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若在祭坛前,要献你的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麽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礼物留在那里,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 (玛5:23-24)」圣体,这件在祭台上举行的圣事,有改变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的力量。 耶稣要我们像祂一样去爱,祂又以饼和酒的形式继续与我们在一起,使这种爱成为可能的。 以基督的血作为印记的新盟约,使我们能够与那些因种种原因而疏远了的人修和。
圣施礼华说:「我的儿女们,我对你们的这种热情不是一种枯燥而『官式』的爱。 它是一种真正的爱和一种温暖的、人性化的热情,因为你们是我的宝贝。」 [1]他的话回应着圣保禄的话:我「不断为你们感谢天主,在我的祈祷中记念你们。 (弗1:16)」人人都堪当接受我们的施予。 此不在于他们的外表、能力、语言、思维的方式,也不在于可能得到的任何满足,而是因为他们是天主本身的杰作,祂的创造。 天主按自己的肖像创造了那人,他或她反映一部分天主的光荣。 每个人都是天主无限怜爱的对象,祂亲身临在他们的生命中。」 [2]
另一方面,争吵使我们与天主疏远:我们没有留下空间让祂的平安充满我们。 我们可以像圣人们一样,恳求祂帮助我们在兄弟姊妹中明认出天主的肖象,并且在弥撒圣祭中使我们与祂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凡向自己弟兄发怒的,就要受裁判。 (玛5:22)」耶稣揭示了大多数冲突的根源:就是我们无法理解自己的或他人的弱点。 对其他人的严厉判断,我们经常会找出其背后所未被发现的、或一知半解的、自己的错误。 「指责和判断别人往往表露我们无能力接受自己的软弱和弱点。」[3]
天主教教理推荐了一条安全的道路:「为了避免武断,每人应尽其所能,设法以善意的态度解释其近人的思、言及行为。」 [4]罪就是背离天主和他人,它带有一种内在的惩罚。 耶稣以上的说话向我们展示出误解他人的后果:我们陷于自己所做的判断之中。
天主的目光则完全不同。 我们要透过圣体圣事来学习天主看事物的方式; 在那里,我们学习原谅自己和原谅他人。 耶稣了解我们的错误、过失和罪过。 当我们帮助他人而不是判断他们时,我们也成为那治愈所有伤痛的无限仁慈的接受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会遇见受创的人。」 [5]我们无法避免感知他人的创伤,但当我们发现天主如何对痛苦和磨难反应时,这些相遇就变成了恩宠的时刻。 「效法我们主的榜样,理解你的兄弟姊妹,以一颗不会为任何事情感到震惊的宽广之心,真正地爱他们......透过成为一个非常人性的人,你将能够克服那些小缺陷,并且能时常以母亲般的理解去看事情好的一面。」 [6]
「舌头也必须被改造和净化。它要发出心中响起的音乐声。」 [7] 如果我们未能将耶稣富有同情心的目光成为自己的目光,那么我们发现自己对别人积累批判性的判断就不会是意外的。 这就是为什么最好不要只用我们的头脑,也要用我们的心来观察我们周围的人。 在祈祷和做省察时,我们可以恳求天主使我们渴望能将批评和抱怨转化成去理解、去爱我们的兄弟姊妹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希望他们会成为的样子。
母亲们都会寻找借口为她们的孩子的缺失辩解,而我们的母亲玛利亚则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来看待我们所有人。 我们可以向她寻求帮助,以同样的方式看待周围的人。
[1]圣施礼华,引于Vázquez de Prada,The Founder of Opus Dei,volume III,Scepter,p. 269,note 22
[2]教宗方济各,《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274
[3]教宗方济各,《以父亲的心》宗座牧函,2
[4]《天主教教理》,2478
[5]教宗方济各,《众位弟兄》通谕,69
[6]圣施礼华,《书信27》,35
[7]范康仁蒙席,In the Light of the Gosp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