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和我:是同一首诗篇的不同章节

这是一系列关于铸造并强化基督徒人格的新文章。 「人的生活绝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的。任何男女,皆非绝句;只有我们大家一起,才能组成一阕天主用我们的自由合作而写出来的神曲。」

「天主看了认为好。」[1] 这是在圣经关于创世的第一篇的叙述中反覆出现的重句。第二篇的叙述则与它成了一个对比。第二篇的叙述「唤起了天主当祂凝视着亚当时祂的想法,甚至祂的情感;祂看见他独自在乐园里。他是自由自在的,他是一个主人……但是他是孤独的。天主看了认为『不好』。」[2] 人的孤独自怜就像是一块与整个创世的设计图互不吻合的组成部分。当天主最后还是将厄娃领到亚当面前时,亚当视她如自己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3] 从此,亚当就从一种奇怪的、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忧郁中解脱出来。现在,他真的能够与天主一起说:「样样都很好。」在他遇见「像他一样的人」之后,他的圣召坚强了;对他来说,世界不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地方了。

与他人共同生活是可以发展我们的人格的,但事实上这样做还有更为丰富的意义。我们需要他人,而且他人也需要我们。他们从来就不是多余累赘的;他们是我们永远都归属的、天主召叫我们去接待及欢迎每一个人的「地方」。由于我们都有一个过去、一个家庭、一个邻里、一个文化,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家」,一个欢迎他人的地方,而且无论我们去到哪里,我们都可以建立一个家。由于我们有一个家,我们可以视这个世界为一个家,视它为自己的家,同时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4] 我们对自己的根的热爱,和安详地培育自己的性格,使我们能够爱与被爱,欢迎与被欢迎。

与他人相处及为他人而生活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关键性的经历之一就是别人曾经向我们表示过的关怀。有人关心过我们,养育过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被人「接受」过。没有一个人是单独地成长的。没有一个人是名副其实地孤独的,即使有些人的生命看似是这样发展下去的。家庭的破碎,使许多孩子生活在被遗弃的情况中,也不会使这个人类学的基本原则成为一个美丽但无用的想法。不少在恶劣的环境中长大、因爱的缺乏而受了伤害的人,正是因为有过这些经历而对爱的需求特别敏感,且成为欢迎他人的「避难所」。那些曾经受过很多苦的人,也能够爱得更多。

「人的生活绝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的。任何男女,皆非绝句;只有我们大家一起,才能组成一阕天主用我们的自由合作而写出来的神曲。」[5] 他人并非只是一些在我们周围出现的东西,像是堆放在路边的石头一样。他们是属于我们的,而且我们也是属于他们的,这种互相归属的情况其实比我们能够想像到的更为亲密。只有到了天堂,我们才会完全理解它,虽然在现世,我们可以借着努力与天主及与周遭的人更加亲近地生活而瞥见少许。

这种相互归属的关系,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含义:他人是倚赖我的,而且我能够、也应该倚赖他人。去爱别人,也让自己被别人所爱:这就是我们趋向成熟的道路;它总是为我们而打开的,让我们把「与他人共处及为他人而活」[6] 这两个层面融入我们自己的生活。

青春期明显地是一个人面对这个挑战的起点。在此之前,他的父母已经给他塑成了他的心态。从此以后,他便开始要自己行走自己的道路。尽管事情是可以补救的,但是父母先前在这方面所下了的功夫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笃定了这个年轻人将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什么东西会吸引他的注意。

青少年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父母有所不同的人作为学习榜样。他们开始感觉到需要伸张自己的主见。他们的感受略为倾向于模棱两可。在察觉到自己对父母有所依赖的同时,他们也渴望得到解放。因此,他们对父母的爱,与对自己的家的某种反叛思惟同时并存。他们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却要确信自己的情况是安穏的。他们想与别不同,但也想自己归属一个群体。对于年轻人以及父母来说,这个时刻都是困难的。可是,在他们有时会是过份地试图伸张自己的主见的背后所蕰藏着的,就是他们想增加自己对自己的认同。

一个人的婴儿期的特点就是倾向于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随着他逐渐地成熟,「自我」就会扩展和向他人开放。他开始意识到别人也有他们的需要,而且感受到他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责任去帮助别人。 「他人是存在的」,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所关注的东西和自己的愿望。一个不成熟的人的一个明显的迹象,就是无法面对这种出现在生活中的新要求。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对爱护子女的误解、过度地保护子女免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会导致子女在人格上的这种缺陷。当孩子长大后,他可能会成为另一个失职的父亲或母亲,只懂得为了自己的工作和兴趣而生活,对抚养自己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对邻里社区不感兴趣的居民,经常地似乎总是与周围的人不和。他又可能会成为一个满腹牢骚的人,怀中积满怨恨,以使自己确认与人不和总是由于别人不对而起。

各种天赋都是为了服务他人的

我们是属于他人的。这个信念如果不带有奴性或天真的成份,就是一个人成熟的明显标记。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我的时间不是属于我自己的,因为其他人也需要我。这样,休息、娱乐、文化上和职业上的陶成就会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什么是我的,和什么是他人的,两者之间的边界就会变得不那么确凿,虽然我们仍然不会忽略自己的责任,或侵犯他人的自由。基督徒总该以这样的方式来看世界。 「如果天主给你某样天才或技能,你不该独享,也不该用来为自己沽名钓誉。你应当本着爱德的精神,用来为邻人服务。」[7]

自我主义会使我们脱离现实。它会使我们忘记,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上天所赋与的。「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既然是领受的,为什么你还夸耀,好像不是领受的呢?」[8] 如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天所赋与的,那么我们所遇上的人就更加是。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对邻人视而不见,他们的存在与否,我们完全不在意,又或者会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去判断他们或使他们符合自己的利益。我们不但不「接纳」他们,而且「利用」他们。

「每个人都倾向于把自己安置在一个非常舒适的角落里,而让其他人自顾自。」[9] 一个人若倾向于要世界围绕着自己来自转,就是个人缺乏成熟的一个标记,我们必须努力,平静地,一点一点地克服它。然后,我们就会看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重中之重的,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我们对他人的幸福所作的贡献。因此,我们将会发现及重新发现,真正的成就绝不是仅止于「自我成就」。「一旦我们逃避、躲藏、拒绝分享、停止给予、离不开自己的安乐窝,我们并不因此活得更开怀。这样的生活不啻于慢性自杀。……在这世上我就是『传教使命』;我是为此而在这世界上。我们应视自己被传教打上印章、甚至是加上标签的,这传教带来光明、祝福、活力、提升、治愈和释放。」[10]

在任何一个群体内,那些想帮助别人的人,总是能够游刃有余地去帮助别人。日常的生活会不断地带来新的和不可预见的挑战。有赖这些人无私的努力,家庭和社会都得以向前迈进。这些慷慨的人,也许围绕着他们的都是那些不愿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复杂的人的冷漠无情,但是他们都意识到他们在身体上和在精神上的成长都亏欠了别人很多。他们知道,他们被召叫去作出的自我奉献,等同一个真正能够解放个人的自我奉献:等同教养子女的父母、帮助父母家务的孩子、帮助同学的学生、面对没有人愿意处理的问题的职员。 「当你做完自己的工作时,为了爱基督,去帮助你弟兄的工作吧。要机敏自然,不要让对方察觉你多做了他份内的事。这才真是相称天主儿女的德行!」[11]

这种慷慨,显然有别于那种愿意承担各种任务,却不懂得如何帮助别人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的「奴性」,以及那种让自己的好意被别人利用的「天真」。服务他人并不总是意味着做一些事。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帮助他人成长,而这也意味着如何为了他人负起其个人责任而留一些空间。

与他人亲近

当今世界倾向于对几乎所有问题都只是寻求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有时候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所带给人的温情。然而,当面对一件震撼我们的安全感的事情, 例如一场自然灾害或一件严重意外事故时,同心协力以及一种往往被日常生活的需求所埋没了的社区意识就会自发性地展现出来。团结一致这个心态再次脱颖而出,仿佛是从魔咒中苏醒过来似的。人们再次关注到什么才是必要的。同样的、规模较小的情况也会在个人的不幸中出现,如一个亲人的死亡或患病,或是在日常的某一个惯性的互动,由于各种原因而忽然间对我们产生了一个更深刻的影响,例如当有人让我们意识到(即使隐晦地)「漠不关心所引致的苦涩味」[12],或是足以使人灵冻僵的冷酷。又或相反的,当他人对我的真诚的兴趣而让我感受到的温暖……。这些事情都会给一个人灵唤起真正重要的东西,就是需要欢迎他人。

「我作客,你们收留了我。」[13] 在某程度上,我们都是作客者和旅客,而且希望其他人会欢迎我们:他们会安慰我们、会聆听我们、会凝视我们。成熟的意思就是如何去争取这种对他人的敏感度,虽然有时候,这样做需要我们忽视这个人对其他人缺乏敏感度,即使这会让我们感到痛苦。有时候,给予犯了这种错的人一个良好的忠告,以帮助他看到自己的缺失是合适的。在其他时候,最好的策略或许就是以我们自己的榜样来「感染」他。一个良好的榜样,早晚也能够唤醒一个即使是最缺乏感觉的人对他人的敏感度。

这种敏感度也会引导人去主动地做一些对周围的人有良好影响的工作,例如「有些组织关注公共场所(大厦、喷水池、废弃的纪念碑、地标、广场),积极地保护、修复、改善或美化这些属于每一个人的公共场所。这些团体的行动,连带着建立或恢复彼此的关系,然后新的社会结构出现了。因此,团体便能脱离消费主义所衍生的冷漠无情… 如此一来,我们便关心我们的世界和最贫穷者的生活质量,怀着精诚团结的意识,我们同时察觉到我们是生活在天主交托给我们的共同家园。」[14]

这种藉由亲近他人而养成的个人的成熟,与生性健谈或个性外向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观察、倾听、欢迎、和从每一个人的身上学习。尤其是现今,当通讯技术发达使我们能够与许多人交往时,重新发现真正的与人相处是什么意思就更加必要了。智能手机可以让我们立即与某人联系,但却不会使我们与他更加接近。

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我们可以决定谁是我们的「邻居」和「朋友」。矛盾的是,它会使我们忽略那些真实地在我们的生命中风雨同路的人。尽管这是一个今天司空见惯的景象,但是当看到聚在一起的人不是在交谈,而是各自在「管理」自己的简讯时,实在令人感到困扰。虚拟的通讯取代了真正的沟通。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的生活变得只是专注于看看是否有人记得我们,而不是意识到这个正是在我身边的人需要我!而我能够给他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和他亲近。

如果我们选择这种实体的方式,开放自己,与他人直接地接触,直接地感受没有经过过滤的事实,那么我们的人性就会得到强化。它会再次唤醒我们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为别人着想,为他们祈祷,会引导我们去为他们而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度着耶稣基督的生活,使我们自己与祂合而为一。」[15]

Carlos Ayxelá


[1] 参阅创1:10、12、18、21、25。加上31节:「天主看了祂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很好。」

[2] 教宗方济各,2015年4月22日周三要理讲授。参阅创2:18。

[3] 参阅创2:23。

[4] 教宗方济各,《愿祢受赞颂》通谕,13

[5]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111

[6] 参阅教宗方济各,《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271

[7] 圣施礼华,《犁痕》,422

[8] 格前4:7。

[9] 圣施礼华,1973年10月21日的家庭聚会笔记

[10] 教宗方济各,《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272-273

[11] 圣施礼华,《道路》,440

[12] 圣施礼华,1940年3月11日的书信,7

[13] 玛25:35

[14] 教宗方济各,《愿祢受赞颂》通谕,232

[15] 圣施礼华,《十字苦路》,第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