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希望是我们基本的权利

教宗方济各在复活节前夕守夜礼仪的讲道中说:「耶稣所带来的希望是截然不同的,它会在人们心中注入一股确信,坚信天主能使一切好转,因为祂甚至能使生命从墓穴走出来。」

—— 空墓

—— 耐性,另一件非要我品尝不可的事

—— 通过苦难走向成熟

—— 灵魂的锚


复活节的清晨,太阳冉冉升起,大地一片沉寂。一种引领而望、前所未有的宁静氛围,彷佛在等待一件即将爆发的奇妙大事。时间似乎也停滞不前,以无声胜有声地静候着兴奋狂欢的到来。

然而在世界各处,最近的几周里,许多城市的街道也被淹没在超乎寻常的死寂中。车水马龙的喧嚣、喇叭声,以及路人的噪杂声,剎那间都烟消云散了。全然流露着极为悲痛、忧郁的沉默。尽管大环境是这样,但终究会与我们信仰中的希望兼容共存,正如教宗方济各在4月3日所坚持的:「在我们城市的沉寂中,将会响起复活节的喜讯。」[1]

空墓

今年我们庆祝逾越节三日庆典的方式的确与往年不一样。这不是专就在耶稣受难日,当大石头牢牢地密封了墓穴的进口时,庆典即告结束而言。须知福音的意思是「喜讯」,是指基督死后的第三天圣妇们带给宗徒的讯息:石头已滚到一边、天使向她们宣告耶稣的复活,和看到了空墓。[2]

「『基督活着。』这伟大的真理使我们的信德充满了内涵。被钉死于十字架上的耶稣复活了。祂战胜了死亡,征服了悲伤、痛苦和黑暗的势力。」[3] 圣施礼华在1967年复活主日的讲道中说:「耶稣是厄玛奴尔:天主与我们同在。祂的复活告诉我们,天主绝不遗弃属于祂的人。」[4]

在复活节的八日庆期中,在罗马礼仪祭典中,仍咏唱着古老的继抒咏,Surréxit Christus,spes mea!「基督,我的期望,已经复活!」[5] 正如伯多禄的继任人最近提醒我们的:「在复活的耶稣身上,生命战胜了死亡。逾越节的这种信念滋养了我们的希望。」[6] 将这思绪转化为我们现今正在经历的艰难考验。他补充说:「这是对美好时光的希望,我们的情况甚至可能变得更好,最终能从邪恶和流行疫情中得到释放。这是种希望,希望不令人失望,它不是幻想,是真实的希望。」

耐性,另一件非要我品尝不可的事

希望往往意味着我们在空前的逆境中等待美好的事物,且非常渴望它的实现。因此,必须要有耐性,这可能是这些禁闭在家里的日子中,最迫切需要的德行之一。

我们才经历了圣周不久。著名的巴洛克艺术家巴托洛梅穆里犹(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创作了许多以基督和圣母为主题的油画。其中有几幅Ecce Homo「看,这个人!」的作品,耶稣覆盖着紫色的斗篷,头上戴着荆棘。祂低着头,祂的双手被捆绑,祂的右手握着罗马士兵嘲弄祂给祂的权杖。画面呈现出无限的同情和温柔的表情,因祂总是默默的忍受着所有的羞辱和嘲弄。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驻足在这幅画前,沉思观赏之余,会禁不住的叹惋:与其称之为「看,这个人!」不如称之为「忍耐的基督。」

我们有些人已经整整一个月无法离开家门。理所当然地,有时我们不免发现自己很难接忍受一些通常我们不会以为是挑战的情况或言论,尤其当遇到对自己急需一忍再忍的状况时,特别感到棘手。也许现在我们发现最困难的事,是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在《犁痕》中,当我们生活中缺乏任何平安时,圣施礼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之道:「你的忧虑困恼,有一个解救的方法:就是要有耐心、要有正直的意向、要以超性的观点看待事物。」[7]

主业团的创办人以他坚忍不拔的人格特质,经常不得不学习要期待、要忍耐。尤其是在他去到罗马以后,为主业团一再寻求最合适的法律架构的那段时间。在他1947年4月写给他孩子的一封信中,提到有必要修改自己的计画,即使与他自己的意愿大相径庭:「现况要我必须在这里多苦待一段时间,对我而言我觉得相当的困难,尽管之前我很高兴有机会来到罗马。」[8] 在信的尾端,流露出他独特的幽默感:「耐性,另一件非要我品尝不可的事。」

通过苦难走向成熟

随着新闻媒体不断播出令人震惊的有关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到处肆虐的最新消息,我们在这场周边亲人和整个社会持续上演的悲剧里,只是一味地意志消沉、悲观失望,无法从中看到任何的意义。换言之,我们全然忽视了令人忧之劳之的现况能提供给我们宝贵的教训。因此我们仍须学习去观察现况背后可能隐藏的含意,就像善良终究会为自己开辟出一条道路来,即使在灾难中也不例外。

耶稣的死亡—有史以来最大的罪恶—为我们结出正义、与天主和解及获得永生希望的硕果。基督的十字架全然的改变了人类万劫不复、悲惨苦难的命运。这些时日,当我们目睹了无数的大家团结一起和英勇的故事,非常清楚说明了这事实,一如本笃十六世曾写过:「我们得到治愈,不是以规避或逃避痛苦,而是由于我们接受它的能量,经由它而成熟,藉与基督结合而找到意义,明白了祂就是以无尽的大爱甘心为救赎我们而忍受苦难。」[9] 因而我们就该学会告诉自己:接受痛苦和处里不可避免的情况则是「一种净化的途径、成熟的成长、希望的旅途。」[10]

灵魂的锚

希望是灵魂坚固的锚。[11] 它支撑了天主寄予人心对幸福的渴求。这个美德令我们要尽量信赖基督的应许,而非依靠自己的力量。它保护我们免受挫折,使我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并抱着对永恒福乐的希望来舒展我们的心怀。在希望的鼓舞下,我们让「望德的热情奔放,预防自私,导向爱德的幸福。」[12] 望德是如今特别难能可贵的神性美德,使我们能够实现伟大的目标,因为它能够让我们承受最严酷考验的挑战,甚至能令天主「惊讶」。

二十世纪初,法国作家查尔斯佩吉(Charles Peguy)在思考希望的「奥秘」时,用造物主的口吻说道:「天主说,连我在内,真叫我惊讶不已。这些可怜的孩子明知事情的进展,还是相信明天会更好。他们明知今天的情况不乐观,但是深信明早会好转。这真是出人意表,迄今为止这是我所赐恩宠之中最大的奇迹。我自己对此感到惊讶万分。」[13]

教宗在他在复活节前夕的讲道中说:「然而,今年我们比以往更加察觉到这圣周六,一个寂静无声的日子。」就像去坟墓的几位圣妇一样,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受伤的记忆、窒息的希望。对她们来说,那是最黑暗的时刻,对我们也是如此。」[14] 但是我们的信仰向我们保证,坟墓的寂静不能是最终的结果。

圣父继续说:「今晚,我们获得一个无法剥夺的基本权利,就是拥有希望的权利。它是新的希望、活的希望,源自于天主。它不是单纯的乐观主义,不是在特定处境中的拍拍肩膀或鼓励一下,一笑而过。不,它是天赐的恩典,我们无法凭一己之力取得。我们这几周坚毅地说,『一切都会好转』这句话,紧紧抓着我们人性良善的一面,由衷说出激励人心的话。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恐惧的增长,再怎么热切的希望都会消逝。然而耶稣所带来的希望则截然不同,它会在人们心中注入一股确信,坚信天主能使一切好转,因为祂甚至能使生命从墓穴走出来。」[15]

要相信「绝望中仍怀着希望。」[16] 这是基督复活带给我们最重要、最确切的教训。毕竟,希望永远不会是孤独的;总是共享的。[17] 我们在福音中看清这一点。基督死后,门徒和妇女们悲伤得不能自已、不知所措,他们去耶路撒冷的晚餐厅躲避,围绕在圣母的身边。在我们开始度复活期时,我们祈求圣母玛利亚的代祷:「我的母亲,我的希望!纵然我们四周的一切都在颤抖和摇晃,但当我们靠近妳的时候,总是感到多么安全和稳定!」[18]

玛利亚坎德拉(MaríaCandela)


[1] 方济各教宗的视频讯息,2020年4月3日

[2] 参谷16:1-11

[3]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02

[4] 同上

[5] 复活节弥撒中的继抒咏

[6] 方济各教宗的视频讯息,2020年4月3日

[7] 圣施礼华《犁痕》853

[8] Andres Vazquez de Prada《主业团创办人传记》第三册,Scepter,p. 60

[9] 本笃十六世,通谕《在希望中得救》37

[10] 同上,38

[11] 参希6:19

[12]《天主教教理》1818

[13] Charles Peguy,The Portal of the Mystery of Hope(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David L. Schindler,Jr,ISI)

[14] 方济各教宗,讲道,2020年4月11日

[15] 同上

[16] 罗4:18

[17] 参本笃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13-15

[18] 圣施礼华《炼炉》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