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释义:「给我点水喝」

四旬期第三主日的福音(甲年)和释义。

福音(若4:5-42)

那时候,耶稣来到撒玛黎雅的一座城,名叫息哈尔,靠近雅各伯给他儿子若瑟的庄田;在那里有「雅各伯泉」。耶稣走累了,就顺便坐在泉旁;那时,大约是第六时辰。

有一个撒玛黎雅妇人来汲水。耶稣向她说:「请给我一点水喝!」那时,耶稣的门徒都到城里,去买食物。

那撒玛黎雅妇人就回答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黎雅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一向不相往来。

耶稣回答那妇人说:「如果你知道天主的恩赐,并知道向你说『给我水喝』的人是谁,你或许早就会求他,而他也早就赐给了你活水。」

那妇人问说:「先生,你连汲水器也没有,而井又深,你从那里取得那活水呢?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先雅各伯还大吗?他留给了我们这口井;他和他的子孙,以及他的牲畜,都曾喝过这井里的水。」

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但谁若喝了我赐给他的水,他将永远不渴;并且我赐给他的水,将在他内,成为涌到永生的水泉。」

妇人说:「先生,请给我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来这里汲水。(……) 先生,我看你是个先知。我们的祖先一向在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们却说:应该朝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耶稣回答说:「女人,你相信我吧!到了时候,你们将不在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你们朝拜你们所不认识的,我们朝拜我们所认识的,因为救恩出自犹太人。然而,时候要到,且现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将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为父就是寻找这样朝拜他的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

妇人说:「我知道默西亚(意即基督)要来;他一来了,必会告诉我们一切。」

耶稣向那妇人说:「同你谈话的我就是。」

(……)城里有许多撒玛黎雅人,信从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证说:「他向我说出了我所做过的一切。」这样,那些撒玛黎雅人,来到耶稣面前,请求耶稣在他们那里住下;耶稣就在那里住了两天。还有更多的人,因为耶稣的宣讲,而信从了耶稣。他们向那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而是因为我们亲自听见了,并知道:他确实是世界的救主。」

释义

在前往加里肋亚的旅程中,耶稣停在厄巴耳山脚下,靠近息哈尔,那里有雅各伯元老著名的一个井,这是撒玛黎雅人的一个骄傲。这个地区是以色列北部王国的一部分。在落入亚述人手中后(公元前722年),当地居民最终与被带到那里的异教徒混在一起。几个世纪后,犹太王若望·依尔卡诺摧毁了建在革黎斤山上的撒玛黎雅神庙。因此,尽管他们有着共同的背景,但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之间的敌意由来已久(参列下17:34-40)。

但耶稣毫不犹豫地停留在息哈尔。旅途中又累又饿,师傅派祂的门徒去找食物,而自己则坐在井旁等候他们。就在那时,一位撒玛黎雅妇人来为她的瓶子装水,两个以水为象征的渴求开启了一个对话,而两个渴求却最终将被平息下来:拯救人类的神圣渴求和人类心中对天主的渴求。

圣施礼华建议:「收敛心神重新思想这一幕。(……)看见主如此疲惫真叫人感动,祂也饿了、渴了,而门徒到了邻近村庄去找食物。身体虽然疲倦,但祂更渴望救灵,所以当撒玛黎雅罪妇来到,本着司祭的情怀耶稣便热心去挽救亡羊,忘了自己的疲倦、饥饿及口渴。」[1]

「请给我一点水喝。」犹太人长期以来对撒玛黎雅人的猜疑,使他们无法与他们交谈,甚至无法使用他们的器具[2] ;但当耶稣谦卑地向惊讶的撒玛黎雅妇人要水喝时,祂压倒了这种猜疑。但事实上,是那个撒玛黎雅妇人必须超越数百年来的偏见,才能向耶稣请求得到祂所提供的东西:一种比雅各伯著名的井更强大的解渴之水。那个女人明白耶稣的意思:祂比雅各伯和他的井更伟大,就像祂提供给她的奇妙的水一样,因而她就永远不会再渴了。

在旧约中,「活水」象征着天主的作为(参阅耶2:13;匝14:8;厄47:9)。事实上,耶稣是「天主的恩赐」,而将成为「涌到永生的泉源」的活水是超性的恩宠。因此,耶稣借着帮助她认清自己的罪恶处境去准备那个女人去接受那份超性的恩宠。那个撒玛黎雅妇人表达了对她与天主之间的关系的兴趣和对在那里最能崇拜天主的兴趣。师傅的话在她的灵魂中唤醒了对天主的真实渴望。她谈到了期待已久的默西亚,而发现祂正与她同在,就走去让她的朋友认识祂。

圣若望福音中这篇著名的段落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宝贵的皈依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具有一个普遍的特征,而我们都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教宗方济各说:「耶稣需要与撒玛黎雅妇人相遇,才能打开她的心扉:祂要求一杯水,以点燃那个妇人自己的渴求。那个妇人被这次的相遇感动了:她向耶稣提出了几个我们都在心里怀着但经常忽略了的深刻问题。我们也有很多问题要问,但我们没有勇气去问耶稣!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四旬期是审视自己、了解我们最真实的属灵需要,并在祈祷中求主帮助的好时机。撒玛黎雅妇人的榜样邀请我们呼喊:『耶稣,请给我这会永远解我的渴之水罢。』」[3]

[1]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第176号。

[2] 参阅圣奥思定,In Ioannem tract.,13。

[3]教宗方济各,三钟经,2014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