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七周星期四

一些有助于我们在常年期第七周做祈祷的反思。

蒙召成为活的福音
始终如一地见证我们的信仰
罪不能满足我们的心


蒙召成为活的福音

「谁若因你们属于基督,而给你们一杯水喝,我实在告诉你们:他决不会失掉他的赏报。 (谷9:41)」一杯水或许看似微不足道,可是在烈日当空的犹大地区走了一程后却甚有意义。 然而对耶稣来说,重要的不是这个动作的实质价值,而是它的意义:向祂的一个门徒递一杯水标志着对祂开放和欢迎。 当耶稣走遍巴勒斯坦去宣讲天国时,祂一定很感激祂从伯达尼(在玛尔大、玛利亚及拉匝禄的家里)和其他地方的朋友手中所受到的款待和热爱。 也许我们愿意自己是福音中这些人物之一:是耶稣的朋友,那些有幸在自己家中接待祂,为祂提供简单的、但带着真挚感情的物资的人。 他们中许多人向祂敞开了家门,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敞开了自己的心扉。

耶稣继续在敲我们的门。 祂在各件圣事中、在圣经中、在我们周围有需要的人中变得与我们很亲近...... 毫无疑问,我们也看到一些人的好榜样,他们像门徒或当时欢迎门徒的人一样,带领我们走向基督。 也许我们在家人、朋友、老师、传道员中找到他们......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些人对我们产生了一些影响,因为他们是天主的人。 这就是所有耶稣的门徒都蒙召要成为的:一个属于基督的人,并且因此而可以被人奉祂的名而接纳。 「我们所有人,所有受洗者,都是福传的门徒,我们蒙召要成为身在世上的活的福音。」[1]

始终如一地见证我们的信仰

耶稣在给门徒强调了向他人宣扬祂的名字和祂的临在那难以置信的价值之后,就警告他们,做相反的事情会带来可怕的严重后果:「谁若使这些信者中的一个小子跌倒,倒不如拿一块驴拉的磨石,套在他的脖子上,投在海里,为他更好。 (谷9:42)」如果人以基督徒自居,但其思想、感觉和行为却不像一个在通往天主的道路上前进的人,他们就会陷入表里不一的状况,并且防碍别人接近基督。 他们扭曲了祂那最慈爱的圣容,筑起了的是围墙而不是通往救赎的桥梁。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明确指出,有时候,基督徒「不仅未将天主及宗教的真面目,予以揭示,反而加以掩蔽。」[2]

表里不一会带来伤害。 我们都曾经遇过一些与教会保持着距离的人,原因是他们曾经见过一些过着双重生活的基督徒,或是曾经觉得自己受到苛刻或过于严格的对待,或是曾经是一个在个人、工作或社群事务中遇到不公的受害者。 的确,由于罪恶的缘故,我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软弱的,而且倾向于在行为上自相矛盾。 因此,「要表里一致地过基督徒的生活,祈祷是必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来自天主的恩赐......我们可以这样祈祷:'主啊,让我能够表里一致'。 主啊,愿我永远不会成为一块绊脚石。 愿我成为一个像基督徒般思考、像基督徒般感觉、像基督徒般行事的人。」[3] 因为,正如表里不一会做成很大的伤害,基督徒的表里一致则会带来很大的好处。 基督徒的见证会默默地牵动人心。 它在别人身上播下一种神圣的蠢动不安,而圣神则从这种不安中开始祂的工作。

罪不能满足我们的心

「倘若你的手使你跌倒,砍掉它!你残废进入生命,比有两只手而往地狱里,到那不灭的火里去更好。 倘若你的脚使你跌倒,砍掉它! 你瘸腿进入生命,比有双脚被投入地狱里更好。 倘若你的眼使你跌倒,剜出它来!你一只眼进入天主的国,比有两只眼被投入地狱里更好,那里的虫子不死,火也不灭。 (谷9:43, 45, 47-48)」耶稣在警告了聆听祂的人群表里不一的生活会使他人远离救恩的严重性之后,便用一些鲜明的形象来鼓励我们要以注视着永恒的目光来看待现今的生命。 将这些话付诸实践的先决条件,即耶稣在说这些话时所做了的设定,就是我们热切地渴望与天主同在的快乐:我们渴望进入生命或进入天国。

天主要我们将罪恶从我们的生命中除去,包括避免任何冒犯天主的近机会,因为祂知道罪恶不能满足我们的心。 如果我们明白「在世上,没有比沐浴在天主的圣宠中更美好的事了」[4],我们就会意欲采取必要的步骤,以谦卑和力量,去远离任何可能使自己远离主的事物。 圣施礼华鼓励我们在发现自己内心有邪恶的倾向时切勿灰心丧志:「不要感到难为情,因为全能仁慈的上主已赐给我们所需的一切方法,去克服这种倾向:圣事、虔敬的生活、圣化的工作。 坚持不断地使用这些方法,经常准备重新开始,从不沮丧。」[5]

圣母玛利亚帮助我们走上真正幸福的道路。 「在《母后万福诵》(又圣母经)中,我们称她为『我们的生命』,这似乎有些过分,因为基督是生命。 但圣母玛利亚与祂如此共融,与我们又如此亲近,没有什么比把我们的生命托付给她并承认她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甘饴,我们的希望'更好的了。」[6]

[1]教宗方济各,2014年2月9日三钟经前的讲话

[2]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19

[3]教宗方济各,2014年2月27日的讲道

[4]圣施礼华,《道路》,286

[5]圣施礼华,《炼炉》,119

[6]教宗方济各,2019年1月1日的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