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召唤每一个人去成为宗徒
天主依重我们的长处和弱点
在已经复活了的基督身上找到力量
圣史马尔谷告诉我们,已经复活了的主第一次显现是向玛利亚玛达肋纳作的。 及后,耶稣插身于两个前往厄玛乌的门徒的旅程中,然后又向十一宗徒显现(参阅谷16:9-15)。 在这一切显现中,耶稣要恢复他们心灵的平安,激发他们的信德,并且点燃他们受召要执行的使徒使命。 的确,当师父耶稣最需要祂的弟子的时候,他们却受制于懦弱中。 即使复活后,他们仍然感到困惑和疑虑。 当基督向十一宗徒显现时,耶稣...... 责斥他们的无信和心硬,因为他们不信那些在祂由死者中复活后,见了祂的人。」(谷16:14)
尽管如此,耶稣还是毫不犹豫地坚固了他们的圣召。 祂拣选了他们作为祂的见证人。 祂不愿用其他人取代他们。 这次显现以这个天主性的派遣结束:「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谷16:15)蒙召去履行耶稣的使徒使命的恩赐是属于他们的,尽管他们并不是特别地强大,也不是特别地准备好去履行它。 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当圣伯多禄和圣若望在几个星期后治愈了一个瘫子时,人群的惊讶:「他们看到伯多禄和若望的胆量,并晓得他们是没有读过书的平常人,就十分惊讶;他们既认出他们是同耶稣在一起的。」(宗4:13)
既有恩赐,也有缺点的宗徒,将要被派往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成为渔人的渔夫。 因此,人人都清楚知道,救赎是天主的工作。 「每个男女都是一个使命; 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原因......我们并不是自己选择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这一事实让我们感觉到,有一个创意在我们之前已经存在,并且使我们存在。 我们每一个人都蒙召去反思这一个事实:'在这世上我就是传教使命;我是为此而在这世界上。』(《福音的喜乐》,273)」[1]
圣保禄非常明白成为基督的一个宗徒的意义:「所以我甘心情愿夸耀我的软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 为此,我为基督的缘故,喜欢在软弱中,在凌辱中,在艰难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为我几时软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时候。」(格后12:9-10)身为基督的门徒,我们自己的软弱就是我们的力量的源泉,因为当我们知道自己一无所有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拥有最伟大的恩赐:就是将自己完完全全地赐给我们的天主。 因此,这个外邦人的宗徒「并不夸耀他的成就、他的力量或他的工作和成功,而是夸耀天主在他身上、并且透过他而做了的工作。」[2] 教会所进行的福传是属于基督的,而不是属于我们的。 像圣保禄一样,我们感觉到自己是「瓦器」(格后4:7),是一个天主用我们不堪当得到的恩宠的宝藏把它载满的瓦器。
天国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有效的人性策略,也不仅取决于我们面对新挑战的能力。 尽管这一切可能真的是我们参与其中的一部分,但我们是在天主内才能找到我们的使命所需要的力量和知识。 主耶稣要依重我们来扩展祂的王国,而这个事实应该让我们感到惊讶。 「因此,随着我们与主的结合不断增强,我们的祈祷也越加深切,我们也会越加深入了解其本质,明白到使天国来临的力量不是我们的手法、我们的德行、我们的技能,而是天主正是透过我们的软弱和我们面对这项任务的不足而创造的奇迹。」[3]
「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谷16:15)这是师父耶稣的「严令」。 他们正聚集在同一栋房子里,也许围绕着耶稣曾经在其上给他们吃自己的肉,喝自己的血的同一张桌子。 宗徒们并没有试图为自己曾经缺乏忠诚和勇气而在已经复活了的主前为自己辩护。 他们也没有试图为自己不去执行这项命令而寻找借口,尽管他们肯定地认为这项任务对他们来说是太困难的。 他们当时对耶稣这些说话的反应是什么呢? 听到一个这么具有挑战性的讯息,他们一定感到头晕目眩:我们真的要走遍全世界吗? 当我们连站起来面对这里的人群都没有能力的时候?
假如他们只是指望着自己,那么一个这样伟大的使命,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个乌托邦而已。 然而当他们看到已经复活了的、两手和肋旁带着伤口的基督专注地看着他们时,他们的整个视野都改变了。 如果耶稣要他们前往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他们会奉祂的名而去。 为了履行耶稣的使命,圣施礼华敦促我们:「要认识基督; 让人认识祂; 把祂带去所有地方。」[4]「福传总是始于与主耶稣的相遇。 那些来到耶稣面前并体验过祂的爱的人,会立即想和他人分享这个相遇的美丽和与祂的友情所带来的喜乐......亲爱的年轻人,让自己被天主的爱的力量引导吧。 让这份爱克服那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倾向。 鼓起勇气从自己身上'走出去',以便'走向'他人,并且向他们展示与天主相遇的道路。”[5] 我们自己对主耶稣的爱的体验,就是吸引他人归向祂的起点:「因为我们不得不说我们所见所闻的事。」(宗4:20)
在执行这项使命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信德更加坚定了。 我们可以确信,让我们的朋友认识耶稣,是我们能够送给他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身为一个好妈妈的圣母玛利亚,鼓励着我们在天主圣宠的助祐下,将自己最好的献给别人。
[1]教宗方济各,2018年5月20日的讯息
[2]教宗本笃十六世,2012年6月13日公开接见时的讲话
[3]同上
[4]圣施礼华,引自Pedro Casciaro,Dream and your dreams will fall short,Scepter,London-New York,2008,p. 36
[5]教宗本笃十六世,2012年10月18日普世青年节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