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八课题:第九诫和第十诫

第九诫助人去在思想和欲念上活出洁德;而第十诫则助人去在思想和欲念上轻看世物。

1. 内在的罪
2. 净化心灵
3. 为洁德而奋斗
4. 内心的贫穷


「不可贪恋你近人的妻子;不可贪图你近人的房屋、田地、仆婢、牛驴,以及属于你近人的一切事物。」(申5:21)

「凡注视妇女,有意贪恋她的,他已在心里奸淫了她。」(玛5:28)

1. 内在的罪

第九诫和第十诫这两条诫命针对违反第六诫和第七诫的罪所相对应的、内在的行为,道德的传统上将其归类为所谓「内在的罪」。从正面来看,两条诫命指出我们在思想和欲念上要活出洁德(第九诫)和轻看世物(第十诫),正如基督所说的:「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玛5:8),及「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5:3)

对此,第一个问题就是:谈论「内在」的罪是否有意义呢?换一句话说,为什么一个没有形诸于外的、只停留在人的理智与意志里的内在行为在道德上是可恶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很明显的,因为新约中列举的罪恶中,主要是外在的行为,如通奸、行淫、杀人、偶像崇拜、巫术、争吵、愤怒等。但是,在这份同一的罪恶名单中,也有一些内在的行为被认为是罪的,如嫉妒、恶念、悭吝等。[1]

耶稣解释说:「由心里发出来的是恶念、凶杀、奸淫、邪淫、盗窃、妄证、毁谤,这些都使人污秽。」(玛15:19)在谈到洁德时,祂教导说:「凡注视妇女,有意贪恋她的,他已在心里奸淫了她。」(玛5:28)这些说话对我们理解何谓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强调:人的行为,因此而引伸到人的善或恶,其根源正是在于他内心有什么欲望,即是说他「想」什么,和做什么抉择。杀人、通奸、盗窃的邪恶性,其重点不是在于这些行动的实质,也不是在于其后果(虽然后果也是重要的一部份),而是在于那个杀人者、通奸者、盗贼的自由意志,在于他的内心。当他决定了要做那件坏事时,他实在是决定了一个方向:一个与爱近人相悖,所以也与爱天主相悖的方向。

人的意志总是导人朝向什么是会给他带来好处的;可是有时候,一件表面上看似好的东西,如果人凭理性来看,其实并不会给他带来他作为一个整体的好处。正如一个小偷窃取一件他认为是好的东西,但是该件东西是属于另一个人的,所以他的行为对他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即对他的人生目标)来说就不会带来好处。因此,若要决定人的意志的一个朝向是好是坏,其实并不需要外在行为。任何一个决定了去偷东西的人,纵使某些因素令他不能把他的决定付诸实行,他就已经「做」了一件坏事了。他做了一件违反义德的、内在的行为。

人的善良或邪恶取决于他的意志。因此,严格来说,善良与邪恶这两个说法应该是指人的意志所产生的欲望(他想要、他同意的),而不是指人的思想。当我们谈论人的理智时,我们会使用其他词类,例如对与错。第九诫禁止的是「邪淫的思想」。它不是指某些影像,也不是指某些思想本身,而是指人的意志作出的一个举措;这个举措就是他接受了这个(内在的或外在的)影像给他带来的一种无序的欢悦。[2]

内在的罪可分为以下几种:

——邪恶的思想(complacencia morosa):它指的是人假想着一个犯罪的行为,但却没有意欲去把它付诸行动。如果这个假想的犯罪行为是关乎一件严重的事情,而且那人又企图、或同意让自己乐在其中,它就是大罪。

——邪恶的欲望(desiderium):它指的是一个内在的、犯罪的欲望,是人甘心情愿地接纳的。它不等同于把这个内在欲望付诸实行的意向(这个意向其实就是指把它付诸实行的意欲),虽然人经常会把它付诸实行,只因某些障碍出现而已(例如这个行动可能会带来的后果,行动的难度等等);

——罪恶的享受:它指的是人刻意从思念自己或他人以前做过的邪恶行为中得到快乐。它使人的灵魂再次犯上这个罪。

内在的罪本身通常比相对的外在的罪的严重性较轻,因为人的外在行为通常会显示出更刻意的自愿性。但是实际上,尤其是对于那些寻求与天主的友谊能够与日俱增的人来说,它仍然是非常危险的,因为:

——人更容易犯这些罪,因为它只需人的意志表示同意,而且这些罪的诱惑可以更频繁地出现;

——人对于这些罪的关注会较少,因为有时候,人会出于无知,或是出于与自己的激情有着某种共谋,使人不愿意承认它为罪(最低限度是小罪,如果人是在没有完全同意的情况下犯上它)。

当人接纳内在的小罪,以为它只是一种坏习惯,或当人经常地接纳它,虽然他会尽力躲避犯大罪时,内在的罪是可以扭曲人的良心的。这个良心被扭曲的情况可以令人表现得烦躁、缺乏爱德、批判他人的精神、屈服于经常出现的和不去坚毅地抗拒的诱惑等等。[3] 有时候,它可以导致当事人不愿意去承认这些行为是内在的罪,用无理的托词去掩盖它,因此而使自己的良心变得更加混乱。结果就是,自私心增强了,躁动感产生了,谦卑和真诚的痛悔变得更加困难,导致不冷不热。一个人为了抗拒内在的罪而作奋斗时,非常重要的是不要过度小心眼。[4]

为了对抗内在的罪,以下提出一些帮助:

——常领圣事。圣事带给我们恩宠,或增加我们的恩宠,并治愈我们每日的过错;

——祈祷、克己、和工作,诚恳地寻觅天主;

——谦卑。谦卑使我们承认自己的卑贱,不会因自己的过错而灰心丧志,以及信赖天主,知道祂经常都准备原谅我们;

——对天主、对自己、和在神修指导中诚恳,和在省察良心时特别细心。

2. 净化心灵

第九诫和第十诫涉及违反洁德和义德的罪(广泛地说:任何罪)的内在根由。[5] 从正面的意义来说,这两条诫命敦促人在行为上要有正直的意向和纯洁的心灵。所以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关于人的外在行为的内在根由。

这些内在的行动是基督徒道德生活的根基。在这里,人按着自己的准备程度有几多少而领受圣神的各种恩赐,和各种超性德行。在本文谈及的题目上,尤其重要的是那些有关道德的德行,就是指人的意志和他的各样情感愿意去行善的准备程度。如果我们牢记这些要素,就可以避免将道德生活歪曲为只是一种避免犯罪的努力,反之会发现那致力于发展人的德行和净化人的心灵所带来的、积极和浩大的全景。

这两条诫命重点地谈及违反洁德和义德的各种内在罪过。而且,圣经也清楚地谈及三种私欲偏情:「肉身的贪欲,眼目的贪欲,以及人生的骄奢」(若一2:16)。(参阅天主教教理,2514)第九诫的重点在于肉身的贪欲,而第十诫则在于对他人财物的贪欲。换句话说,这两条诫命禁止人有知觉地和自愿地任由这两种欲望驱策自己。

人的贪欲的无序倾向在于「『肉』对『灵』的反抗。这是来自第一个罪的不服从。」(天主教教理,2515)自从原祖二人犯了原罪之后,除了我主耶稣基督和荣福童贞圣母玛利亚之外,就没有人能够免于贪欲。

虽然贪欲本身不是罪,但是如果人不去依赖恩宠的帮助,用信德光照下的理智去驾驭它的话,它就会使人倾向于犯罪,它就会导致罪恶。如果人忽略贪欲是真有其事的,人就很容易会以为,人的所有欲念都是「自然」的,而且让自己受它们引导并无不妥。许多人都察觉到这个想法往往是错谬的。当他们思考到如果某人有暴力的冲动时,他们会清楚地明白,他不应该让自己被冲动所支配,反而必须控制它,因为它不是自然的。可是,当谈到洁德时,他们却不愿意采纳同样的看法,并且声称让自己被这些「自然」的引诱所牵动是并无不妥的。第九诫帮助我们理解这是不对的,因为人的贪欲已经扭曲了人的本性,结果就是人以为是自然的东西,其实往往就是罪恶所遗留下来的东西,是人必须加以控制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第十诫所禁止的,就是说,人对财富的过分渴望,即是贪婪。

重要的是,人必须认知,这些在人心内出现的混乱是源于人的原罪,和自己所犯过的本罪,因为这个认知:

——激励我们去祈祷:只有天主才可以解除那导致我们有贪欲的原罪;同样,只有在祂的助佑下,我们才能克服贪欲。天主的圣宠会治愈罪恶给我们所带来了的创伤,以及把我们提升到超性的境地;

——教导我们热爱所有受造物,因为来自天主手中的一切都是祂所创造,因而是好的;使天主的化工受到扭曲的是我们那无序的欲望。

3. 为洁德而奋斗

心灵纯洁意味着健康的感情。借着天主的助佑和个人自己的奋斗,我们可以争取得到更好的「心灵纯洁」:即是志洁神清。

基督徒借着天主的圣宠、洁德这个德行和恩赐、纯正的意向和眼目、和祈祷来获得心灵纯洁。[6] 眼目的纯正不仅在于避免看一些显然是不适当的东西。它还需要我们净化自己的五官,使我们能够以超性的眼光、以基督的眼睛去看世界和看其他男女。这是一场正面的奋斗,使我们能够发现天主所创造的万物的真善美,尤其是那些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和模样而造成的人类。[7]

「心地纯洁必有羞耻心。这是构成节制的一部分。羞耻心保护人的隐私。它是指拒绝揭露应该隐藏的。它导向贞洁,并证实贞洁的文雅。羞耻心引领我们对别人的注视与举止,都符合双方的尊严和人际关系。」(天主教教理,2521)

4. 内心的贫穷

「对真正幸福的渴望,使人解脱对现世财物的过分依恋,而在享见天主及在天主的真福中得到满足。」(天主教教理,2548)「能够享见天主这个应许超越一切幸福……。圣经所指的看见就等同于拥有……。凡看见天主的人,已经获得了他可以设想得到的一切。」[8]

物质的东西可以作为方法,但不可以作为目的。物质不能满足人心,因为人心是为了天主而造的,人心不能满足于物质的充裕。

「第十诫禁止贪心及对地上财富过度的占有欲,禁止对财富及其权势的无节制的贪婪。此诫命还禁止人有行不义的欲望,以致损害近人的世间财物。」(天主教教理,2536)

罪是对天主的厌恶,和对受造物的好求。对物质的依恋会助长这种好求,并导致精神上的盲目和内心的顽固:「谁若有今世的财物,看见自己的弟兄有急难,却对他关闭自己怜悯的心肠,天主的爱怎能存在他内?」(若一3:17)我们不能事奉天主同时又事奉钱财。(参阅玛6:24;及路16:13)

今天,人们夸大物质充裕的重要性,把它的价值放在许多其他东西的价值之上。但是这个想法并不表示人类的进步。相反,它代表了人类的收缩和退步,因为人的尊贵在于他是一个有灵性的受造物,且受召去作为一个天主的儿女,以得享永生。(参阅路12:19-20)。

「第十诫要求从心里消除嫉妒。」(天主教教理,2538)「嫉妒是七罪宗之一。嫉妒眼见他人的财物而感到不快。」(天主教教理,2539)嫉妒可以导致许多其他罪恶:仇恨、诬揑、诽谤、拒绝服从等等。

同时,嫉妒也相反爱德。爱德导人为他人的好处着想,作为爱他人的一种表现。谦卑这个德行也有助于我们进行这场奋斗,因为嫉妒通常是由骄傲引起的。(参阅天主教教理,2540)

Pablo Requena

基本阅读

  • 《天主教教理》,2514-2557

延伸阅读

  • 圣施礼华,「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及「不贪不恋」两篇讲道,载于《天主之友》,175-189;及110-126。

注脚


[1] 参阅迦5:19-21;罗1:29-31;及哥5:3。圣保禄在要求人避免行淫之后写道:「要你们每一个人明了,应以圣洁和敬意持守自己的肉体,不要放纵邪淫之情,像那些不认识天主的外邦人一样……因为天主召叫我们不是为不洁,而是为成圣。」(得前4:4-7)。他藉此强调情感的重要性,情感就是人行动的根源,并指出为了要争取到圣德,人必须净化情感。

[2] 因此,在有关一个情欲,或是五官的一个举动的事情上,我们必须清楚「感觉」与「应允」之间的区别。只有在人的意志表示应允的情况下,罪才会出现(如果该件事情是有罪的)。

[3] 「拖泥带水地蹬进了诱惑的泥塘,置身于危险之中:眼睛邪视不规,思想想入非非,谈吐蠢话连篇……后来又心惊肉跳,恐慌了起来,怀疑,内疚,惶惑,难过,灰心,一股脑儿都来向你袭击。你应当承认:你并不是很坚强,很稳定的。」(圣施礼华,《犁痕》,132)

[4] 「你不要担心,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没有关系,只要你不同意。因为只有意志才能打开心门,让那些卑鄙的东西进来。」(圣施礼华,《道路》,140;及参阅258)

[5] 「第十诫是针对心灵的意图;连同第九诫总括十诫的各条诫命。」(《天主教教理》,2534)

[6] 「靠天主的恩宠,可达到目的:

——藉贞洁的德行和恩赐,因为贞洁让人以正直而心不二属地去爱;

——藉纯正的意向,就是追求人的真正目的:受过洗礼者,以单纯的眼光,设法在一切事上寻找并完成天主的意愿;

——藉内在与外在的眼目纯洁;藉感觉与想象的纪律;藉拒绝取悦于人的、但使人偏离天主诫命道路的任何不洁思想:『愚人一见这些画像,就大动情欲』(智15:5);

——藉祈祷」(《天主教教理》,2520)

[7] 「眼睛!多少罪恶都是由它们进入心灵之中。多少人曾有过达味王的经验!假如你护卫你的双眼,肯定你也护守了你的心。」(圣施礼华,《道路》,183)「亲爱的主,我在我看到的每一件东西里发现美丽和魅力!我要为了祢的大爱而每时每刻守护我的视觉。」(圣施礼华,《炼炉》,415)

[8] 尼撒的圣额我略,《论真福讲篇》,6:PG 44,1265A。及参阅《天主教教理》,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