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三十三周星期四

一些有助于我们在常年期第三十三周做祈祷的反思。

耶稣为耶路撒冷而哭泣
罪过的骗局
找出天主的恩赐


耶稣为耶路撒冷而哭泣

在耶路撒冷东面的橄榄山斜坡上山腰位置,矗立着一座名为「Dominus Flevit」的圣堂。 传统认为在这里,「耶稣临近的时候,望见京城,便哀哭她」,因为许多人不承认祂是默西亚。 耶稣预言耶路撒冷将被毁灭,说:「日子将临于你,你的仇敌要在你四周筑起壁垒,包围你,四面窘困你,又要荡平你,及在你内的子民。 (路19:41-44)」像任何一个虔诚的犹太人一样,耶稣热爱耶路撒冷。 自从祂出生后第四十天,祂的双亲献祂于圣殿开始,这座城市就成为了祂的使命的一个重要部分。 祂去那里祈祷、讲道、行奇迹,因此祂不可能对它即将面临的命运无动于衷。

然而,最让耶稣担忧的是那些不愿接受祂为默西亚的人。 祂的反应就像任何一个看到自己关心的人受苦一样:祂为他们哭泣。 就像祂当天看到耶路撒冷时一样,耶稣至今仍然在受苦中 ── 祂为我们因犯罪而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而感到痛苦。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引用一首礼仪所用的圣歌评说:「人假如『争得如此伟大的救主』...... 那么人在造物主眼中是如何的珍贵。」 [1]天主不但为我们流泪,而且也为我们流尽祂的每一滴血。 「耶稣不能看到这些人而不产生怜憫之情。」 [2]祂为耶路撒冷流下的眼泪向我们展示出天主的心肠是怎样的,以及当我们背离祂时,祂的反应会是怎样的。 我们可以恳求祂使我们的心对罪恶的悲贱更加敏锐,好使我们能够通过敞开自己以领受祂的恩宠而给周围的人带来安慰。

罪过的骗局

耶稣为耶路撒冷哭泣,因为居民没有认出天主,而这只会造成人的苦难。 这个悲剧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历史:天主忠信的慈爱前来寻找我们,以求缔结一个爱情的盟约,而人心却因罪恶而不忠信。 「按整部圣经来看,真天主以无敌意又温顺的慈爱前来迎接我们,而这种敌视、或含糊、或肤浅的态度代表着每个人,以及在属灵意义上代表着『世界』,把真天主的奥秘拒诸门外。」[3]

一些古代基督徒作家相信,「我们就是耶稣为之哭泣的耶路撒冷。」 [4]当我们让自己被罪过所蒙骗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就是把折磨基督的同样的凶恶加诸于自己身上。 罪恶的真正悲惨之处并不在于违反了一条规则,而是「一个我们拒绝接受祂的爱的表达,其后果是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更大的自由和自主。」 [5]最终,罪恶通过剥夺天主赐予我们的喜乐与平安而暴露出其虚假性。

相反,与基督同在的生活会让我们向他人开放自己,以及找到真正的自由。 它不是一种无奈地屈从于某种外在规则的生活。 相反,它是一种以爱为指引的生活:就是在天主所启示的一切事物,和在我们所有的日常活动中,努力去发现真理和美善的爱。 「我们的生命,充满了自由的冒险,作为天主的子女(而不是奴隶),我们自由地跟随天主为我们计划的路轨,我们享受天主赐我们这自由行事的礼物。」[6]

找出天主的恩赐

公元70年左右,圣城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围困。 经过长期的围困之后,圣殿完全地被摧毁了,它的城墙被彻底地夷平了。 耶稣的预言应验了:「在你内决不留一块石头在另一块石头上。 (路19:44)」耶稣在逻辑上没有为这个后来才发生的灾难而感到高兴:祂为了耶路撒冷而哭泣。 祂来不是要定人的罪,而是要向亲近的人和远离的人传告和平(参阅弗2:17)。 因此,当祂凝视着耶路撒冷时,祂告诉居住在那里的人说:「恨不能在这一天,你也知道有关你平安的事; 但这事如今在你眼前是隐藏的。 (路19:42)」这句说话似乎与祂之前坐在井旁,对那个撒玛黎雅妇人所说的话相呼应: 「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赐。 (若4:10)」

基督徒的生活始于发现天主最大的恩赐:就是我们是祂的子女。 日复一日,祂与我们同在,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我们。 若要「以全心、全意、全力」(谷12:33)爱上主,我们不一定要做非凡的事。 当我们意识到在每一刻、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恩宠── 天主的恩赐 ── 在等待着我们时,我们就能获得天主的这份恩赐。 在那里,在平凡生活的每一场战斗中,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渴望的和平。

圣母玛利亚是和平之后。 「快向圣母不断地呼求吧。 用这个称号向她呼求:Regina pacis,ora pro nobis,和平之后,为我等祈。 在你心情不安时,你可曾至少试一试看没有? 这呼求立竿见影的神效,会使你大吃一惊。」 [7]圣母从不浪费天主赐予她的任何一个恩赐,这也是她能够在自己的胎中怀了祂的原因。 我们可以向她求助,好使我们也能向她的圣子每时每刻提供的平安敞开心扉。

[1]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人类救主》通谕,10(引自《罗马弥撒经书》,《复活节守夜礼逾越颂》)

[2] 教宗方济各:2020年3月29日讲道

[3] 教宗本笃十六世:2009年1月6日三钟经前的讲话

[4] 奥利振:《讲道集38,论圣路加福音》; PG 13,1896-1898

[5] 教宗方济各:2016年4月30日公开接见时的讲话

[6]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35

[7] 圣施礼华,《犁痕》,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