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启示的原因

在人性当中,自然存在着一种对于天主完满认识的渴望,但这个渴望是无法在没有天主的助佑下得到满足的。 藉着在圣经中所记载的「救恩史」,天主将自己启示为一个位格的存有物,三位一体的存有物。 藉着这个启示,天主愿意向人提供与祂共融生活的可能性,使他们能够参与祂的各种美善和祂自身的生命,并藉此获得幸福。

1. 启示的原因

在人性当中,自然存在着一种对于天主完满认识的渴望。 但是这种完满的认识,人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去达到,因为天主不是一个物质的受造物,也不是一个可以经验到的感性现象。 当然,人可以通过受造的世界以及他的自身,获得一些关于天主的确定知识,但是这些途径给我们的有关天主和祂的内在生命的知识是颇为局限的。 甚至,就连获得这些确定知识都有许多困难。 因此,如果天主不出离自身的奥秘,并将自己的存在启示给人,那么,就如一些中世纪作者所说的:人的境况就会像圣奥恩定曾经经历的一般。

这个故事是众所皆知的。 有一天,圣奥思定在海滩上散步,心中不断思索关于天主和圣三奥秘的信理。 偶然间,他抬起头,看到一个小孩子在沙里玩耍。 他看到那孩子跑到海边,用一个小容器装满了海水,回到他之前所在的地方,然后把水倒进一个沙坑里。 在观察了几次这个景象之后,他感到很好奇,于是就走近那个孩子并问他说:「你好! 你在做什么呢?」那个小孩子回答说:「我想把整个海洋的水都装到这个沙坑里。」圣人回答说:「但这是不可能的呀!」那个小朋友回答说:「你现在所做的,却是更不可能的事情:用你小小的脑袋试图理解天主的奥秘」。

然而,天主并没有将人遗弃在这个境况中。 祂愿意启示自己,也就是说,展现自己,走出自身的奥秘,除掉那阻止我们认识祂是谁和祂如何行事的那块面纱。 祂这么做并不是要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也不仅仅是为了传达一个关于祂自己的讯息,而是要透过祂自己来到人间与人相遇——特别是透过向世界派遣祂的圣子以及圣神的恩赐——去启示自己,并邀请人类与祂进入一种爱的关系。 祂愿意揭开自己的内里生命,与人像朋友、像亲爱的孩子一般地相处,为了借着祂无限的爱使人得到完全的幸福。

对于圆满的渴望和对于救恩的渴望是写在我们人性境况当中的,而这不能靠属于世上的事物得到满足的。 然而,天主的启示——祂自我的交付而给予我们祂无限的爱——就具备这个能力去满溢地满足人的心,给予他一种远远超过人自己可以渴望或想象的幸福。 正如圣保禄宗徒对格林多人所写的:「天主为爱他的人所准备的,是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人心所未想到的」(格前2:9)。 启示是「那藏在人性最深处的,对于无限和圆满的渴望,以及最深处的盼望的实现,而对人开放一个不是短暂的、有限的,而是永恒的幸福。」[1]

2. 在救恩史中的启示

根据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启示对应着一个计划,一个天主在人类历史中的行动而发展的计划。 天主采取主动性,并且借着一些具体的事件(例如:召叫圣祖亚巴郎对祂有信德、将以色列人从埃及人手中救出来、等等),祂在历史中行动,并使这些事件表达出祂渴望全人类都获得的救恩。 天主自己将这些事件的深刻含意以及它们关于救恩的意义,告诉那些被祂所拣选的,使之成为其神圣行动的见证人。 例如:梅瑟和亚郎见证了天主要求埃及的法朗去让以色列人离开,并借此解救他们脱离奴役的奇迹。 用这种方式,天主揭示并完成了祂的计划,打开那些祂因自己永恒的智慧已经预见了的道路,为了使人认识到与天主在一起就代表了自由和救恩。 这个阶段之后又有其他的救赎阶段,因此我们会称之为天主对人的「救恩史」。

这个《救恩史》的叙述是在旧约,更具体来说是在旧约开头的那几卷书(主要是在创世纪和出谷纪)以及在旧约的历史书的部分中(包括16卷,其中有若苏厄书、两卷撒慕尔纪和列王纪)。 救恩史的高峰在于一件伟大的事件:天主圣子的降生成人,这件事件是在人类历史的一个特定时刻完成的,也标示了天主这个计划的圆满。

天主圣子降生成人是一件极为特殊的事件。 天主不像之前那样地透过某些事件和被拣选者的话语在人类历史中行动,而是祂自己亲自进入「人类历史」当中,也就是说,祂自己成为了人,并且成为人类历史内部的主角,和为了藉着祂的宣讲、奇迹,也透过祂的苦难、死亡和复活,将这份历史从内部引导、归向天主圣父。 最后,这一切结束于向门徒派遣祂曾许诺的圣神。

救恩史的高峰是基督的生命,和天主圣神的派遣。 天主不只向我们启示祂自己的奥秘,也向我们展示祂对我们的计划。 这是一个美丽且伟大的计划,因为我们甚至在创世以前,就在祂的圣子耶稣基督内,被天主召选。 我们不是随机的产物,而是来自一个生于天主永恒大爱的计划。 我们与天主的关系不仅仅是因为祂创造了我们,而我们的最终归宿也不仅仅是存在于这个世界或置身于历史当中。 我们不仅是天主的受造物,因为,从天主想要创造我们开始,祂就以父亲的眼光注视我们,并且预定我们成为祂的义子女:祂唯一圣子耶稣基督的兄弟姊妹。 因此,我们最终的根源是隐藏在天主的奥秘当中,只有借着认识这个奥秘——这个爱的奥秘——,我们才能理解我们存在的最终意义。

《天主教教理简编》用以下的说法去总结:「天主因着祂的仁爱和智慧向人启示自己。 祂藉着行动和言语,把自己及祂自太初就在基督内预定的造福人类的慈爱计划启示给人。 这计划就是让所有人借着圣神的恩宠而分享天主的生命,使人在祂唯一的圣子内,成为义子(第6点)。

3. 一个有位格的天主,三位一体的天主

旧约圣经准备了在新约当中对于天主最深刻和最具决定性的启示。 这个准备主要将天主呈现为盟约的天主,也就是说,一个主动召选一个民族——以色列民族——并与之建立一个友谊与救恩约定的天主。 天主并不从这个盟约中期待任何对祂自己的好处。 祂不需要任何东西,因为祂是一个超越的存有物,也就是说,无限、永恒、全能和完全超出这个世界的存有物; 然而,祂藉着纯粹的良善去提出祂的盟约,因为这个盟约为以色列和全人类的幸福是有益的。 因此,旧约向我们呈现的天主是全然地比这个世界更伟大和超越它的,而同时,祂也与这个世界、与人类及其历史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就其自身而言,祂在其尊威中仍是不可接近的,但祂的爱使祂与人类无比地接近。 祂的决定是无比自由的,而同时祂一旦决定了,便必然使之实现的。

这一切都显示出天主确实是一个有位格的天主,因为有位格的特征正是作出决定、拣选、爱、向他人显示自己。 我们人类通过我们的所言所行去展现我们的位格和特征。 藉着这些行为和言语,其他人可以认识我们:我们启示自己存在的方式。 而天主也是这样做的。 在旧约中,天主首先藉着言语自我启示。 我们经常会看到天主用第一身的方式去自我表达。 例如:「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领你出了埃及地、奴隶之所」(出20:2)。 另一些时候,是由一位先知传达天主要向他说的话:「上主说:我忆起你年轻时的热情。」(耶2:2)在透过话语的同时,祂也透过行动:「天主想起了辣黑耳,垂允了她,开了她的子宫。」(创30:22)、「那天,吾主万军的上主本来叫人哭泣、哀号。」(依22:12)话语与行动是彼此呼应的,启示天主的旨意,并且引导选民走向真正的生命泉源,也就是天主自己。

相对于旧约,新约具有使人惊奇的新意。 四部福音告诉我们,耶稣以一种独特性且不可转让的方式去称呼天主为「我父」。 在天父与耶稣之间存在着一个独特和极不寻常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不能用单纯人性和时间性的话语去描述的。 耶稣的话语与行动也告诉我们祂不单纯仅仅是一个人,而即使耶稣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是天主,祂藉着自己的所言所行,完全清楚地使人知道祂确实就是。 因此,宗徒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宣讲耶稣是永恒天主的圣子,祂为了我们,并为了我们的得救降生成人。 此外,耶稣不仅揭示了祂与天父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揭示了圣神与圣父及与祂自己的关系。 圣神是「父的神」(若15:26-27),「子的神」(迦4:6),「基督的神」(罗8:11),或简单来说就是「天主的神」(格前6:11)。 如此,天主在旧约中所显示的有位格的特征,在新约中展现出一个令人惊奇的层面:天主以父、子及圣神的方式存在。

很显然,这不代表有三个天主,而是在一个天主的合一性中有三个位格。 如果我们考虑到每个位格的名称时,这会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这些名称表明祂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 在人类关系中,父和子的关系自然地是一种爱与信任的关系。 在天主的领域,这种爱与信任是如此全面,乃至于,父与子是完全亲密的,相反亦如是,子也完全与父亲密。 以模拟的方式来说,每个人与他的精神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的。 我们很多时在我们良心的深处与自我相遇,我们在那里检验自己的思想和分辨我们的感受:如此,我们认识我们内在的自己。 模拟地来说,圣神是认识天主内心的天主,祂自己就是这个父与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奥秘。 这所有的一切让我们导向一个结论:天主是一个爱的奥秘。 不是指向外面,指向受造物的爱,而是一个内在的爱,在神圣位格之间的爱。 这份爱在天主内是如此强烈,乃至三个神圣位格是同一个、单独一个的天主。 十二世纪的一位神学家,圣维克多的理察(Ricardo de san Victor),在思考至圣圣三的时候,写到:「为了存在,爱需要两个位格,为了要完美,爱要向第三个位格开放」。 (《论圣三》,第3卷,第13张)。 父、子和圣神有相同的尊威与本性:祂们三个是唯一的天主,爱的唯一的奥秘。

4. 进入共融与信德的召唤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一份文件这样总结启示的目标:「所以不可见的天主为了祂无穷的爱情,藉启示与人交谈,宛如朋友,为邀请人同祂结盟,且收纳人入盟」(《启示宪章》第2号)。 这目标就是向人类提供与天主一同共融生活的可能性,为了使他们可以参与祂的诸多美善以及祂的生命。 启示指向每一位男女的幸福和生命。

这时,我们可以问:天主的启示是怎样传递给每个人呢? 天主是透过什么工具来完成,或者用什么样的方式使人知道他们蒙召进入与其创造者的爱与生命的共融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双重的层面。

一方面,必须指出基督建立了教会,是为了继续祂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 教会的本质是福传,她的职责在于将福音的喜讯在所有的历史阶段中传达给所有的民族,因此借着宣讲,人们可以认识天主的启示和祂救世的计划。 但不仅仅是教会在做这项工作。 基督——教会的主和创办人——实际上与天父一起从祂在天上的位置去继续引导教会。 圣神——也就是基督之神——带领和活化教会使之将其讯息带给世人。 这样,教会的福传工作就在天主圣三的的行动下获得生命的活力。

另一方面,很显然地,历史的境况并不总是允许教会有效地去开展她的福传工作。 传播福音面对不少的障碍,因此,每个时代都有人——有时甚之不少人——没办法去听到召唤他们进入与天主共融和救恩的喜讯。 他们没办法有意义地去认识到信仰,因为他们没有收到那带来救恩的宣报。 无论如何,这并不表示他们与基督徒的启示是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圣神的行动是不受任何环境所限制的:祂身为天主,可以邀请每一个人进入与祂自己的共融中,这种共融的形式是在人的良心深处,而在那里播下启示的种子。 因此,没有任何人是没有从天主那里获得与天主共融的帮助与亮光的。 但是,在这些情况中,在他们没办法接受到教会的宣讲或真实基督徒生活的见证下,他们与天主的关系往往是混乱且片面的,只有在接受了救恩的讯息与洗礼之后,才能变得清晰和圆满的。

直到这里,我们几乎总是在谈论启示作为一种天主的邀请去请人进入与祂的共融,进入救恩。 但是,人在其中又有怎样的角色呢? 人如何接受这份当天主召叫他成为在耶稣基督内的子女时的救恩呢? 答案来自《天主教教理》第142号:「对这项邀请的相称回应就是信仰」,而这项信德是什么呢? 怎样才获得这项信德呢?

信德并不只是对天主的人性信赖,也不只是对于某件事情或多或少大家同意的意见。 有时候我们用相信这个词来表达「对于某事的想法或看法」。 例如:「我相信今天会下雨」或「我相信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只是暂时性的」。 在这些例子中,有某些理由让我们认为这是确实的,但实际上我们没办法去确定真的会这样发生。 当我们在基督宗教中说「信德」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意思。

信德是一个内在的亮光,它从天主而来,并触碰到我们的心,推动我们去认出祂的临在和祂的作为。 例如:在一个传教区中,每当一个人透过传教士的工作而认识了基督宗教,他可能因为所听到的而感到很有兴趣,感到赞叹。 天主光照他并使他感受到一切都非常美,感到这一切真的为他的生命带来意义,让他发现这个或许他一直在寻找却没有找到的意义。 这个人并不只是听到一段有道理的讯息,而更是获得某种让他感到快乐、幸福的亮光,因为他看到了一些可能他此前认为并不存在的新视野。 因此他喜乐地接受他所听到的生命意义,这个意义向他讲述天主和一份伟大的爱,因此他确知,他自身存在的关键是在天主那里,在那位创造了他的天主,爱他的天主,并召叫他获得救恩的天主那里。 这种亮光是一种恩赐,是天主的恩宠,而回应这种亮光使得灵魂能够获得丰收,而这就是信德。

因此,信德同时是神圣的,也是人性的。 它是在灵魂中运作的天主行动,而同时也是人对这天主行动的开放:对启示自己的天主的归属与臣服。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如此总结:「为达成这种信德,需要天主圣宠的引导和帮助,并需要圣神的内在助佑。 圣神感动人心,使人归向天主,开人心目,并赏赐人人信服真理的甘饴(《启示宪章》第5号)。

就其人性的层面而言,信德是人性的行为,是一个自由的行为。 事实上,传教士的同样一个讲道可能使一些人感动而发出信德的行动,而对另一些人则不是如此。 天主认识人心,依照每个人的内在条件去光照人,而人也总是有能力自由地接受或拒绝天主慈爱的邀请去接受或拒绝耶稣作为他生命之主。 然而,后者却使得他置身于危险境地,可能因此失去此世和永恒的福乐。

此外,信德也是一个信任的行为,因为人接受天主的带领,也就接受了基督是主,以祂的恩宠指出自由与生命的道路。 相信就是喜乐地将自己交付给天主为每一个人准备的眷顾计划,这计划也带领每个人在耶稣基督内如同天主的好子女一般去生活。 信德也使我们信赖天主,就如圣祖亚巴郎,就如童贞圣母玛利亚一样地去信赖天主。


基本阅读

《天主教教理》第50-73号。

教宗方济各,通谕《信德之光》。

本笃十六世,《信德年:什么是信德? 》普通觐见,2012年10月24日

本笃十六世,《信德年:启示的阶段》,普通觐见,2012年12月5日


推荐阅读

C. Izquierdo Urbina, et al., Voz Revelación, en Diccionario de teología, EUNSA, Pamplona 2006, p. 864ss.

J. Burgraff, Teología fundamental. Manual de iniciación, Rialp, Madrid 2007, caps. III y VII.

本笃十六世,普通觐见,2012年10月5日


[1] 本笃十六世,普通觐见,2012年10月5日

Antonio Duc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