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四周星期四

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在常年期第十四周做祈祷的反思。

一份白白无偿的恩赐
真正的友谊的标志
走遍整个世界的渴望


一份白白无偿的恩赐

宗徒们经常目睹耶稣对每一个人的、慷慨又不要求回报的关怀。 祂告诉他们:「你们白白得来的,也要白白分施。」(玛10:8)他们感到有幸能够与耶稣共度如此多的时间,并且接受了向全世界传播祂的福音的召唤。 这不是他们应得的,也不是他们透过自己的努力而赚得的; 它纯粹是天主一份白白无偿的恩赐。

初期的基督徒的生活也以这种无偿的慷慨为标志。 他们的「一心一意」(宗4:32)使他们彼此关心。 他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财物用于满足教会和最贫穷的人的需要。 他们想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因为现在他们都是宗徒了:用自己的献身生活、热情好客、物质支持、又或像圣保禄的旅伴们一样,为协助组织首次福传事工的人服务。

今天的教会也有同样的情况。 平信徒、神父和修道者以他们的见证来提醒我们,天主就住在我们中间。 病者和长者以所有人的名义将自己的疾病和局限与耶稣的苦难共融一起。 慷慨的男女为了照顾最需要帮助的人而贡献出自己的能力。 父亲和母亲将自己的家打造成一个爱的学校,就像圣家一样,以帮助提升整个社会。 每一个人都在自己所处身的地方努力体现天主召唤了他们的使命,致力于无偿地传播他们领受了的、不配得领受的礼物。

真正的友谊的标志

基督白白无偿的慷慨的标志也可以在任何真正的友谊中找到。 一个为了索取回报而记下自己为某人做了的一切的人,很难被视为一个朋友。 建立一个良好的友谊需要人花很多时间交谈、聚首、相互了解[1],而不必过度牵挂自己施予了或接受了多少。 这就是为什么它有别于自私自利,因为它意味着经常地以谋求他人的利益为先,对他人的需求敏悦。 圣施礼华写道:「让我们对友谊,立下一个坚定的决心:从今以后,在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绝不用过去的老态度,对待任何邻人,不管是谁。 也就是说:我要不断实行爱德,绝不让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的态度,侵入我的灵魂。」[2]

将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给予他人是友谊的一部分,是任何好朋友都渴望做的事。 一个体验过与基督真实地接触的人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最宝贵的恩赐正是认识了耶稣。 因此,使徒工作不是一件强加于人的,反而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一个我们了解他人的具体情况而热爱他们的体现。 「友谊本身就是使徒工作,友谊本身就是我们付出和接受光明的对话。 在友谊中,当为彼此开辟新的视野,计划就打造出来了。 在友谊中,我们在好事中欢乐,在困难中互相支持。 我们在一起很开心,因为天主要我们快乐。」[3]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如何关心我的朋友们呢? 我们之间的友谊会否是真正施予和接受基督之爱的机会吗? 我和天主接触的经历是不是我可以与最爱的人分享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吗?

走遍整个世界的渴望

宗徒们并不满足于只向与他们最接近的人宣讲福音。 他们从耶稣手中领受了将祂的讯息传播普世的命令,可是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在此之前就已经感到有这个需要了。 一个对每个人的生命是如此重要的讯息,一件改变了一个人的存在的意义的事件,不能只局限于以色列周围的地方。

圣保禄在他的旅程中,眼看周围的人对天主的渴望,因而感到自己的心被燃烧起来。 圣路加告诉我们,当圣保禄在雅典等候他的同伴时,「见城里满是偶像,心神很是悲愤。」(宗17:16)像往常一样,他首先前往犹太人的会堂。 可是他一有机会就去阿勒约帕哥。在那里,雅典的人请他解释「你所讲的这新道理。」(宗17:19)

我们也在四周找到很多渴望他们所不认识的天主的人。 所有人,不论男女,都是或多或少暗暗地在找寻天主; 所有人的内心深处都在渴望我们的天父。 我们以自己的生活充满福音的喜乐作为实证,从而将基督昭示给他人。 [4] 圣施礼华形容他子女的使徒工作是「在社会的血脉里的一剂静脉注射。」[5] 在我们的工作场所、在我们自己的家中、在大小的城市中,我们可以透过真挈的友情来向他人展现主耶稣的面容。 圣母玛利亚会帮助我们去分享宗徒的愿望,将福音带给身在我们周围的所有人。

[1]教宗方济各,2015年9月13日的访问

[2]圣施礼华,《犁痕》,748

[3]范康仁蒙席,2018年1月9日的牧函,14

[4]参阅梵二《教义宪章》,31

[5]圣施礼华,1934年3月19日的指示,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