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三十一周星期五

一些能帮助我们在常年期第三十一周做祈祷的反思。

亲自参与上主的事情
好贼的聪明
以孩童般的雄心接近上主


亲自参与上主的事情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稣讲述了一个比喻:一个不义的管家抓住即将被解雇的机会,重新谈判债务,确保自己的未来。 管家向债户说:「拿你的账单,坐下快写作五十。 」(路16:6)精明的人能够预见和预防事情的发生。 在这个比喻中,耶稣赞扬了积极主动的仆人,鼓励我们在处理天父的事务时,至少要像那些只顾自己利益的人一样精明。 这位不义的管家很聪明,他仔细计算了什么对他有利。 他预见到自己将来可能需要什么。 「我们要以基督徒的敏锐回应世俗的狡诈,这是圣神的恩赐。 」[1] 我们祈求圣神将创造力和决心注入我们的智慧中,使上主的旨意成为现实。

圣奥斯定在评论这段经文时问道:「当管家采取这些预防措施时,他期待着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他关心的是有尽头的生命,你难道不会关心你的永生吗?」[2] 当然,耶稣并不期望祂的门徒们不忠信;祂希望我们明智地参与并致力于祂的神圣使命。 祂希望我们充分利用所有天赋和才干。 祂不想强加给我们祂的国度,而是想我们得到真正渴望的幸福。 我们希望属于上主的一切同时也是我们的。 我们希望像祂的儿子一样,胜过比喻中所描述的管家。 圣施礼华写道:「爱,就是一心一意;就是为所爱的人而生活;就是不再属于自我,而是幸福而自由地把自己的心和灵魂,从属于那人的意志...... 同时,也是自己的意志。 」[3]

好贼的聪明

在加尔瓦略山上有一个小偷,他的一切掠夺品已付诸东流。 他认命了,并向一直在抱怨的同伴指出了这一点:「这对我们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所受的,正配我们所行的;但是,这个人从未做过什么不正当的事。 」(路23:41)但他的职业也让他变得机灵,他做了最后一次尝试:他看着耶稣,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请求:「耶稣,当你来为王时,请你纪念我!」(路23:42)他不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要求什麽,对他来说,被记得就够了。 也许他直觉地认为,如果他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无论死亡将他带到哪里,他都不会孤单。 耶稣给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 」(路23:43)

某种程度上,这个好小偷的做法与不义的管家恰恰相反。 他曾多次迷失方向,但不愿再失败;他只剩下一次机会。 耶稣知道他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并将其充分地实现。 在耶稣面前,最好是直率和直接。 「引导我们踏上信仰之旅的光芒,它的其中一个面向是神圣的『机灵』。 [……] 它包括一种属灵上的精明,使我们能够识别危险并避免它们。 贤士们在回程途中决定不经过黑落德王的阴暗宫殿,而是走另一条路,这就利用了'机灵'的光芒。 」[4]

我们不想天真地以为自己是不畏危险的。 我们知道像黑落德宫殿般的诱惑力。 我们感觉到,小偷一定经历过痛苦的内心转变。 然而,精明能帮助我们寻求庇护,使没有任何事物能将我们与爱分开。 它促使我们不在耶稣面前保持沉默,而是公开表达我们灵魂深处的想法。

以孩童般的雄心接近上主

在我们与上主的关系中,我们不能忘记圣保禄的建议:「你们切不要错了,天主是嘲笑不得的:人种什么,就收什么。 那随从肉情撒种的,必由肉情收获败坏;然而那随从圣神撒种的,必由圣神收获永生。 」(迦6:7-8)对上主来说,完全的真诚和简约总是必要的,因为祂知道我们最隐密的地方。 这些美德并不容易,因为它们不时会要求我们承认自己的弱点或错误。

然而,这种健康的现实主义,这种对上主的坦诚所带来的成果是立竿见影的:「耶稣,我刚才在思考自己的软弱时,我对祢说:让祢的这个儿子哄骗祢,犹如那些慈父,充满仁慈,把礼物放在小孩子的手里。 这些礼物正是父亲盼望孩子给他们的,因为父亲完全知道小孩子一无所有。 父亲与儿子在一起是多么的喜乐,尽管他们都不让对方知道这个秘密。 」[5] 以这种方式来到上主面前的人不会要求自己应得的东西:他们放弃了这种逻辑,毫无保留地怀着向天主的雄心提出自己的要求。 圣施礼华鼓励我们效法儿童的榜样,学习如何以这种方式对待天主:「当我处理儿童的工作时,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我所说的童年生活...... 从他们的单纯、天真、坦率,从看到他们向我要月亮,而我却不得不把月亮给他们。 我必须向上主求月亮:我的天主,给我月亮!“[6]

「因为耶稣不屑于苛求细算,不屑于趾高气扬,不屑于心狠手辣,不屑于效颞献媚。 祂所喜爱的是青春之心的明朗欢快,是向前跨出的普通一步,是真情流露的呼声,是纯洁明净的双眸,是对祂苦口婆心的虚心领教。 」[7] 我们要有一种健康且孩童般的精明,渴望从上主那里得到一切,更多地依靠祂的力量,而不是我们自己。 在这过程中,圣母玛利亚陪伴着我们,向我们指明了精明的正确道路。

[1] 教宗方济各,2016年9月18日三钟经前的讲话

[2] 圣奥斯定,《Sermon》359A,10

[3] 圣施礼华,《犁痕》,797

[4] 教宗方济各,2014年1月6日的讲道

[5] 圣施礼华,《炼炉》,195

[6] 圣施礼华,1974年7月26日与司铎聚会的笔记

[7]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