不能理所当然地理解,十字架上基督的血,是为赎人的罪而流……我们必须对这些说法进行新的解释,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它们。」[10][ 的确,神学家们的职务不但只是越加深入地钻研我们对于信仰的各方面的理解,也要引领每个世代的人越加接近福音。神学和教理讲授都不应企求使信仰如何能适应当代的短视看法,而是要让当代的人明白基督的教训。每一个时代所关心的、所遇到的挑战、和说话的方式都要得到正视,不是说要视之为诸害中的较轻者,而是要视它为天主期待我们能够转化成为芬芳美味的、滋养每一个人的面包的面团。(参阅玛14:16)「我们被邀请了去成为这里的面团的酵母。当然,他处或许有更加好的『面粉』,但是上主邀请了我们成为此时此地的酵母,面对此时此地的挑战。不只是去抵挡别人的攻奸,不是要出于畏惧,而是要手握锄具,帮助那些往往是被撒播在莠子当中的种子能够长成麦子。」[11]

要顾虑到今天的人的心态,并不代表要在福音里加入一些新原素。相反,它正是忠于基督的真理的一个必然部分。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信仰,真实地活出它,和给他人教授它。(参阅玛16:15)所以,我们必须珍惜、也协助他人珍惜信仰的真谛:是一个可以转化我们的生命、照亮我们的生命的、天主的鸿恩。「有些人彷佛生活在隧道里,不认识信德的阳光所发射的光辉、安全和热力。」[12]

我们为了使他人接触到信仰的光芒和温暖而付出的努力,充满着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够明白他们的困惑和疑难,绝不轻视它为只是头脑固执或思想混乱。这就是在每次该用怎么样的说话来令他人慑服的最佳方法。圣施礼华说:「有些人对天主一无所知,毫无认识,因为没有人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向他们讲论天主。」[13] 有时候,对方不明白,可能是因为给他解说的那个友人自己也不完全明白他提出的问题。或许他不能全面地掌握对方的疑虑和所关注的事,因而过份抽象地给他解说,不能吸引到他的注意。同时,我们也应该记得:「要让每个人都能轻松理解或乐意接受教会的训导,我们将力有不逮。信德常源于十字架,必有其隐晦之处,无论信仰的赞同多坚定,总不会消灭其隐晦……因为信仰的赞同与爱就如姊妹,超越了清晰理由和论据的层次。」[14]

有时候,天主教教友被人批评为思想狭隘,因为他们拒绝接受一些世人普遍都认受了的预设立场。然而在面对这些批评时,我们不应表现出害怕或愤恨。我们必须洞察他们反对我们背后所隐藏着的,个人的不安或受过的伤害,经常地留意一些可以更好地解释我们的世界观的方法。渐渐地,他们会在我们身上看到「具有世界胸怀的观点……对科学与当代思潮的动向,应有慎重明智的了解,以及对当前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动态,应抱积极和开明的态度。」[15]

这是一篇试图说明天主教信仰如何令人满意地解答隐藏于二十一世纪的人心内的渴求的一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正如梵二教训我们的,基督「替人类展示了人之为物和人的崇高使命。」[16] 我们要处理许多人,包括受过良好培育的基督信友们所遇到的、关于信仰的某些困难,以及给那些冷淡的、或是那些想知识多一点的人解释信仰。所以,我们心想的读者羣会是广阔的,包括信友们、内心有疑惑的人、以及不信但却对信仰持有或多或少开放态度的人。

我们所选择的题目,是那些能够重启旧的、或开辟新的渠道,以助人掌握一些今天可能是比较模糊不清的要点的题目。简而言之,我们要试图指出信仰如何能照亮现实,以及信仰的光如何能使我们表里一致地生活。我们要处理的问题包括:基督已经从死亡中复活,或天主的三位一体本性等等与我的生命有何相干呢?相信世界是由天主创造会如何影响我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呢?如果人死后的来生不是存活在某一个地方里,我如何可以视它为好似我现正踏着的这块土地那么真实呢?

「你的综合在那里」

单是坐在电视机前看一场网球比赛并不能改善一个人的球技。人从萤光幕里看别人打球而学会了的,必须亲自在球场上实习才能学到。同样,若要更加深入地认识信仰,人不能单靠牢记别人提供的资讯和解释。我们从阅读和学习中可以获得很大的禆益,然而我们必须认真吸收所学到的真理,使它成为是属于自己的。「如果我们读神学时不用刻板的或背诵式的方法,而是学习以它作为生活的一部份,便会大大帮助我们使信仰的真理成为是属于自己的,并且任何思想都会是在信德中,以信德为出发点。要处理在职业生涯中,在社会整体的进步中出现的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这就是唯一的方法。」[17]

爱德、手足之爱、视每一个人为兄弟姊妹,无疑是信德最清晰、最真确的见证。「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5)当人知道自己受到别人真实的、无条件的爱时,就会感觉到那位「先爱了我们」(若一4:19)的天主,会感觉到这种爱不是属于这个世界的,因为它超脱了许多令人忽略或小觑他人的东西 —— 过错、憎恶、胆怯、和无知。「人若要看见天主,必须用心来看;单凭理性是不够的。」[18] 能直达人心的爱德,使天主在世界的临在成为有形可见的。如果没有爱德,天主的临在便会很难得人窥见,也使人的福传努力的合理性大打折扣,使他成为一个假先知(参阅玛7:15)。

然而今天的人对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所怀的期望并不止于爱德的见证。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在谈到天主时如何自然地和真心地谈。当一个人惯性地反思信仰的内涵,努力更加深人地掌握它,借着心内与主的对话来充实自己的祈祷生活,又借着这种祈祷生活来充实自己时,给他人谈天主便不单是传递一些教理或神学的知识了,而是传递自己与天主一同生活、为了天主而生活的个人经验。相反,正如圣奥思定所说的:「一个人如果口里宣讲天主的圣言,却不努力在心内聆听它,他会是徒劳无功的。」[19] 聆听天主的圣言的意思就是要让它塑造自己的思想、说话、和生活的方式,好能照亮自己生命中所有的事件和情况,使它成为真正是属于自己的。

教宗方济各套用并稍改基督的一句说话(参阅玛6:21)写道:「你的综合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有人以综合照明,有人以风马不接的意念启迪,两者的不同就像心头的灼热与枯燥。」[20] 我们不需要是一个伟大的演说家才能鼓动人心,但是我们的说话必须发自亲身的经验,措辞是自己的,以及出于自己的信德生活的。因此,给人提供教理培育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自己所拥有的、但与自己的生活无关痛痒的知识。它必须直接关乎我们的本身、我们的生活的任何一个层面。而且虽然每一个人接近信仰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自己身上彰显出同一个天主圣神。

这就是我们在诸圣人身上所看到的。他们都各自用不同的方式来给我们谈天主。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生活在今世的、藉藉无名的诸圣人圣女。如果每个世代 —— 今个世代或许更甚 —— 都有其充满杂乱无章、震耳欲聋的声音的巴贝耳塔(参阅创11:9),那么天主圣神说话所用的语言则继续在「新的圣神降临节」[21] 中,在任何有人愿意聆听祂的地方扩展。因为「如果天主圣神没有从内里协助人的理智,人便会致力于工作但却徒劳无功……如果天主圣神没有陪伴着聆听者的心,任何一个老师的话都会是毫无用处的。」[22]

「从自己的水井中取水喝」

有人说过,文化就是人忘掉大部分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后所剩下的东西。圣施礼华喜欢说:「我们的培育是永无止境的。」[23] 我们必须终生学习,仿效福音所记载的那个努力在田间工作的农人(参阅玛13:3-43),以求得到更大的收获。耕种是一份长期而且辛苦的职务,但若持之以恒的话,它会给人带来满足感,让人亲眼看到植物长出新芽,最后结实累累。

我们若要对信德有成熟的和牢固的掌握,说话真诚开放和真心真意,除了在祈祷中与天主作个人的交谈及随时随地都愿意与他人交谈之外,更需作自我反省。自我反省需要我们犁耕、播种、和浇水。我们需要厘清思绪,慎重用词,纵使有时候我们在表达自己时可能会拙于言辞。虽然借用别人的说话或意见可以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我们想以心为心地给每一个人谈话,我们便不能只懂得拾人牙慧。

单是搜集资讯和事实,犹如只是拼命地搜集数据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学会和深化对天主、对周围的世界的洞悉,殷切和透彻地了解它。努力深化自己对信仰的掌握是每一个人的职责,无论他的身分为何:大学教授、劳工阶级、老师、或会计。这项必须的职责不是有别于人深入认识信仰的内容所应付出的努力,反而是它的一部份和它的指引。重点就是努力把所听到的成为属于自己的,在自己的行为举止上,以及在思想上和言谈中反映出来。「如果我在今天的文化中,在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体风气中,在与人对话,面对种种经济实情等景况中真诚地活出自己的信德,我就是一个属于现今世代的人了。如果我严紧地细看自己的经历,又寻求适应这个今天的实况。这样,我们就会渐渐地得到他人明白我们。圣伯纳多在他的书De consideratione里向他的门生教宗恩仁说:『你要默观从自己的水井,就是说从自己的人性中取水喝。』如果你对自己诚恳,开始明白信德对你自己来说为何物,现在就从你的人生经验,如圣伯纳多所说的,从自己的水井中取水喝,那么你就可以给他人说应该说的话。而在这方面,我想重要的就是要认真地留心这个世界,但也留心那位居于自己心内的天主:成为一个属于现今世代的人,同时又是一个信仰基督的人,基督在自己内把那永恒的讯息转化为现在的、适用于今天的讯息。」[24]

这样做的人,每次与人交谈时都会学到一点东西;不会因为别人的反驳而受阻,反而视它为让自己能更深入地明白自己的信仰的挑战。他会切愿了解他人的想法,和在他们遇到的不安及担忧中陪伴他们。他会花很长的时间去聆听,并从每一个人的身上学一点东西。他与别人的对话不会是一种为了坚持己见和抵挡别人的反驳而作的努力,反而是和谐的「互谅互让」,好使每一个人的说话都能对真理得到更加清晰的了解作出贡献。「对话比传达真理更为丰富。对话源于谈话的乐趣上,并使借着话语彼此传情的人有更丰富的内涵。对那些藉对话而交流的人而言,这并非物品的增值,而是人格的丰裕。」[25]

真的,一个天主教教友必须维护信仰,但是这项努力不应在于收复什么失地,而是在于如何在安详宁静地争取得到的基础上建设。我们知道哪里可以找到自己内心所寻觅的、所有人都想寻觅的快乐,而我们又想与他们一起寻觅它:「我心中时常在想:……『上主,我在寻求祢的仪容。』」(咏27:8)这个信念给我们带来多么大的安详啊!我们乐意与每一个人对话,与我们的兄弟姊妹对话;他们也和我一样在寻觅着「祂」;他们没有察觉到自己和我一同分享着的其实有这么多。我们会与他们一起进步,知道假以时日,真理将会出现,而我们这些朋友们将会发现「一心向往真福的所在」[26],而我们也陪同他们,再次发现它。

Carlos Ayxela


建议阅读

下列的书籍和文献可以协助读者们在今时今日如何能够有效地与人谈论信仰。日后在这系列刋登的文章也会按其题目提供一些建议阅读。

教宗方济各,2013年6月29日《信德之光》通谕。

教宗方济各,2013年11月24日《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尤其是第三章《福音宣讲》。

教宗本笃十六世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信德年内的公开接见活动中的教理讲解,尤其是2012年11月28日《如何谈论天主》以及2012年11月7日《对天主的渴求》。


宗座文化委员会,2006年文献The Via Pulchritudinis,Privileged Pathway for Evangelisation and Dialogue.

Babendreir,Joe,The Faith Explained Today: Popular Edition,Scepter Publishers,2009.

Barron,Robert,Catholicism: a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the Faith,The Catholic Company,2011.

Chaput,Charles,Strangers in a Strange Land. Living the Catholic Faith in a Post-Christian World,Henry Holt,2017.

Dolan,Timothy – Allen,John,A People of Hope. The Challenges Facing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Faith That Can Save It,Image Entertainment,2013

Mora,Juan,Nine Keys for Communicating the Faith

Trese,Leo,The Faith Explained,Scepter Publishers,2012


[1] 教宗方济各,2013年6月29日《信德之光》通谕,3

[2] 圣奥思定,《忏悔录》,V.2.2

[3]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79

[4] 里昂的圣依勒内,Demonstration of the Apostolic Preaching,24

[5] 教宗方济各,2013年11月24日《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265

[6] 教宗方济各,2013年6月29日《信德之光》通谕,4

[7] 同上,3

[8] 教宗本笃十六世,《世界的光》,闻道出版社,2012年,135页

[9] 参阅教宗本笃十六世2006年9月12日在Ratisbon大学发表的演说

[10] 教宗本笃十六世,《世界的光》,闻道出版社,2012年,135页

[11] 教宗方济各,2017年2月2日的讲道

[12] 圣施礼华,《道路》,575

[13] 圣施礼华,《犁痕》,941

[14] 教宗方济各,2013年11月24日《福音的喜乐》通谕,42

[15] 圣施礼华,《犁痕》,428

[16] 梵二《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22

[17] 蔡浩伟主教,2012年11月29日关于信德年的牧函,35

[18] 若瑟拉辛格,《纳匝肋人耶稣》,闻道出版社,2012年

[19] 圣奥思定,《讲道集》,179.1.1

[20] 教宗方济各,2013年11月24日《福音的喜乐》通谕,143

[21] 圣施礼华,《犁痕》,213。参阅宗2:1-13

[22] 圣多玛斯亚奎纳,Commentary on Saint John’s Gospel,14.6

[23] 圣施礼华,1972年6月18日的家庭聚会的笔记

[24] 教宗本笃十六世2009年2月26日的谈话(参阅圣伯纳多,De consideration libri quinque ad Eugenium tertium,II.3.6. [PL 182,745])

[25] 教宗方济各,2013年11月24日《福音的喜乐》通谕,142

[26] 弥撒经书,常年期第廿一主日的集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