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三十一周星期二

一些能帮助我们在常年期第三十一周做祈祷的反思。

无条件的邀请
幸福并非个人主义的
上主希望每个人都能得救


无条件的邀请

在一个法利赛人家里吃饭时,耶稣讲了一个关于赴婚宴的比喻。 「有一个人设了盛宴,邀请了许多人。 到了宴会的时刻,他便打发仆人去给被请的人说:请来罢! 已经齐备了。」 (路14:16-17)耶稣用这个形象来描述天国:其特征之一就是无偿的慷慨。 他没有要求赴宴会的任何费用。 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剩下的就是去享受这个夜晚了。 「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一个与上主的爱情故事。 上主自由地采取主动,没有人可以宣称自己是唯一被邀请的人。 没有人比别人拥有更好的座位,因为所有人都享有上主的恩宠。 基督徒的生活总是在这种温柔、特殊和优越的爱中诞生和重生。」[1]

这种慷慨也体现在家庭关系中。 孩子们不需要赚取父母的爱,他们也不需要努力偿还父母给予他们的所有爱。 父母爱孩子们就像爱自己一样,即使得不到回应,父母也会永远献出自己的爱。 在我们与上主的关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祂寻找我们; 祂并不满足于仅仅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关系,即各方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 祂希望与我们建立真正的生命共融,建立在无条件的爱之上。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我们可能拒绝了,祂仍继续邀请我们参加天国的宴会。 「祂今天对我,对你,对我们每个人说:『我爱你,我将永远爱你,因为你在我眼中很珍贵。』 」[2] 同时,正如主业团监督所指出,当我们决定接受祂的邀请时,我们才是受益者:「我们不是在帮祂忙的人。 是天主照亮了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 [3]

幸福并非个人主义的

尽管邀请很慷慨,许多人还是找藉口错过了盛宴:「『我买了一块田地,必须前去看一看......』,『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试它们......』,『我纔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路14:18-20)这些人似乎并不蔑视宴会。 他们只是认为自己的私事更值得关注,因此有理由缺席。 「爱就是这样变得冷漠的,不是因为恶意,而是因为偏爱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的安全感、我们的自我肯定、我们的舒适感...... 我们安于利益、享乐或一个能带给我们一些快乐的嗜好。 我们最终会迅速衰老,因为我们的内心也在变老。 当我们的心不再扩张时,它们就会自我封闭,从而衰老。”[4]

天国的逻辑与世俗不同。 我们不会因为退缩到自己的安全感内而找到幸福,无论这些安全感是否是物质的:闲暇时间、金钱、日益令人兴奋的经历...... 耶稣呼召我们不要封闭自己,而是要接受前来邀请我们的人。 正如圣施礼华所说:「为了追求幸福,你需要的是:一颗恋爱的心,而不是舒适轻松的生活。」[5]

上主希望每个人都能得救

面对客人的拒绝,主人决定向更多的人发出邀请。 「『你快出去,到城中的大街小巷,把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领到这里来。』 仆人说:'主,已经照你的吩咐办了,可是还有空位子。' 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大道上以及篱笆边,勉强人进来,好坐满我的屋子。' 」(路14:21-23)天国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普遍性:不再有任何区别。「 其实,并没有犹太人与希腊人的区别,因为众人都有同一的主,他对一切呼号他的人都是富有慈惠的。」 (罗10:12-13)正如主业团创办人所评论:「天主愿所有人得救,这是一个邀请也是我们要负的责任。 教会并非是一小撮有特权人的避难所。」[6]

耶稣不是只向少数人传递祂的救恩信息。 使徒们并没有局限于向以色列附近的人传福音,而是走遍了整个已知的世界,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圣奥斯定说:「谁说伟大的教会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 伟大的教会就是整个世界。 无论你走到哪里,基督都在那里。 你的遗产直达天涯海角,来和我一起拥有它吧。」 [7]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可以向身边的人发出耶稣的邀请。 我们可以祈求圣母玛利亚赐给我们一颗像她儿子一样的心,满怀拯救所有灵魂的渴望。

[1] 教宗方济各,2017年10月15日的讲道

[2] 教宗方济各,2019年12月24日的讲道

[3] 范康仁蒙席,《Light to See,Strength to Want To》,ABC,2018年9月18日

[4] 教宗方济各,2017年10月15日的讲道

[5] 圣施礼华,《犁痕》,795

[6]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263

[7] 圣奥斯定,《Expositions on the Psalms》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