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事就是爱(十):走向爱的圆满

「基督的道路可以归纳为一个字:爱。若要爱,必须心胸广阔,可容天下一切忧患之士;必须仁恕谅解;必须同耶稣一起为人灵作出自我祭献。」

伟大的事就是爱(十):走向爱的圆满(收听普通话录音)


「他既然爱了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若13:1)圣若望在福音中使用了这两句话作为耶稣在逾越晚餐前,让人惊讶的举动的开场白。他们都在桌边坐妥时,「耶稣就从席间起来,脱下外衣,拿起一条手巾束在腰间,然后把水倒在盆里,开始洗门徒的脚,用束着的手巾擦干。」(若13:4-5)

耶稣洗宗徒们的脚,那些软弱,却被拣选作教会基石的人的脚。他们在湖上遇到暴风雨时,都很恐惧;他们曾怀疑师傅是否有能力给一大群人东西吃;他们也激烈的争论,谁是祂的王国中的老大。但他们也开始经历到跟随祂所带来的痛苦。耶稣在葛法翁会堂里讲了生命的食粮以后,他们并没有像许多人一样的离开祂。他们跟随祂走遍以色列地带,也明白现在有些人巴不得祂已经死了。

当耶稣开始给伯多禄洗脚时,伯多禄很惊讶。他不明白,就反抗:「主!你给我洗脚吗?」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你现在还不明白,但以后你会明白。」伯多禄对祂说:「不,你永远不可给我洗脚!」(若13:6-8)。西满强力的回答令人惊讶。他的意思不是拒绝;相反的是他对主的爱导致他的拒绝。但耶稣清楚地指出了他的错误:「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若13:8)

你以后就会明白的

从第一次见到师傅开始,圣伯多禄的内心就开始成长。渐渐地开始明白耶稣是谁,永生天主的儿子。但是我主的受难已经临近了,伯多禄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在楼房里发生了两幕:为宗徒洗脚和建立圣体圣事。伯多禄开始领悟到天主之爱的深度,而且这深似海的情爱是如何挑战着他个人。到目前为止,爱邻人如同爱自己的这条诫命,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句动听的话而已,并没有像耶稣期望的那般深深扎根在他心里。所以他反抗了。他拒绝接受天主对他的旨意:对每一个男女,无论他们是谁,都要付出爱和谦卑的服务。

伯多禄的经历经常也在我们的生活中重复。我们也发现很难理解我主想要什么,我们需要时间来掌握最基本的真理。在我们心中,对爱的强烈渴望可能与不那么高尚的意向混杂在一起;我们常常因恐惧而瘫痪,嘴上说的话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我们爱我主,并且意识到天主的圣召是我们最珍惜的瑰宝:以至于我们不惜变卖一切去买它。但是,岁月的流逝、环境的变迁、某些不愉快的情况,或日常工作的疲劳会为我们的道路蒙上阴影。

也可能是你还没有活出圣召-爱之路所要求达到的人性和灵性的成熟程度。我们对我们的邻人的爱心可能被扭曲拖累,而削减了人按天主的形象所造的位格:感情主义,导致我们基于对某些瞬间的感知所作出的反应,而不是基于与天主及其他人深切的关系;唯意志主义,结果是忘记基督徒的生活首先意味着让天主爱我们,并透过我们去爱他人;完美主义,认为人性的缺陷与天主的计划无关。

然而,正是因为天主考虑到我们个人的局限,所以当我们复杂化,甚至毁损自己的圣召时,祂并不感到惊讶,或感到厌烦。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天主像召叫伯多禄一样的召叫了我们,并且祂坚持,「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西满伯多禄不再抗议,遂说:「主!不但我的脚,而且连手带头,都给我洗罢!」(若13:8-9)。耶稣知道伯多禄的反应是出于爱,所以祂的响应也同样铿锵有力。宗徒的心应以我们所盼望的伯多禄的热情冲动回应:「不但我的脚,而且连手带头,都给我洗罢!」伯多禄懂得自己所说的话的意思吗?那天晚上后来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表明他似乎不明白。他以后会一点一滴地领悟:透过耶稣受难的痛苦和复活的喜悦,感谢圣神的行动。但伯多禄与耶稣的对话也教导了我们,要达到爱的圆满,第一步是要去发现耶稣对我们每个人温柔的慈爱;并且认识到,借着纠正我们的错误和痛苦,我们会越来越肖似祂。

迈向自由

跟随耶稣意味着学习像祂一样去爱。这是一条上坡的路,也是一条艰难的路,但同时也是一条自由的路。「我们越自由,我们就越能爱。爱情是苛刻的:『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13:7)。」[1]当圣施礼华还是一个年轻的神父时,就发现了这条通往自由的上坡路:「步骤:忍受天主的旨意;顺从天主的旨意;渴求天主的旨意;热爱天主的圣意。」[2]

迈向自由的最低一步是忍受。它是四个步骤中最不慷慨的,而且很容易让步给精神上的冷淡。可以说是妥协某种情况,但是没有藉此成长:忍受是因为没得选的,接受「命运给了我的」。的确,刚毅是枢德之一,也要求我们忍受困境,加以抗拒。但这导致了自由的增长,因为一个人掌握并渴求美善,使抗拒变得是值得的。相反的,听天由命不能掌握任何美好,甚至视它为如此薄弱以至于无法产生喜悦。有时,即使是在一段时间内,如一个人相当的努力,他能在这种情况下持续下去。但当一个人采取长久的逆来顺受的态度时,悲伤就会慢慢地蠕动进入。

顺从天主的旨意是个更高的阶段。一个人接受现实,并试图顺应它。但我们千万不应把这种顺从与一个没有理想、没有梦想或渴望生活的人的态度混为一谈。相反的,它知道每一个美好的愿望都是取悦天主的现实态度。符合这意义的人能学会一点一滴地进入天主的思维方式,深信为爱天主的人,凡事都是好的。(参罗8:28)

在顺从天主旨意的过程中,被召叫要升得更高,我们开始渴求天主的旨意。圣施礼华祈祷说:「上主,助佑我忠于祢和顺服祢,就像泥土在陶工手中一样。这样,不是我在生活,而是祢,我的爱,在我内生活和工作。」[3] 至于那些我们没有选择的人和境况,因为我们视它们是好的,所以它们也成为我们渴求的东西:我们决定「去选择它们。」「我的天主,我选择祢所愿的一切。」[4]圣女小德兰说过。我们与圣保禄一样深信:「无论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权者,是现存的或将来的事物,是有权能者,是崇高或深远的势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们与天主的爱,即与我们的主基督耶稣之内的爱相隔绝。」(罗8:38 - 39)。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开始注意到隐藏在日常情况中「神圣的东西,」[5]我们更清楚地在周围的人身上看到天主的形象。

浸透在基督的宝血里

在这个人成长的最后一步是热爱。和圣若望一起,我们进入基督教启示的核心:「我们认识了,且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若一4:16)。我主在给宗徒洗脚之后,祂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我已经给你们立了榜样。」(若13:15)祂在为祂的新诫命准备他们:「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若13:34)。他们需要学习以最大的爱情去爱,甚至做到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别人的地步,正如我主将要做的:「父爱我,因为我舍掉我的性命,为再取回它来:谁也不能夺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愿舍掉它。」(若10:17-18)。基督的爱以奉献自我、超越自我、满怀爱心的接受天父对我们每个人的旨意为标志。这就是热爱天主的旨意的意思:一个喜悦和创造性的肯定,激励我们内心要走出自己。可是矛盾的地方是,这个决定是我们找到自己的唯一途径:「因为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原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玛16:25)。

但这种爱并不等同于「在道德上极端的努力」,导致「一个人性的新层次。」[6]新诫命的所以「新」「只能来自与基督共融、住在祂内的恩赐。」[7]因此,当我主在启示新诫命的时候,也把「爱的圣事」赐给祂的宗徒。从那时起,圣体圣事将成为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并非是一种理论性的真理,而是一种攸关生死的必要。[8]

「基督亲手把我们从麦田里摘起来;撒种人用受伤的手掌,紧捏着一把麦粒;基督的血沐浴着种籽,浸透了种籽;然后,吾主把麦粒迎风扬播,使之葬于土中,死而复活,繁荣孳生。」[9]我们能奉献出自己,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浸透在基督的宝血里,引导我们死于自我,并在我们周围孕育出丰盛的喜乐和平安。我们参与耶稣的牺牲,朝拜祂在圣体圣事中的真实临在,直接导致我们对近人的热爱。因此,「我们若不耕耘天主的田园,不忠于舍己为人的神圣使命,不帮助他人认识基督,就难以明了圣体的意义。」反之亦然:「为了珍惜热爱圣体,必须追随耶稣的道路:必须甘当麦粒,死于自我,再生气蓬勃地复活,结出丰硕的果实,结出百倍的果实!」[10]

感恩圣事的一致性

「耶稣在我们中间行走,有如当年在加里肋亚四处游走一样。祂走过我们的大街小巷,从容不迫地停下脚步,定睛注视我们。祂的召叫很有吸引力,令人着迷。」[11] 当我们坚稳地决定走在祂的身边,与祂共融,我们的生命就充满了光明,而且逐渐地呈现出真正的「感恩圣事的一致性」。[12]唯有从祂那里得到的爱情和陪伴能使我们像祂一样的奉献自己给别人。我们开始发现,并一点一滴地根除使基督的爱德在我们心中成长的障碍:在尽我们的责任时,倾向于得过且过的心态;在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和服务上,害怕自己失控而走得太远;面对他人的局限时,缺乏同理心;傲慢的要求别人认可我们的善行,因而玷污我们的正确意向。

圣施礼华感动地讲述了那些将自己奉献给基督,并忠信坚忍跟随自己召唤的人的喜乐生活。「基督的道路可以归纳为一个字:爱。若要爱,必须心胸广阔,可容天下一切忧患之士;必须仁恕谅解;必须同耶稣一起为人灵作出自我祭献。」[13] 我们知道这个目的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经常祈求我主,赐给我们一颗能和祂匹敌的心。

「我们若热爱基督圣心,就应效法祂为人服务,就应果断热情地捍卫真理……,只有在我们自己身上复制出基督圣训的活样板,我们才能把祂的圣训传输给别人。只有亲身体验麦粒死于土中的甘苦,我们才能到世界的核心里去工作,从内部来感化改变它,使之收获丰裕。」[14] 这是忠诚的道路,因为这是大爱的道路,也是幸福的道路。

Paul Muller


[1] 范康仁《牧函》2018年1月9日,5

[2] 聖施禮華《道路》774

[3] 聖施禮華《鍊爐》875。參耶18:6:「你們在我手中,就像泥土在陶工手中一樣。」

[4] 聖女小德蘭《自傳》第1章

[5] 參《與施禮華蒙席會談》114

[6] 若瑟拉辛格-本篤十六世《納匝肋人耶穌-從進入耶路撒冷到復活》Ignatius Press 2011, p. 63

[7] 同上,64頁

[8] 聖施禮華《基督剛經過》154

[9] 同上,3

[10] 同上,158

[11] 方濟各《生活的基督》2019年3月25日,277

[12] 本篤十六世《愛的聖事》2007年2月22日,8

[13] 《基督剛經過》158

[14]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