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世界的爱

“信德之光”系列中关于创造的两部分文章的第二篇。

—— 天主在那里?
—— 在现实的核心
——世界的奇迹


许多人感到爱应该在现实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件美丽而令人振奋的事。 但通常这似乎是一种怀旧的想法—尽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照着这一个原则去做,世界肯定会变得更美好。 在这世界上,邪恶,不公义,不完美的经历似乎使爱更像是我们需要追求的理想,而不是现实的真正基础。「实在,许多现代人不认为爱与真理有任何关系。爱的经验被理解为转瞬即逝的情感,与真理再没有任何关连。」[1]

相比之下,基督教信仰在宇宙的起源中看到一种既有位格又是无限创造性的爱 —— 这爱的程度怎至成为另一个人进入创造中去拯救他。我永远爱你,因此我给你保留了我的仁慈(耶31:3)。许多梦想改善世界的人意识到这远见卓识,但却无法放弃这样的观念,即一个有位格又是永远的存在 —— 在万世之前已存在的想法 —— 是源于一种「神话般的和相反事情真相的。」[2] 他们认为这观念根据我们世界的共同经历可以分享的理性框架下是格格不入的。在前一篇文章中认真思考了创世纪里创造的记述后,我们可以再次提出一个问题:今天在什么意义上谈论创造是理性的?

天主在那里?

即使在有信仰的人中,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科学的确定是基于可靠的证明,然而天主的概念是基于传统和无法证实的假定。乍看起来,似乎很难反对这种观点。但是,如果考虑到「可靠的证明」在这里等同「观察到的证据」则可以理解这种确定的范围是受制于科学本身侧重于可观察到和测量到的事实方面。这战略上的决定使科学以指数增长。但这也意味着实征科学无法处理事实的所有范围,或者至少不能排除这范围可能超越了科学所能处理的。另一方面,与所有科学学科(包括神学)一样,实征科学也有其自身无法论证的假设。其中之一是它所研究的事实的存在,这必然需要另一种理性的思考。因此,基督教的启示并不是试图去质疑科学的方法或科学明显的成就;而是先于科学并为科学开启了更寛阔的视野。

当然,天主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会使人难以认出祂。圣奥思定写道:「没有什么比祂更隠藏的和更存在的;很难找到祂在哪里,更难知道祂不在哪里。」[3] 这诡论,混杂着是与否,有时好像是语无伦次,实则指出了将理性开放到另一个层次的必要性。[4] 天主并不好像在世上其他现实的存在,祂也不必然以经验为主可验证的方式干预自然过程。天主在更深层次上行动,维持了受造物的存在,使所有成为现实。当我们谈论祂时,即使否认祂的存在,我们的语言也总是超出了实验科学的严格范围,并利用了科学本身所预设的另一种语言,一种有自己严谨性的哲学或形上学的语言。因此,一个迫使以科学观察工具来显示自己的「神」不会是真正的天主,而是祂的漫画。真正的天主不会干扰科学的运作,因为在科学本身之前祂已处于现实境界。天主并不符合物理定律;相反是物理定律符合了祂。[5]

科学的贡献在使我们意识到宇宙的无限及其定律和进化轨迹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形成了智人在地球上出现的生物史前史。然而,科学无法完全解释宇宙的起源,因为这事件并不是简单地将同一个现实的两个「状态」联系起来。要解释从无到宇宙的原始状态这大跃进背后的「定律」超出了科学的可能,因为什么都没有脱离了任何科学的描绘。每一个宇宙学理论都以时空结构作为起点,而从根本上虚无,即是 —— 非存在 —— 总是不在这结构之内:分别存在与虚无的界限是归于形而上学的。[6] 因此,人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对话不仅是希望而是必要的,和为什么需要哲学的斡旋,并不是作为交战双方之间和平的仲裁人,而是作为一个可以明白两个学科的范围和可能性的对话人。

在现实的核心

即使在处理宇宙的起源,科学始终在存在内留在现实的一面。有很多科学家在确定这界限时意识到需要从事哲学思考宇宙的起源是需要藉一位创造者来解释。「毫无疑问,创造的美丽是伟大的著作。默观,注视,理解其上下部分。天主并未以笔墨写出文字,好让你通过文字认识祂。祂把祂所做的一切放在你眼前。你为什么还寻求更强有力的声音?天与地都向你呼喊:『天主做了我』」[7]

然而,哲学本身也遇上有限制的问题:为什么会是存在而不是没有?我为什么存在?在这一方面,天主教信仰提供了「天主的新形象,一个高于哲学的推论可以铸造和设想的。但信仰并没有否定哲学上有关天主的教理……基督徒对天主的信德,接受并完美了哲学关于天主的教导。」[8] 面对存在的目的和最终意义的问题(在生命的某一刻这条问题对每一个人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哲学并未有解答。基督徒的信德引起并作出回应:天主在万世之前已存在;祂出于爱而孕育和创造了万物。

事实上,有时创造概念受到指责引致宇宙被神话化,这简单说明却带出相反的一面。领悟世界是天主所创造是「对历史决定性的‘启蒙’……是人类因恐惧受到压制的突破。这说明把世界置于理性的环境,并认可世界的合理性和自由。」[9] 尽管科学能够看懂大自然本质上逻辑的重要组成,没有天主的科学不会将世界于神话中脱离出来,因为总会有需要其他解释来填补的空白地方。[10] 由于科学本身在实征上的限制,科学不可能填补所有这些空白。人们也不会停止问这些问题,因为这样做正正表明(正如科学所追求的一样)人类超越了实征的规范。人的灵魂体现在以下的事实中:我们每一个人面对世界时意识到自己的个人身份,我们自问这些差异,甚至有人会认为问这些差异是愚蠢的……所有这些都清楚表明,就算从纯粹哲学观点,我们虽然是和宇宙共用同一元素的缩影,但我们并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一份子。

因此,我们认为自己与世界截然不同的个人自由和自我意识,也是我们可以看见那超越人类的巨大「差距」;他们向我们讲述了一位与世界完全不同,并是祂自由地创造,的个人天主。反之亦然,认识到现实源于这种创造性的自由,是对承认人的自由以及人的尊严的基础。[11] 这是创世纪说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创1:27)的基本理解:我们自己是可以窥见天主的一面镜子。因此圣若望.享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指出良心是「我们内心的伟大信仰导师」[12],「联系受造物和创造者的原理,」[13]

因此,创造的信德并不是要从外在将「心灵的世界」强加给物质的世界。相反,这信德明确地肯定天主的创造包括整个物质世界。正如但丁的诗篇以不朽的名言陈述:「天主是那推动太阳和其他星辰的爱。」[14] 在现实的核心,天主是存在的,并且祂爱世界和每一个人:「当爱的钥匙一打开祂的手,万物随即出现。」[15] 圣施礼华的著作中反复出现的信念在这里提供了重大的神学深度。他常说道,在决定采取行动时,「最超性的理由:因为我们要。」[16] 自由与爱,像世界的理性一样,向我们显示出天主。所以,如果圣奥思定在大自然中认出天主,他也在自己灵魂的亲密关系中找到祂:「看哪,你怎会在我内而我在外。我在外边找你……你叫过我,你的呼声震动了我的耳鼓;你发过光,你的光明驱逐了我的黑暗。」[17]

世界的奇迹

奇迹的现实反映了天主对世界的自由,爱和智慧有着同等的优先地位。柴斯特顿以他 独特的悖论风格说:「如果一个人相信自然律的不可改变性,那么他就不可能相信任何时代的奇迹。如果一个人相信定律背后的意志,他就可以相信任何时代的奇迹。」[18] 三本对观福音叙述了一个癞病人来到耶稣跟前,求耶稣治愈。耶稣回答说:我愿意,你洁净了罢(玛8:3)。天主治愈那一个人是因为祂愿意,正如祂创造了世界一样,然后祂出于爱创造了每一个人,因为祂愿意。本笃十六世注释另一个奇迹,即治愈一个盲人,时说:「人们在行奇迹后的评语,使人当然想起在《创世纪》开始时创造天地的评估:他所做的一切都好(谷7:37)。当耶稣望天叹息时,祈祷显然进入了耶稣的治疗行动。治愈聋哑的力量肯定是出于对他的怜悯,但这源于他求助于天父 的事实。这两种关系相互作用 :人性对一个人怜悯的关系进入与天主的关系,从而获得治愈。」[19]

所以,并非例外以致使到世界的确实性和合理性受到质疑;相反是直接指向确实性的根源。它们显示了真正的奇迹,那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存在。这是天主所创造的真正奇迹(奇迹,一些只有使人赞赏的事)。对这种「开端」的理性开放不仅使奇迹变得合理,而且首先使世界本身变得合理 。「自然律的一致性和一般性……使我们认为自然界是自给自足的。然而,创造与最平凡的日常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并未有间断。一个奇迹的介入使我们相信了。」[20]

有时有人会说「我们生活在奇迹中」,是指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某些问题或危机。事实上,这表达包含一个根本性的真理:我们平凡生活的每一刻都在一个出于爱而存在的世界的奇迹之中展开。「我们每个人,每个男人和每个女人,都是天主的一个奇迹,是祂意愿的和祂亲自认识的。」[21] 正如圣保禄在雅典的阿勒约帕哥对听他讲话的人说:我们生活、行动、存在,都在他内(宗17:28)。因此,「在犹太基督徒的传统,‘受造界’一词的意义更广阔,非纯指‘大自然’,因为此词与天主爱的计划有关,每一受造物皆有其价值及重要性。」[22]

我赞美你,因我被造,惊奇神奥(咏139:14)。对创造的信德导致强烈的感恩态度。尽管世界上存在着痛苦和灾祸,所有事实(特别是我们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对我们来说都是幸福的保证:啊!凡口渴的,请到水泉来!那没有钱的,也请来罢!请来买不花钱,不索值的酒和奶吃!(依55:1)。人知道自己没有防卫能力(因为他确实是),但他也是无限慷慨的接受者,召叫他活着,并活到永远。圣依勒内.里昂在著名的格言中概括这一点:「因为天主的光荣就是活生生的人,而人的生命就是享见天主。」[23]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生活也不仅仅是努力争取成功或生存:这是感恩,朝拜的空间,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真正的安息。[24] 能肯定人的生命,既不 是在无望的混沌中,也不是在纯粹由命运主宰或历史不断重演的世界里漂泊, 是何等的奇妙!创造者对我们每一个人说:「我还没有在母胎内形成你以前, 我已认识你」(耶1:5)。我们是在天主的心中孕育而成,因此,「每一个人都 是出自天主的心思意念,每一个人都是被天主要的、是被爱的、每一个人都是 必要的。」[25]

Marco Vanzini – Carlos Ayxela

更深入探讨这主题的进一步阅读:

《天主教教理》,279-324。

教宗方济各,《愿你受赞颂》通谕,第二章(62-100),

教宗本笃十六世,公开接见,2013年2月6日;公开接见,2005年11月9日。

教宗本笃十六世,2011年4月23日复活节守夜弥撒讲道;2012年4月7日复活节守夜弥撒讲道。

教宗本笃十六世,致函里米尼友谊大会,2012年8月10日。

教宗本笃十六世,2006年9月12日在雷根斯堡大学的演讲。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关于创造的教理教导,1986年1月8日—1986年4月23日。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回忆与认同》,

G.K.柴斯特顿(G.K. Chesterton),《圣多玛斯.亚奎纳》


[1] 教宗方济各,《信德之光》通谕,2013年6月29日,27。

[2] 约瑟.拉辛格枢机,《信德的庆典:礼仪神学门径》,(The Feast of Faith:Approaches to a Theology of the Liturgy),Ignatius Press,San Francisco 1986,p.20

[3] 圣奥思定,《De quantitate animae》,34,77。

[4] 教宗本笃十六世,2006年9月12日在雷根斯堡大学的演讲谈到「参与整个理性的胆识,」就是这个意思。

[5] 「爱因斯坦说,在自然定律中『显示了一种如此优越的智慧,与之相比,人类的所有行为和有系统思考都是微不足道的表达』……因此,对创造的专注默祷是发现天主的首要途径」(教宗本笃十六世,公开接见,2012年11月14日)。

[6] 圣多玛斯.亚奎纳解释说,从无变为存在,需要 一种「无限的力量」(参阅《神学大全 》I,q.45,5,ad 3)。这是无法传递给任何受造物的能力;正是因为,正如我们从自己的存在中可以看到的那样,受造物是偶然的;也许是说,它们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参阅《神学大全》I,q.104,1)。

[7] 圣奥思定,《讲道集》no. 68,6。

[8] 约瑟.拉辛格枢机,《信德的天主与哲学家的天主》。

[9] 约瑟.拉辛格枢机,「在起初……」:天主教对创造和堕落的故事的了解,伊尔德曼斯出版公司,密歇根1995,14。

[10] 很多科学家持有这观点。在这里已足够只提及爱因斯坦,他以自己对天主的独特看法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残缺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眼的」(Pensieri,idee,opinion [1934-1950],Newton Compton,Roma 1996,29);和乔治.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神父及物理学家,他制定了后来被称为大爆炸理论的基础,这观点在起初视为反话而后来认真地看待。

[11] 参阅约瑟.拉辛格枢机,《信德的庆典:礼仪神学门径》(The Feast of Faith:Approaches to a Theology of the Liturgy),20:「如果性格不可能以现实为基础,即不存在,那么是根本不可能。要么自由是现实中固有的可能性,要么自由是不存在。」

[12] 圣若望.享利.纽曼,《An Essay in Aid of a Grammar of Assent》,The Catholic Publication Society,New York 1870,p.378。

[13] 同上,112页

[14] “L’amor che move il sole e l’altre stele”(但丁,《神曲》。天堂篇,XXXIII,145)。

[15] 圣多玛斯,《神学集成讲解》2,前言(在《天主教教理》,第293段引述)。

[16]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84。

[17] 圣奥思定,《忏悔录》,卷十,27章。

[18] G.K. 柴斯特顿(G.K. Chesterton),《回到正统》(Orthodoxy),Dover,纽约,2012,第67页。

[19] 本笃十六世,公开接见,2011年12月14日。

[20] J. Guitton,Le temps et l’éternité chez Plotin et saint Augustin,Aubier,Paris,1955,pp. 176-177。

[21] 本笃十六世,公开接见,2012年5月23日。

[22] 教宗方济各,《愿你受赞颂》通谕,76。

[23] 圣依勒内.里昂,《驳斥异论》4,20,7(《天主教教理》,294引述)。

[24] 参阅《天主教教理》,347。创造,奇迹,朝拜,感恩……这些主题聚集在感恩圣祭的奥迹中并非偶然:「感恩圣祭联结天与地,拥抱和贯穿一切 受造物。出自天主创造之手的世界,会在欢跃的赞颂朝拜中回归天主」(方济各,《愿你受赞颂》通谕,236)。

[25] 教宗方济各,《愿你受赞颂》通谕,65。(引述教宗本笃十六世,在2005年4月24日的就职弥撒中的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