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八周星期三

一些有助于我们在常年期第八周做祈祷的反思。

苦难的意义
与主同饮一爵
以服务为豪


苦难的意义

耶稣对自己受难的预言,令宗徒们深感不解。他们无法理解为何这个行大奇迹、吸引群众的师傅竟说自己将会被交付给司祭长,受鞭打并被判死(参阅谷10:32-45)。或许他们中有些人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耶稣为何要预料如此可怕的事会出现呢?如果祂知道这些事情会发生,为何祂不设法避免这个悲惨的结局呢?」当我们经历到无论是身体的或心灵的、或两者兼有的磨难时,我们也会产生同样的疑问。的确,我们往往不明白,天主为何容许在世上或在我们个人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幸事件。就像宗徒们,我们也可能以为主理应尽一切可能阻止这些灾祸发生。

这些疑问是没有任何答案能够完全解释清楚的:苦难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始终都是一个奥秘。然而我们可以按照圣人们的教导,将目光转向基督的苦难。或许人以为更加理所当然的是:当天主从罪恶中救赎了我们后,祂大可以消除世上一切的不公义与邪恶,以此来彰显祂的大能。然而祂却以十字架的、看似失败的方式来完成救赎:「祂容许恶势力向自己发泄,并将邪恶背负在自己身上来战胜它。」[1] 正当一切似乎已然无望,在祂死后的第三日,天主介入其中了。祂使祂的圣子复活。救恩的种子按天主上智的时机与方式生根发芽。「耶稣选择了走这条道路,并且召唤我们也跟随祂走这条谦卑之路。当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为自己的困难找不到出路,当我们陷入至黑暗的时刻,那正是我们需要谦卑与完全地放下自我的时刻,也是我们体验到自身的脆弱与是个罪人的时刻。此时正是我们不应掩饰失败,却要像耶稣那样,满怀信心地寄希望于天主。」[2]

与主同饮一爵

与主预告祂自己的受难截然相反的,是宗徒们的欲望。耶稣谈到痛苦和失败。相反,圣雅各伯和圣若望却上前求祂说:「赐我们在祢的光荣中,一个坐在祢右边,一个坐在祢左边。」(谷10:35)可是耶稣并没有指责他们有这样的期望。我们甚至可以想象,祂对这个请求感到一点安慰,因为它显示出这两兄弟在某方面意识到:没有比终其一生与祂共在一起是更加伟大的目标了。然而耶稣却如此回应:「你们不知道你们所求的是什么;你们能饮我所饮的爵吗?或能受我所受的洗吗?」(谷10:38)耶稣耐心地与他们对话,好让他们更加清楚地理解:跟随着祂的生活将会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不是一切都会像此刻般顺利的。他们置身于无数的奇迹中以及群众的拥戴中,可能还未意识到,坏事也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这正是耶稣要纠正门徒的观念的原因:在这个被罪恶与魔鬼势力笼罩的世界中,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光荣。

圣雅各伯和圣若望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们能!」(谷10:39)他们或许没有完全明白自己刚才所说的话。就像一个正在热恋中的人,愿意为那赋予生命意义的爱而付出一切。的确,耶稣也知道他们会这样做:「我饮的爵,你们必要饮;我受的洗,你们必要受。」(谷10:39)虽然宗徒有时会软弱不忠,甚至沦陷于魔鬼的圈套中,但最终他们会饮下那个杯爵,为了福音而舍生致命。即使在人类历史中的黑暗时期,以及在我们个人生命中的幽谷之时,天主依然能够战胜死亡,并且是历史的真正主宰。圣施礼华教导说:「我们说『Possumus』(我们能),并非妄自尊大。并不是很放肆的,耶稣基督教给了我们一条神圣的道路,耶稣基督教导我们这条神圣的道路,并要我们跟随,因为祂的这条道路很人性化,即使以我们的软弱也可以接近它。正因如此,祂才如此屈尊就卑。」[3] 耶稣不仅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祂也时时陪伴着我们,并且赐给我们祂的恩宠,使我们与宗徒们一样,能够饮那带领我们通往光荣之泉源的杯爵。

以服务为豪

其他的宗徒因圣雅各伯与圣若望所作的请求而感到愤慨。或许他们中有些人指责他俩在耶稣刚刚预言自己受难至死时,却仍热衷于追求光荣。其他的也可能有另一类的愤怒,就是怒恨于被人超越。他们自己也很想在耶稣的荣耀里占一席高位,可是却被他们两个抢先一步了。洞悉众人心意的耶稣,便召集他们在一起,说:「谁若愿意在你们中间成为大的,就当作你们的仆役;谁若愿意在你们中间为首,就当作众人的奴仆」(谷10:44)

耶稣的话语打碎了宗徒们的期望。伟大并不取决于权力或他人的赞赏,而是来自服务他人的渴望与实践。在天主的眼中,一个人是否伟大,不在于是否拥有影响力或支配力,而是在于是否怀着爱德,去对待他人,并透过服务来表达这份爱。这就是我们生活中与耶稣同在、彰显美善与喜乐的秘诀:善用祂赐予了我们的天赋,使周遭的人快乐。因此,我们也可以反问自己:我所做的事,在动机或方式上,是否都是出于爱德与服务呢?

有一次,真福欧华路忆起圣施礼华生前的一件事:「我经常听到他说:『我以服务为豪!』这个服务他人的自豪感──也就是『司祭的灵魂』──透过父亲无数的、不同方式的教导灌输给了我们:借由他恒常的讲道和无数的、或大或小的实践,好使不会让他人在日常事务中帮助他,并且时常重复着耶稣的说话:『Non veni ministrari,sed ministrare』(我来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又或者在一些牌匾或屏幕上铭刻着『要成为有用的人,就要服务。』」[4] 圣母玛利亚也拥有这「以服务为豪」的精神 ──「看,我是上主的婢女」── 因此而欢欣不已,并且赢得了天主自己:「我的心神欢跃于天主,我的救主,因为祂垂顾了她婢女的卑微。」(路1:47-48)

[1] 教宗方济各,2014年4月16日公开接见时的讲话

[2] 同上

[3]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5

[4] 真福欧华路,《1935年5月/1950年9月14日的指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