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工作的普世召唤
我们在履行使命时从不会孤单
福传的风格是简单的
耶稣要十二宗徒在与祂相处几个月后,就亲身去体验他们的使命。 「耶稣......开始派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出去(谷6:7)」,将祂救赎的信息带到邻近的村庄。 「宗徒」这个名词的意思是「被派遣」。 在那些日子里,十二宗徒成为了天主的大能和祂的言行的实效的见证人。 他们对自己能够以主的名去行各种神迹而感到惊讶。
整个教会的使命 ── 因此也是我们的使命 ——─ 在这第一次的「派遣」中预示出来了。 为了使天主的国度来临,耶稣基督建立了一个新的普世民族,即教会。 为此,祂拣选了十二宗徒,让他们继承并取代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宗长;他们就是祂的教会的种子。 他们以耶稣的名义,驱逐了许多魔鬼,且给许多病人傅油,治好了他们。 (谷6:13)」这个使命日后将会把他们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 (谷16:15)」
「整个教会都是从宗徒传下来的,因为她被派遣到整个世界;教会的所有成员,即使方式不同,都参与这个使命。”[1]因此,正如梵二大公会议强调的:「基督徒的使命实际上就它的本质来看,亦就是传教的使命。」[2]在耶稣那次的派遣中,我们也是一份子:这是我们蒙召的一个必然的部分。 每一个基督徒都是被派遣,去作为一个接受了的信息、一个体验过与主相遇的见证人。 因此,门徒「必须以耶稣的名说话,并且宣讲天主的国,不必担心自己是否会成功。」[3]
按耶稣的要求,十二宗徒两个两个地出去了。 这一指示向我们揭示出宗徒们不是各自单独行动的;他们互相帮助和互相支持。 这个使命不是一项个人的任务。 相反,它是在教会内进行的,是教会的一部分。 使徒使命涉及每一个人;在其中,所有基督徒都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不是一件个人的事情。 「当基督徒理解并实行教会的至公性时,当他们意识到向每个人宣布救恩的福音的紧迫性时,他们会发现自己必须『对一切人......就成为一切,为的是总要救些人。'(格前9:22)」[4]
当主业团的创办人圣施礼华被封圣时,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确认地说:「圣施礼华深信,基督徒的生命带来一个使命和一项使徒工作:我们处身于世界中,是为了要与基督一起去拯救它。 祂以'救赎的爱'(参阅《天主教教理》,604)来热爱世界。 正因如此,圣施礼华的教导帮助了许多普通的信友去发现信德的救赎力量,信德改变世界的能力。」[5]在履行这个使命时,即使我们有时在孤军作战,但实际上,我们有着天上和地下的所有基督徒,尤其是那些与我们分享着相同圣召的人的陪伴。
值得注意的是,福音在描述十二宗徒的使命时,在一切的中央的是耶稣自己:是祂召叫,祂派遣,祂赋予他们自己的大能,并指定他们应如何行动。 此外,祂就是要宣扬开去的信息;祂自己就是福音。 福音并不是一套道德规范,不是一种生活方式或一系列的信条。 基督徒是跟随耶稣的人;由世界受造之前,直到时间的终结,我们都在祂内被召集在一起。
「耶稣基督是元始和终结,是阿耳法和敖默加;祂是新世界的君王......祂是光明和真理;的确,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14:6)'祂就是满足我们的饥渴的饼和活水之泉。 祂是我们的牧者、我们的向导、我们的榜样、我们的安慰、我们的兄弟......耶稣基督就是我们恒常不断的宣讲。」[6]
在宗徒开始履行其使命之前,耶稣给了他们一些非常具体的指示:「在路上除了一根棍杖外,什么也不要带:不要带食物,不要带口袋,也不要在腰带里带铜钱;却要穿鞋,不要穿两件内衣。 (谷6:8-9)」祂没有提供一个冗长的、该考虑的事项的清单;祂专注于核心要素的。 耶稣吿诫的福传风格是简单的和以贫穷为本的。 他们的行装不须累赘,只要带必需的东西;除了基督的训令外,不要依赖其他。 通过拒绝多余的、可能是偶发的东西,门徒们会更容易地以主所设定的步伐前进。 支撑着我们的食粮就是对履行天主使命的绝对肯定。 任何不在某程度上有助于这一使命的东西都是次要的。
这种与世物的关系是基督的信息的一个基本部分。 「做门徒并不是一条平坦道路上的轻松旅程。 它可能包含艰难的时刻......因此,十字圣架,这个爱与完全地舍己为人的标志,就是门徒蒙召去肖似光荣的基督的一个徽号。」[7]当朦胧不清的云雾消散后,我们可以仿效这首批的门徒,他们在被派遣后,「心中虽充满平安,但仍 不免有所疑难,不懂该怎麽办。 于是,他们集合在宗徒之后 ── 圣母玛利亚的周围,求圣母帮助他们成为救世真理的热情的演讲者。」[8]
[1] 《天主教教理》,863
[2]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教友传教法令》,2
[3] 教宗本笃十六世,2012年7月15日的讲道
[4] 圣施礼华,《书信4》,15
[5]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2002年10月7日公开接见时的讲话
[6] 教宗圣保禄六世,1970年11月29日的讲道
[7]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2000年9月6日的教理讲授
[8] 圣施礼华,《犁痕》,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