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四周星期二

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在常年期第十四周做祈祷的反思。

对群众中每一个人的爱
与我们的弟兄姊妹一起祷告
与天主一同关注他人的问题


对群众中每一个人的爱

在耶稣的一生中,群众是另一个主角。 我们看到这些人群在加里肋亚海的岸边,或在一个附近的山坡上聆听祂的讲话。 他们给祂带来病人,从祂的奇迹中受益,并且在祂临近耶路撒冷时为祂欢呼。 在这些不时聚集有数千人的聚会中,主耶稣以独特的方式看待每一个人灵。 人多不会阻止祂继续与每一个人分享祂的爱。 圣史告诉我们,当祂看到这些人时,就深深的同情他们:「祂一见到群众,就对他们动了慈心,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像没有牧人的羊。」(玛9:36)

圣保禄写道:「因为基督的爱催迫着我们,因我们曾如此断定:既然一个人替众人死了,那麽众人就都死了。」(格后5:14)我们既然知道耶稣已经为每一个人送上救恩,这促使我们走进人群中中间去宣扬这个福音。 圣施礼华坚持说:「基督的爱催迫着我们 ,要我们肩负起这个救灵的使命...... 因此,我们将能培育出一份强烈的愿望:与基督一起作祂的共同救赎者,与祂一起拯救天下所有人灵[1]」,并且坚信最好的福传工作便是我们自己那充满福音的喜乐的生活。

每天,除了家中最亲的人之外,我们还会遇上很多其他人,无论是在街上、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在工作中。 我们也透过网络和其他通讯方式听到许多关于其他人的新闻。 他们都是我们大家庭的一部分:我们是同一个圣父的子女,同一个世界的居民,同样受召去抵达真正的天乡。 每一次与他们的相遇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以耶稣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为他们祈祷,同情他们的需要,并且给他们送上我们的喜乐与平安。

与我们的弟兄姊妹一起祷告

有一次,圣施礼华强调,主耶稣如何将祂的目光和心灵关顾所有人,绝不排除任何一个。 他又补充说:「这一课是很明确的:我们绝对不能不让步于他人。 在教义上当然不应让步。 但与人相处,则绝对能,绝对能! 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必然会在人群中成为光和盐——因为这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不时会和耶稣一起退避到船上,或退避到山上。 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人群中生活和工作,如同是他们中的另一个一样。」[2]

事实上,我们诵念的许多祷文都是以第一人称复数──「我们」──自称的,这涉及一个我们与所有人联系在一起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当宗徒请求耶稣教他们祈祷时,祂所教授的祷文的起始便是「我们的天父」。 我们面向天主,祂是全人类的父亲,而且我们与耶稣自己一起这样做。 祂是圣子,也是一个像我们一样的人,与所有人联合在一起。 而我们在祈祷中向祂恳求的,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祈求,而且也是一个为我们所有兄弟姊妹提出的祈求:求祢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宽恕我们的罪过,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

我们意识到在这么多祷文中「我们」的维度,这可以成为加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和把所有人都带进我们的祈祷中的一种方式。 我们会因此而热爱世界,因为它是我们遇见天主的地方,也是我们通往圣德之路的地方。 圣保禄写道:「一切都是你们的; 你们却是基督的,而基督是天主的。」(格前3:22-23)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为他人的喜乐而欢欣; 我们享受周围所有一切的美好事物,我们也参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3]

与天主一同关注他人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当耶稣退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去祈祷时,祂会向天父谈到祂那天所遇到的面孔:那些前来接近祂的病人和有需要的人、向祂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恐惧的宗徒、前来提出真诚或不那么真诚的问题的法利塞人等。 在我们的祈祷中,我们也可以与天主一同关注我们认识的人所关心或所忧虑的: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 还有,甚至是那些我们可能只是偶遇的人、那些给我们带来麻烦、或我们知道正在身陷痛苦中的人。 在我们的祈祷中,当我们与天主进行亲密的对话时,我们不能只专注于自己个人的问题,而将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置之不理。 别人的问题也该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中,就像它存在于基督和教会的心中一样。 祈祷的这个维度就是我们司祭灵魂的一部分。

「基督经过人世间时,并设有对世间的卑贱情况无动于衷。 每当祂触见到孤独、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时,祂都会感到强烈的同情,就像一个母亲那敏锐的心一样。」[4] 譬如当祂在纳因遇上一大群人经过时,祂很快就注意到一个寡妇在刚刚失去她的独子后所承受的痛苦(参阅路7:11-12)。 当祂在纳匝肋的家时,祂应该常常见証到圣母玛利亚和圣若瑟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所流露出的同情目光。 在一次拥挤的、人声鼎沸的婚礼中,只有祂的母亲注意到酒快用完了。 她对新婚夫妇的同情心促使她请求她的圣子行动。 我们可以祈求圣母玛利亚以同样的怜怸目光,以关心我们周围的人的痛苦和需要之心,信靠地把他们呈献给耶稣。

[1]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20-121

[2]圣施礼华,In Dialogue with the Lord,Scepter,p. 53

[3]范康仁蒙席,2022年3月19日的牧函

[4]教宗方济各,2019年2月13日公开接见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