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九周星期六

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在常年期第九周做祈祷的反思。

耶稣怎样看待我们
别人怎样看待我们
超越外表


耶稣怎样看待我们

一个人的眼神会引发截然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当我们灰心丧志时,突然遇到对我们充满信心的微笑眼神,我们会感到安慰。 另一方面,冷漠或严厉的目光会消磨我们的希望,冷却我们的人际关系。 通常,我们会透过对方眼中的冷漠或疏离感,来察觉爱的缺乏。 这就是为什么默想基督的目光令人振奋,而基督的目光又揭示了天父是如何看我们的。 我们与祂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祂的神圣目光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反应和信念。

福音中的一个场景揭示了耶稣的目光(参阍谷 12:38-44)。 耶稣站在圣殿收集施舍的地方前,看着路过的人群。 这是一个熟悉的习惯:在某些时候,我们都会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并试着想象他们的生活。 我们只能看到人的外表,但耶稣的目光是温柔的,直达内心的。 在几个富人把自己多余的钱当作奉献之后,耶稣看到一个贫穷的寡妇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当那个穷寡妇在圣殿,奉献她微小的献金时,你没有看见耶稣眼中所闪耀的光芒吗?」圣施礼华问道。 「你也要把你所能给的给祂,多少都没有关系,可贵的是奉献的意愿。 」[1] 如果我们认为天主想要控制我们或等待我们犯错,我们自然会害怕地看着祂。 但当我们发现祂慈悲的目光穿透我们的内心深处时,我们就会充满平安和喜乐。

别人怎样看待我们

就在考虑寡妇的奉献之前,耶稣对经师们说了一些严厉的话。 他们被称为有信仰的人,但他们的名声往往隐藏着虚荣心,渴望得到别人的钦佩。 因此,他们穿着长袍,在会堂里坐上座,当许多路人在街上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会欣喜若狂(参阍谷 12:38-40)。 这就是属灵世俗化的危险:事奉上主这件最神圣的事,变成了肤浅的表演。

我们也会开始依赖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在基督徒文化中,傲慢利用因圣德而受人钦佩的虚荣心来污染我们与天主的关系。 在对信仰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它试图用羞耻感或担心我们的虔诚行为会被发现来削弱我们。 对他人的看法有一定的敏感度是健康的,因为它能让我们谨慎行事,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 但他人的看法并不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需要正确权衡他人的意见,使其不会限制我们的内在自由。

感受耶稣的目光垂视着我们,生活在上主的临在中,让我们重获自由。 有些人可能会看不起那个穷寡妇,她只给了上主几个硬币。 因为她的外表很卑微,别人可能根本不会注意到她。 这位寡妇可以决定什么都不捐,这样就不会因为别人看到她捐得少而感到尴尬。 但她一心向主,并不担心别人会怎么说或怎麽想:「她一无所有,却在上主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一切。 她不怕失去仅有的一点,因为她相信上主的丰盛。 」[2]

超越外表

在这段经文的最后,耶稣把祂的门徒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刚刚目睹的一切。 祂不仅要赞美寡妇的行为,给她一些肯定;祂还要教导门徒像上主那样用爱看待别人。 我们正走在成为默观者的旅途上,在大街上,在茫茫人海中。 在这个旅途中,「我们不仅要学会用我们的目光,还要学会用天主的目光,也就是耶稣基督的目光来看待对方。 这种凝视始于心灵,而不停留于表面,它超越外表,并能够捕捉对方内心深处的渴望:等待被倾听,等待被关怀,一言以蔽之:爱。 」[3]

要真正理解寡妇的行为,我们需要对她的处境和动机有同情的理解:也许,她知道自己很穷,失去了丈夫,也知道自己的信仰使上主成为她生命的根基。 快速判断通常无法考虑他人行为背后的所有因素。 在很多情况下,某些行为或反应隐藏着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某些性格特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痛苦,这也许可以解释他/她的风格或行为。 天主深刻的了解我们每个人,也了解我们的苦难,祂以温柔的眼光凝视着我们所有人。 让我们向我主学习,以同样的目光看待每个人、体谅每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4]

许多看似简单或不起眼的善举,实际上需要实施者付出极大的努力。 只有简单而富有同情的心,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才能从小事中看见爱。 我们在《又圣母经》中恳求圣母:「我们的主保,求你回顾,怜视我们。 」我们可以请求她帮助我们像她一样,用上主的仁慈和智慧看待别人。

[1] 圣施礼华,《道路》,829

[2] 教宗方济各,2021年7月11日三钟经前的讲话

[3] 教宗本笃十六世,2012年4月11日三钟经前的讲话

[4] 范康仁蒙席,《牧函》,2023年2月16日,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