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漏妇人谦卑的信德
罪恶和死亡不会得到最后的胜利
认识到我们需要被基督治愈
在耶稣前往雅依洛家途中,祂停了下来。 祂环顾四周,问道:「谁摸了我的衣裳?(谷5:30)」当祂走路时,众人都围着祂,想靠近祂,想听祂说话,想向祂要求什么。 一个长期患有血漏的妇人悄悄地走近基督周围的人群。 她的疾病带给她极大的痛苦,使她无法过正常的生活。 圣史马尔谷告诉我们,她经过多次徒劳无功的疗程后,病情「不但没有见效,反而病势更加重了(谷5:26)。 」耶稣来到的消息在她心中点燃了一个希望的火花。 她不想要求什么。 她不想惹恼主耶稣,但她开始相信她有可能获得痊愈。
「她心里想:我只要一摸祂的衣裳,必然会好的(谷5:28)。 」这就是她的性情。 的确,她摸了一摸后,立刻就痊愈了。 我们几乎可以说,她从主耶稣那里偷走了一个奇迹。 耶稣察觉到有一种「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了,就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祂问:「谁摸了我的衣裳?(谷5:30)」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想像,人群围绕着祂,但只有这个善良的妇人真正地「触摸」了祂。 圣奥思定评述:「这个妇人触摸了,人群却只在挤。 她触摸了的,不就是她相信了的吗?」[1]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几乎只在瞬间。 她走上前来,感到羞愧和尴尬,但「我主立刻转身凝望着她,祂已经洞察她内心深处、也透视她的信心:『女儿,放心吧!你的信德救了你。 』」[2]
我们可羡慕这位血漏妇人那积极而谦卑的信德。 「如果我们想得救,我们也应该凭着信德来触摸基督的衣裳。 」[3]圣施礼华问:「现在你明白信德该当是怎样的吗?该当谦逊。 你是谁,而我又是谁,竟值得基督这般的召唤?我们是谁,竟能如此接近祂?就像那个在人群中的可怜妇女一样,基督亦已给予我们一个机会,我们不仅可以摸一下祂的衣服,在一瞬间碰到祂的外衣边缘,我们实际上拥有基督自己。 」[4]
陪伴着耶稣一起走的雅依洛目睹了那个妇人的得到痊愈。 也许他正在担心着主耶稣朝他家前进的步伐太过缓慢了。 忽有使者来报:「你的女儿死了,你还来烦劳师傅做什么?」但耶稣介入了:「不要怕,只管信(谷5:36)。 」不久,他们抵达了房子,且发现一片混乱。 主耶稣使众人离开。 祂走进房间,并且对那个已经死去的孩子说,「我命你起来!(谷5:41)」女孩便立刻起身,就像从沉睡中醒来一样。
在修和圣事中,耶稣对我们每个人都说了同样的话:起来吧,我宽恕你,不要灰心,因为恩宠比罪过强大得多。 在雅依洛的家哭泣的人以为小女孩已经死去了。 但对耶稣来说,死亡从来都不是有决定性的。 罪恶永远不会得到最后的胜利,因为当我们跌倒时,天父那强而有力、温柔细语的声音会来呼唤我们,对我们说:我命你们起来。
在基督眼中,死亡只不过是一场睡眠。 同样,如果我们以祂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看待那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的境况和困难,我们就永远不会失去希望。 即使在我们从人的角度来看似乎在碰壁不能前进时,我们也会找到乐观的理由。 如果我们用基督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时刻永远都会是回归生命的好时刻。 我们可以向雅依洛学习,「我们必须以坚定的信德相信拯救我们的主......我们所患的病愈重、愈无希望时,我们的信德亦愈须加强。 」[5]
血漏妇人的奇迹和雅依洛女儿的痊愈是密切相关的。 在这两件事中,主角都是信德和基督所带来的新生命。 「生命从基督身上如泉水般涌出;它是一种天主的力量。 我的女儿,我的儿子,你每天在圣体圣事和祈祷中,在面饼和圣言中,和祂说话,触摸祂,吃祂,遇上祂。 」[6]
这个妇人的勇气使她克服了胆怯。 在主耶稣的鼓励下,雅依洛也克服了困难。 两人都知道自己有需要。 两人都俯伏在祂的足前。 「要到达祂的心,耶稣的心,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你感受到需要被治愈,并且将自己托付给祂。 我问你们:你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需要被治愈吗?」[7]对耶稣的信靠,以及知道我们需要祂,两者加起来,就是通往救赎的大门。 相反,如果我心存自满,轻蔑那些自己不去为自己而做的事,或怀疑天主能够为我做的好事,那么我就无法得到治愈。
在主业团创办人施礼华封圣之际,拉辛格枢机写道:「一个对天主的临在持开放态度的人会发现天主一直在工作,并且今天也在工作。 所以我们应该让祂进来,在我们之内工作。 开辟未来、更新人类的新事物于焉诞生。 」[8]没有人能够使自己痊愈。 只有当我们对天主的行动敞开心扉时,我们的生命才会充满天主的慈悲。 这就是在圣母玛利亚的生命中发生的事情。 从起初,她就坚信天主会完成一切。
[1] 圣奥思定,《圣若望福音释义》,26,3
[2]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199
[3] 圣安博,《路加福音释义》,6,56,58(PL 15,1682-83)
[4]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199
[5]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193
[6] 圣施礼华,《书信集》,第一卷,61
[7] 教宗方济各,2018年7月1日三钟经前的讲话
[8] 若瑟拉辛格,「让天主工作」,刋于2002年10月6日的《罗马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