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哈布一听说纳波特死了,就起身下到依次勒耳人纳波特的葡萄园,霸占了那葡萄园(列上21:16)。」 然后上主差遣厄里亚先知向国王表明他罪行的严重性:「你杀了人,还要霸占他的产业吗? …… 上主这样说:'狗在什么地方,舔了纳波特的血,也要在什么地方舔你的血。' 阿哈布对厄里亚说:『我的对头,你又找到了我的错吗?』 (列上21:19-20)」阿哈布起初没有反应; 他认为厄里亚先知的纠正是个人的和主观的。 但厄里亚把事情清楚表述:「我找到了你的错,因为你出卖了你自己,去行上主视为恶的事。 我必要在你身上降灾,消灭你的宗族; 以色列所有属于阿哈布的男子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一概灭绝。 (列上21:20-21)」
「阿哈布一听这些话,就撕破自己的衣服,身穿麻衣,禁食,穿着麻衣睡觉,低头缓步行走。 (列上21:27)」这种忧伤,与先前导致他作出坏事的颓丧消沉截然不同。 它是源于悔改和善意,是有益的,而且讨好上主,让祂可以沛降祂的怜恴:「阿哈布在我面前这样自卑自贱,你看见了没有? 他既然在我面前自卑自贱,在他有生之日,我不降此灾祸。 (列上21:29)」
天主对国王的耐心令人感动。 祂尊重人的自由,而在天主与阿哈布的接触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行为会对我们和他人的生活,以及周围的世界,产生好的或坏的影响。 「有关伦理之善的真理,既然是由理智的法律所声明,实际而具体地由良心判断认出来,它使人对所行善或恶负起责任。 如果人作了恶事,他良心的正确判断,在他内心作証,无论是对善事的普遍真理,或是对恶事的个别选择。 然而良心的判决仍留在他内,作为希望与仁慈的保証:当他为所作的恶作証时,也同时要他记得靠天主恩宠的助佑,祈求宽恕,不断行善修德。」[1]
「你们一向听说过:『你应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 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好使你们成为你们在天之父的子女,因为祂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 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玛5:43-45)。」 耶稣要我们从天主的仁慈中学习。 我们在阿哈布葡萄园的故事,和圣经的许多段落中都读到这一点。 无论人的罪孽有多大,天主都永远不会忘记他; 祂总是致力于罪人的悔改,藉此彰显更大的公义。 在这个任务上,祂又要我们与祂合作,即使有时候这需要我们睁开双眼,改变我们常常是有局限的思维方式。
「我想到那些在囚人士。 耶稣也没有忘记他们。 祂通过将探望囚者纳入形哀矜之中,首先是要我们不批判任何人...... 作为一个基督徒,最重要的,是要承担起责任,好使任何一个犯了错的人,都能明白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从而恢复理智...... 我觉得他们个个都需要亲近和温情,因为天主的仁慈会创造奇迹。 我曾经看过多少囚犯流下了泪水,他们一生中可能都从未哭泣过; 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被欢迎和被爱。」[2]
我们蒙召也在那些被人性法律的公义定为有所亏欠的人的身上看见基督。 圣施礼华在论到耶稣邀请我们在那些饥饿、口渴或被监禁的人中与祂相遇时说,如果我们没有回应这个邀请,我们「的虔诚便是虚假的,且离天主很远,尽管我们唸许多经。」 [3] 当我们被圣宠所感动时,与他人和好就从内心开始了。
像天主圣父一样渴望罪人的悔改,与渴慕正义是兼容的。 我们想消灭的是邪恶及其后果以恢复正义,而不是摧毁做错事的人。 我们冀求效法天主的思维方式:祂「决不喜欢恶人丧亡,但喜欢恶人归正,离开邪道,好能生存。 (则33:11)」如果我们以基督为榜样:「我们必须谅解众人,必须与众人和睦相处,必须宽恕原谅所有的人。 我们切不可指非义为义,切不可指得罪天主为不得罪天主,切不可指邪为正。 面对邪恶的挑战,我们绝不以恶报恶,却要以真理善行相报,把邪恶淹没于淼淼浩瀚的良善中。」[4]
惩罚恶行并不是不仁慈,因为这会鼓励犯错的人改过自新。 然而嫉妒──即是对他人的善作出狭隘的、不慷慨的反应──则是不仁慈。 [5] 天主要我们为罪人的悔改而喜乐,就像牧羊人找到迷失了的羊而喜乐(参阅路 15:4-7),或像浪子回头的父亲一样(参阅路 15:11-31)。 我们在自己、或在他人的生活里的每一个细小的悔改中分享上主的喜悦是很好的。 「孩子! 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 只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应当欢宴喜乐! (路 15:31)」
耶稣在今天的福音中告诉我们:「所以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 (玛 5:48)」圣母玛利亚是义德之镜和慈悲之母,她会帮助我们扩濶自己的心灵,使之越来越肖似天主圣心的完美。
[1]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真理的光辉》通谕,61
[2] 教宗方济各,2016年11月9日公开接见时的讲话
[3] 圣施礼华,《犁痕》,744
[4]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82
[5] 参阅圣多玛斯亚奎纳,《神学大全》 II-II,q. 30,a. 3,a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