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依洛是城里的一个重要人物。 人们尊敬他、钦佩他。 可是今天也许是他一生中最悲伤的一天。 他刚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儿死去。 她患上顽疾,医生试过的所有治疗都药石无灵。 现在,当人们开始聚集在他家,向小女孩做最后的告别时,雅依洛突然意识到希望并未完全消失。 他听人说过一个能行奇迹的人。 这个人一定可以帮忙做点什么。 于是,他下定决心出发去寻找祂。 当他看见耶稣时,就他俯伏跪下祈求:「我的女儿刚纔死了,可是请祢来,把祢的手放在她身上,她必会活。」(玛9:18)
这个首长的恳求充满着深切的悲伤,但也充满着希望。 与起初的悲伤消息 ──「我的女儿刚纔死了」── 接踵而来的,是一个实际上看似是命令的请求:「把祢的手放在她身上。」它是一个出于对耶稣能够帮助的信德和信赖而发的紧急请求。 因此,他以确信「她必会活」来作结。 雅依洛的祈祷的这三个段落,也可以成为我们自己祈祷的典范。 当这个人向主耶稣祈求时,他是在挑战常理,因为他确信耶稣能行这个奇迹。
圣施礼华曾经说过:「凡事都有适当的时机。 我们的主耶稣完全知道我们的需要,但祂要我们以福音中的人物坚持不懈的态度去祈求。」[1] 耶稣一定被雅依洛那充满信德的祈祷所感动了。 祂迅速起身,与门徒一起前往这个人的家。 当我们向主耶稣提出我们的问题和请求时,我们可以确信,祂比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需要。 可是祂要我们继续祈求,以及恳求祂增加我们的信德,从而逐渐将我们引入天主圣意的奥秘中。
当耶稣在前往雅依洛家的路上时,一个生了病的女人小心翼翼地走近他。 圣玛窦告诉我们,她患血漏已经有十二年了。 期间她花尽了所有金钱,试图找到一个治疗方法,却药石无灵。 她曾经多次向天主祈求获得治愈。然而她现在感觉到耶稣可以赏赐她的要求。 她「从后面走近,摸了祂的衣服绎头,因为她心里想:『只要我一摸祂的衣服,我就会好了。』」(玛9:20-21)
耶稣感觉到从祂身上流走的能力,「转过身来,看着她说『女儿,放心罢! 你的信德救了你。』」(玛9:22)这个女人与雅依洛不同。 她不敢公开提出她的要求。 也许是这个疾病给她带来了耻辱,而她没有足够的勇气在众人面前解释自己的病情。 相反,她做了一件从人的角度来看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却显示出她坚强的信德的事:她触摸了耶稣的衣袍。 而一个大胆而小心翼翼的信德行为便带来了所有医疗都无法实现的成果。
「由此我们明白,所有人都被允许走上主的道路:任何人都不应该觉得自己是一个入侵者、闯入者或没有权利的人。 要进入祂的圣心,耶稣的心,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感到自己需要治愈,并且将自己托付给祂。」[2] 我的内心有着什么疾病,像这个患血漏的女人一样,自己不敢去想,也不敢公开表达呢? 我是否相信天主有能力治愈我,如果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呢? 雅依洛的女儿和这个生病的女人,就是显示出主耶稣不是为义人而来,而是为罪人而来(参阅路5:32)的例子。
当耶稣到达雅依洛的家时,「看见吹笛的和乱阍鬨的群众」,就对人群说:「你们走开罢! 女孩子没有死,只是睡着了。」圣史告诉我们,「他们都讥笑祂。」(玛9:23-24)雅依洛在听到他们的讥笑声时大概感到沮丧了。 起初,他可能以为情况真的是没有意思的:他的女儿已经死了,而且没有什么是可以做的。 可是他很快就重拾信德,并且坚持自己的要求。 他叫众人离开,把耶稣带到他女儿的房间。 主耶稣拿起她的手,行了这个奇迹:「小女孩就起来了。」(玛9:25)
有时候,就像雅依洛一样,当我们祈求主耶稣做某件事时,我们可能会发觉自己的望德正在减弱。 我们看到自己的恳求没有立即产生结果,而其他人也没有认真地对待我们的信德。 然而天主看重我们在祈求中所表现出的持续信赖,因为祂比我们更加清楚,这种努力在多大程度上增强我们的力量,并且净化我们心灵中的望德。 的确,这往往就是一个真正的奇迹,它也许不那么明显,但却更加深邃。 因此,有功效的祈祷的一个特征就是坚韧。 「天主比我们更加有耐心,而那些凭着信德和勇毅去敲祂的心扉的人是不会失望的。 天主一定会回应。 一定会。 我们的天父非常了解我们的需要;需要坚持,不是为了要告诉祂或说服祂,而是为了培养我们内心的渴望和期望。」[3]
雅依洛和那个生病的女人都向我们展示了通往主耶稣的圣心的道路:就是坚持不懈、谦卑地做求恩的祷告。 两人都透过承认自己有需要、透过胆量和信德而赢得了耶稣的俯允。 圣母玛利亚也会帮助我们以这种方式向她的圣子呈上我们的恳求。
[1]圣施礼华,1971年1月2日一个家庭聚会的笔记
[2]教宗方济各,2018年7月1日三钟经前的讲话
[3]教宗方济各,2020年11月11日公开接见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