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刚刚治愈了一些病人和一些被魔鬼附身的人。因此,祂应验了依撒意亚先知的预言:「祂所背负的,是我们的疾苦;担负的,是我们的疼痛。」(依53:4)群众看到这样的奇迹而兴奋不已。可是主耶稣却认为祂在那个地方所做了的已经足够了,并且准备乘船前往对岸。然而在祂出发之前,有一个经师走来对祂说:「师傅,祢不论往那里去,我要跟随祢。」(玛8:19)
这个经师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他准备放弃一切,以便与耶稣在一起。在与主耶稣相处的那段短暂的时间里,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幸福。然而他所经历的只是第一瞥,因为认识基督「是一场持续一生的历程,因为耶稣的爱是无限的。」[i] 经师意识到与耶稣在一起仅仅几个小时是不够的。他要自己的一生都以主耶稣为中心。
每个基督徒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寻找耶稣。事实上,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寻找幸福,而这种幸福只能在天主身上才能找到。有时候,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祂亲密地临在;有时我们可能又会觉得祂没有在聆听我们的说话。然而这就是祂要求我们拥有的忠信:忠信地追寻,忠信于我们的心中对天主深深的渴望。圣施礼华说:「天主子女的奋斗不需要愁眉苦脸地弃绝一切,或严肃地退避一切毫无欢乐,反而是沐浴爱河的奋斗者,无论早早或晚、或喜或悲,皆思念所爱的人,为爱祂而愿意面对任何困难。」[ii]
主耶稣对经师的回应是神妙莫测的:「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玛8:20)这个回应乍看之下似乎与经师刚刚告诉祂的事没有什么关系。然而这番话却反映出耶稣和那些像这个经师一样想跟随祂的人的生活方式。「祂让我们脱离盲目地享受生活中的轻松乐趣,脱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事事地寻求小小的满足。」[iii]
经师愿意脱离自己那风平浪静和安稳可控的生活来跟随耶稣。宗徒们已经做了同样的事。他们抛弃了自己清晰无误的生活,踏上了一场变幻莫测的历程,信靠着主耶稣。圣施礼华说:「我们若是在基督的手里,就该汲取祂的圣血,让祂把我们迎风撒播,也就是说我们应接受天主为我们安排的生活境况。」[iv]
幸福不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个人的奋斗和计划就能获得的。在很大程度上,天主的幸福在我们与身边的人的关系中等待着我们:就是说,我们「按着天主的意愿」去生活。我们所爱的一个人,或是朋友或是兄弟姊妹,都可以提供给我们那些我们无法单靠自己而得到的东西:感到被爱、被欢迎、被理解。在那些追随基督的人那变幻莫测和要求严格的历程中,我们从天主安放在我们身边的人的身上找到安慰。他们,尤其是基督自己,就是我们可以随时「枕头」的最佳「地方」。
在这个经师之后,有一个门徒来到主耶稣面前说:「主,请许我先去埋葬我的父亲。」(玛8:21)耶稣回答说:「你跟随我罢! 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玛8:22)圣金口若望解释说:「如果耶稣禁止这件事,那并不是因为祂命令我们要忽视对那些生养了我们的人的尊重,而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比了解天国的事更加必须的了,为此我们必须全心投入其中。」[v]
圣施礼华说:「上主,爱的导师,是一位嫉妒的爱人,要求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要求我们所有的爱。」[vi] 真正的爱需要我们完完全全的施予和接纳。这就是天主为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事,祂化身成人、死亡、复活并且留在圣体圣事中。以这种天主的方式来爱天主和爱他人,会带给我们这个世界所无法给予我们的幸福。「上主使所有回应祂的邀请,去脱离一切以跟随祂,并且全心全意地为他人服务的人充满喜乐。同样,天主也给予那些在婚姻中完全地献出自我,以建立一个家庭并成为基督对教会的爱的标记的男女极大的喜乐。」[vii]
我们不知道那个门徒听了主耶稣的话之后有何反应; 我们不知道他是离开还是决定与基督在一起。 我们所知道的是,耶稣要我们毫无保留地、以完完全全的自由去爱祂。 祂没有强迫这个经师或门徒:祂让他们两人各自去决定。 基督「没有对我们作威作福,祂...... 哀求我们稍给祂一点爱。」[viii] 我们可以请求圣母玛利亚帮助我们用那标记着她自己的一生的、同一的爱和自由去追随她的圣子。
[i]教宗方济各,2018年10月25日的讲道
[ii]圣施礼华,《天主之友》,219
[iii]教宗方济各,2018年11月18日的讲道
[iv]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57
[v]圣金口若望,《玛窦福音》,27
[vi]圣施礼华,《炼炉》,45
[vii]教宗本笃十六世,2012年3月15日的讯息
[viii]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