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祂,也认识自己(六):更丰富的语言

天主的语言比我们的语言丰富得多。祂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言语和行动与我们交谈。

发自内心……

不断的「杂音」

天主已经对我们说话


天主不断地对我们说话。祂用言语和行动说话。祂的语言比我们的丰富得多。能够透过利用我们周围的人和事来释放我们内心的秘密资源。天主藉由教会的圣经、礼仪和教会训导当局对我们说话……,由于祂总是以爱的眼光注视着我们,因此祂在凡事中都寻求与我们对话,并始终召唤我们要成圣。因此,为了听见这种神秘的圣言,我们始终尝试发真诚的信德来开始我们的祈祷。

发自内心……

天主透过在我们心灵的官能上的行动对我们说话,祂可以触动我们的内心:透过灵感,在我们智力上行动;透过情绪,在我们的情感上行动;借着让我们做决策,在我们的意志上行动。正如圣施礼华教导我们的,在结束祈祷时,我们可以说:「我主,我感谢祢在这默想中传示给我的好定志、温情和默启。」

但是,这可能会引起一些疑问:「我如何能确定真是祂在跟我说话呢?我怎么能确知这些定志、温情和默启不只是我自己的欲望和感觉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简单。祈祷是一门艺术,我们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并在神修指导的帮助下学到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任何引导我们更爱祂以及更爱我们的同胞、实现祂的意愿、甚至需要我们去牺牲和慷慨的时刻,都是来自于祂。许多经常祈祷的人能说:「在祈祷中,我所思考的都是我整天在思考的事情,但是却有这不同之处:最后我总是在心里面说:『不要照我所愿意的,而要照你所愿意的。』在其他思考的时间,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天主说话时,经常直入人心,祂比任何人都懂我们内心的言语。祂这样做是因祂自己在人心里播下强烈渴望的种子。因此,聆听天主通常意味着检视我们自己的内心,并怀着勇气将我们的憧憬摆在祂面前,目的是试着辨别是什么引导我们去实现祂的旨意,是什么不引导我们。我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这些冲动从哪而来?它们带领我去哪?我是在自欺欺人,假装它们不存在,拒绝面对它们吗?教宗方济各建议,一个寻求过祈祷生活的人自然会问这些问题:「为了不走错路,有必要切换角度并问自己:除了我的外表和情感,我了解自己吗?我知道什么让我感到高兴和悲伤吗?」[1]

天主除了对我们的内心和理智说话外,也通过我们的内在感官。借着激起一个场景或图像,祂向我们的想象力说话;以及借着回忆或某些话语(可能是响应我们祈祷的或祂的愿望的记号),向我们的记忆力说话。例如,这就是1931年9月8日在圣施礼华身上发生的事情。他试图在病患基金会教堂的圣体柜前祈祷,但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想象力。「我注意到,不是刻意的,自己一直重复着一些拉丁词,这些词我从未留意过,也没有理由去想它。即使是现在,要记住它,我也得拿出总是放在我口袋里的纸(以便随时记下任何天主想要求的),读出来。(就在圣所里,出于习惯,我本能地将那句话随手记在纸上,没有重视这件事。)我在嘴唇上「发现」的圣经经文是:Et fui tecum in omnibus ubicumque ambulasti,firmans regnum tuum in aeternum「你不论到那里去,我总是偕同你,你的王位也永远坚定不移。」(撒下7:9,16)慢慢地重复地念着,我全神贯注在字义上。后来,昨天晚上,今天再次阅读时(因为,我再说一遍,好像天主在竭尽全力向我证明那些字句是祂的,我一时想不起来了)我恍然大悟,耶稣基督为安慰我而告诉我,「天主的事业将与祂同在天涯海角,断言耶稣基督永远的统治。」[2]

要跟我们说话,天主也可以利用我们在避静或在参与培训活动时记下的笔记,特别是当我们在祈祷中再度阅读它们,并试着解读全部的含义时。也许在那里我们会发现指引我们的光亮或模式,显示天主要对我们说些什么话。

不断的「杂音」

诚然,天主可以选择以超然的方式清晰的讲话,但在一般情况并非如此。通常,天主会轻声细语,因此我们有时无法欣赏祂在我们单纯的祈祷中,为我们提供的小恩典 —— 好定志、温情和默启。发生在叙利亚军长纳阿曼所身上的事,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当先知厄里叟为了治好他的痲疯病,而劝他在河里洗七次澡时,纳阿曼生了气,且走且说:「看,我原想他会出来见我,站在我面前,呼求上主他的天主的名,在患处挥动他的手,治好这癞病。」(列下5:11)纳阿曼为了治愈,去找以色列的天主,但他希望看到一些惹人注目的壮观奇事。幸运的是,他的仆人敦促他重新考虑:「如果先知吩咐你作一件难事,你岂不是也要做吗?何况他只对你说:你去洗洗,就洁净了呢!」(列下5:13)他按照先知的要求做了,这看起来很普通,可是他却触碰到了天主的拯救能力。在祈祷中,我们需要欣赏这些关于「我们已经熟知的东西」的小亮光;圣神关于「在眼前我们一直拥有的东西」的动静;宁静的情感和「轻松」的决策,千万不要由于它们如此平凡而轻视它们,因为这一切也可能是天主说话的途径。

在回答有关祈祷的问题时,拉辛格枢机主教说,天主通常不会大声地对我们说话:「正如我所说的,祂虽不会大声说话,但祂不停地在说话。当然,收听者必须调整到与广播器同样的波长。而且我们生活和思维的习惯方式会产生过多的干扰,使声音无法通过。此外,我们对祂的声音感到非常疏远陌生,简直无法立即辨认出祂的声音。但是我还是要说,任何人,只要稍微留心一点经验,亲自听出来:现在是祂向我说话。这为我是一个认识祂的机会。至于在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如果我注意听,且有人帮助我解读讯息,那正是天主介入。祂当然不大声说话,而是借着记号,透过我们生活的境况和我们的同侪说话。某种警觉一定是需要的,也不该让自己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所控制。」[3] 这种保持警惕的能力与内心的收敛(有时也要顾到外在的)紧密相关,这是我们需要成长的。要掌握天主的声音,我们需要从日常熙熙攘攘的忙碌中抽出几分钟,集中精神与祂独处。我们需要寂静。

当然,天主以千百种不同的管道跟我们说话。但是也可能发生的是,我们对祂的恩赐变得如此习以为常,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也未能认出祂来,就像我们在耶稣的乡亲的反应中所看到的:「这人不是那木匠的儿子?他的母亲不是叫玛利亚,他的弟兄不是叫雅各布伯、若瑟、西满和犹达吗?他的姊妹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那么他的一切是从那里来的呢?」(玛13:55-56)我们需要请求圣神打开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净化我们的心、照亮我们的良知,来辨识到祂在我们内心不断的「杂音」。

天主已经对我们说话

当耶稣列举了适用于自己的迹象来响应洗者若翰的门徒时:「瞎子看见,瘸子行走,癞病人得了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苦人得了喜讯。」(玛11:5)祂宣告了圣经中有关默西亚的古老预言的实现。因为天主借着圣经的经文以特殊的方式对我们说话,并与我们每个人说话:「在天之父藉着圣经慈爱地与自己的子女们相会,并同他们交谈。」[4] 因此,「祈祷应伴随着阅读《圣经》,以便在神与人之间展开对话,因为『当我们祈祷时,我们向祂说话;当我们阅读天主圣言时,我们听祂讲话。』(圣安博《论公职》I,20,88)」[5] 圣经的话不仅受到天主的启示;它们也给我们「关于」天主的启示。

我们在福音中以特殊的方式听到天主的声音,这些声音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言行传递给我们。正如写给希伯来人书信的作者所说:「天主在古时,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借着先知对我们的祖先说过话。但在这末期内,他借着自己的儿子对我们说了话。天主立了他为万有的承继者,并借着他造成了宇宙。」(希1:1-2)圣奥思定说,福音是「基督的口。祂高坐在天上,但继续在地上说话。」[6] 因此,福音首先滋养了我们的祈祷:阅读、默想、重新再读、并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咀嚼祂的话语。在那儿天主说话直入我们的心坎。

遵循教会的传统,圣施礼华经常建议我们通过默想福音来聆听天主的声音:「我建议在祈祷中,你真正参与福音中各个不同的景象,如同人群中的一个。首先,想象你所选择的景象或奥迹,以便收敛思潮、做好默想,然后,专注心神于你选的耶稣生活中特别的一面 —— 祂的仁慈之心、祂的谦逊、祂的圣洁以及祂承行天父旨意的方式。然后告诉祂,在这些事件中,你的遭遇如何,对你有什么影响,你的灵魂又有什么变化,但要集中精神,因为祂可能想要藉此机会指点你;在你的灵魂深处,你会体验到祂的建议;领悟到一些事体;感受到祂轻声温柔的责备。」[7] 我们在祈祷中的努力,体现在特定的行动上:「想象」场景、「参与」其中、「思考」师傅生活的特殊的一面、向祂「倾诉」我们怎样了……天主可能会选择向我们「指出」某事,「暗示」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事,「使我们意识」到某事,而做出回应。这样一来就与祂开始了对话。

圣施礼华鼓励我们这样默观和模仿基督:「每天拿起福音。在那个神圣的故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见机行事。默观基督的奇迹,细听祂周围众人的声音,与最初的十二位(宗徒)做友谊的交流。凝视着我主的双眼,爱上祂,你也成为另一位基督。」[8] 默观、细听、交换友谊的言语、凝视……。这些行动需要运用我们的官能和感官、我们的想象力和理智。在福音的每一页中,我们每个人都在那里。每个场景、耶稣的每个举动都为我的生活提供了意义和光明。祂的话是针对我而说,维护我的生命。

Jose Brage(荷塞布莱奇)


[1] 方济各劝谕《生活的基督》2019年3月25日,285

[2] 圣施礼华,亲密笔记,273《主业团创办人》第一集,Andrés Vazquez de Prada,291-292页

[3] 若瑟拉辛格枢机《地上的盐》Ignatius Press 1997

[4]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教义宪章《天主的启示》21节。参《天主教教理》2700

[5]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教义宪章《天主的启示》25节。参《天主教教理》2653

[6] 圣奥思定,讲道85,1

[7]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253

[8] 圣施礼华,默想笔记,1947年10月12日《在途中向我们讲话》第25-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