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周星期三

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在常年期第十周做祈祷的反思。

耶稣揭示了诫律的意义
自由是通往天堂的道路
天国与琐事


耶稣揭示了诫律的意义

耶稣多次被人指控要摧毁梅瑟和亚巴郎的宗教,可是祂却宣布,祂不是来废除它,而是来揭示其全义和深度(参阅玛5:17)。 基督向祂当代揭示了──现在也向我们揭示──人在天主的诫律中是可以找到一条真正内在自由的道路的。 天主把自己启示给了我们,又赐给了我们祂的圣子,是为了使我们获得自由。 圣保禄说:「基督解救了我们,是为使我们获得自由;所以你们要站稳,不可再让奴隶的轭束缚住你们。 (迦5:1)」

「鉴于基督的教导,每一条诫律的含义完全是一个爱的要求,而它们都汇集在那最大的诫命中:全心爱天主,并爱人如己。」 [1] 教会训导中的一撇或一画(参阅玛5:18),无论是教义的、道德的、还是礼仪的,都是为了触动我们去爱我们的天主,并通过祂去爱我们周围的人。 而爱只能通过自由来给予他人,即使这正常来说是困难的。

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可以说,祂的食物就是承行天父的旨意。 祂不是屈服于天父的旨意之下,好像祂其实想做一些有所不同的事情似的;祂热切地渴望实践它,并且要全心全意地与它认同,因为这就是祂找到自由的地方。 甚至在受难前夕,在圣体圣事中,祂自由自主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个最伟大的自我牺牲之前,基督感谢了祂的天父。 在天主身上,我们找到最深邃的自由,而这样会帮助我们更多、更好地热爱周围的人。

自由是通往天堂的道路

圣施礼华建议:「让我们想想天堂会是什么样子。『 天主为爱祂的人所准备的,是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人心所未想到的。』 (格前2:9)你能想象,去达那里,与天主相会,看到那种美丽,那种倾注在我们心中的爱,那种令人满足但不饱腻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吗? 我每天反复多次问自己:当天主的所有美丽、所有善良、所有那无限的奇妙都倾注在我的、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这个可怜的瓦器中时,那会是什么样子呢?」 [2] 圣多玛斯阿奎那也邀请我们去期待天堂,因为「在永生中,每一个愿望都得到充分和完美的满足;因为在那里,每一个真福的人灵都满溢着他以前所盼望、渴望的东西。 因为没有人在今生能够满足自己所有的愿望,也没有任何受造之物能够完全满足人的渴求。」 [3]

思考天堂有助于我们了解今世,正确地衡量各种情况和问题。 「由于人常是自由的,他的自由往往是脆弱的,善的王国永远无法正式的在世上建立。 任何人保证更好世界必将永续存在,是做了虚假的承诺。 他是忽略了人的自由。 自由应不断为了'善'而被克服。」[4]

为了使世界能够有越来越大的自由而奋斗,意思是令它越来越多地充满天主,越来越少地充满我们狭隘的自私,这就是通往天堂的道路。 「为了朝着圣德而前进,一个人必须是自由的:自由地前进,眼看那股光明,前进。 而正如祂在这里所说的,当我们回到我们遇到耶稣基督之前,或当我们回到旧有的世俗行为模式时,我们就会失去自由......就像天主的子民在沙漠中一样:当他们向前看时,一切都很顺利;但当他们因为无法再吃到以前的好东西而怀缅过去时,他们就犯错,他们忘了在那地方是没有自由的。」 [5] 靠着天主的恩宠,我们已经可以为我们将会在天堂所得的东西做好准备:永远地选择天主,摆脱一切奴役或混乱。

天国与琐事

「谁若废除这些诫命中最小的一条,也这样教训人,在天国里,他将称为最小的;但谁若实行,也这样教训人,这人在天国里将称为大的。 (玛5:19)“最小的诫命与天国有什么关系呢? 耶稣将人争取圣德的奋斗与日常生活中爱与被爱的能力联系起来。 归根结底,天堂就是让天主在每一天的每时每刻都成为我们慈爱的圣父,知道即使在琐事中,祂也与我们同在。 那些遵守那条最小的诫命的人会一而再地站起来,从不疲倦地在同一条战线上,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他们对自己和对天主都很诚实,并且认知到自己多么需要祂。 他们会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并意识到,对于一个在爱中的人灵来说,所有东西都是有价值的。

「有些人可能会想象,在平凡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可以奉献给天主的:都是一些小事、琐事。 一个小孩子为了要向爸爸显示出有多么爱他,就献出自己所拥有的几件宝贝:一个线辘、一个没有了头的锡制士兵、一个瓶盖......而爸爸并没有鄙视这些幼稚的礼物:他会感谢他,并且拥抱他的儿子,温柔地把他抱在怀里。 让我们对天主也是这样做,好使我们的小事、本身是琐碎的事,能变得伟大,因为爱是伟大的。 这就是我们所做的:我们让每一天、每一刻的各种琐事都因着爱而变成英雄的。」 [6] 圣母玛利亚常常都答应她圣子的请求,因为她知道,这就是天主赐予人欢乐和幸福的方式。 我们可以请求我们的母亲,赏给我们智慧,好使我们能够像她一样看出天主的旨意。

[1] 教宗方济各,2014年2月16日三钟经前的谈话

[2] 圣施礼华,1960年10月22日一个家庭聚会的笔记

[3] 圣多玛斯阿奎那,《使徒信经》,12

[4]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通谕,24

[5] 教宗方济各,2018年5月29日的讲道

[6] 圣施礼华,《书信集》,卷一,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