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聖施禮華啟迪的教學方式

意大利勒莫大學(University of Palermo)心理及教育科學系的朱塞佩•扎涅洛教授(Giuseppe Zaniello)撰寫的一篇文章。在Romana第期發表。簡略版本。

1958年,主業團成員首次在畢爾包開辦了一所學校。很多在戰爭期間關閉了的天主教學校並沒有復課,於是,該地區的家長和他們的朋友便決定成立一所學校。當時主業團的規劃項目均與大學宿舍和學習中心有關,而開辦一所學校即能夠打開與無數家庭交往的大門。因此當聖施禮華得悉這個計劃時,他對此十分支持。

當時,這所新學校與其他學校有很多不同之處:學生紀律是建基於信任,他們最嚴厲的懲罰是失去穿著校服的權利;各級學生成績不會排名次,也沒有特定座位;學校還會採用個人導師制。由於有些學校創辦人曾到訪過英國的學校,所以人們誤以為個人導師制是從牛津複製過來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是聖施禮華建議每位老師每兩週與學生進行一次個人對話——這在當時的西班牙是聞所未聞的。聖施禮華的第二個建議是讓那些被迫提早輟學賺錢養家的青年,可以在晚上使用學校的教室和設備。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由聖施禮華啟迪的教學方式有三個要素:(1)對每名學生的個人照顧;(2)基於信任的關係;和(3)全民教育。主業團並沒有自己的神學、哲學或教育理論,聖施禮華從未寫過任何有關教育或教學法的文章,但人們從他的思想中獲得了靈感,用以教育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他一生中,聖施禮華培育及教導了數以千計的人,大多數都是一對一的培育。他的培育理念成為很多培養及教育項目的基礎,幫助青年男女實現理想和獲得幸福人生。

我們有聖施禮華與教育工作者的兩次談話記錄。1972年,他對一所學校的老師說:「要認真備課。對學生要真心誠意,不要讓學生和你的關係變得疏離,踏前一步好認識你的學生,他們便會作出進一步的妥協,這樣你就能夠好好的瞭解他們了。」Victor Garcia-Hoz教授是第一位與聖施禮華會面的教育家,他說若非聖施禮華對教育擁有非常強烈和清晰的理想,要建立這麼多這類的學校是不可能的。始於1960年代,他已鼓勵納瓦拉大學教育學院採納他倡議的教育理念:開辦暑期實務課程作為老師的專業發展。

聖施禮華對教學有其個人想法,但我們更著眼於他的教導對人和其終向的影響:尋求真理和幸福,這是源於他作為基督徒的智慧。在世界各地有許多學校得到他的啟迪,這些學校教導學生(1)人性的美德,(2)以愛心把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3)熱愛自由並承擔責任。

基督教哲學人類學

教育源於哲學人類學,即對人類的見解。聖施禮華認為人是甚麼呢?人是天主的肖像,亦是天主愛的標記,人類藉著知道自己是天主的子女,讓自己以喜悅和樂觀的態度,在一切事情上注意細節,過合一的生活。人類的工作旨在培育人,使他能夠服務社會,同時也能與天主溝通。所有人類的活動都與天主有關(祈禱)、與社會有關(友誼和服務)和與現實有關(工作)。活動之所以稱為人性的活動,在於人可以自由地把它們完成。

每個人都是天主的肖像,是不朽的、有智慧的和有自由的,其終向是天堂。教育意即學生與老師、父母與孩子之間在相互信任和真誠的環境下,培育學生接受自己的自由並為自己的生活和行為負責。如此,教育可以為建立一個公民尊重法律的社會作出貢獻,因為他們堅信法律是公正和必要的,而不是因為武力、恐懼或受到外部操控。自由並不意味著拒絕所有承諾,以便將來隨意地在無限的可能性中進行選擇。拒絕作出選擇並為結果承擔責任,意味著拒絕個人的完全自由和完全人性化。

教宗方濟各的教學法

我們可以看到教宗方濟各及聖施禮華之間的相同之處:(在所有可能的情況下試圖控制孩子……)這樣不是在教育他們,不會使他們堅強,也不是在準備他們面對挑戰。重要的是以豐富的愛來幫助子女展開學習的過程,培育他們成熟地運用自由,並培養他們真正的獨立自主,作好準備,邁向健全的成長。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具備所需的特質,並在遇到困難時,懂得如何保護自己,明智審慎地行事。

不論對教宗方濟各或是對聖施禮華而言,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育道德上的自由,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其社會生活均是他要肩負的責任。方濟各提出了一些實用的方法來傳達這個信息:從一開始利用一些機會教育孩子,要求他們犧牲自己對獲得即時滿足的渴望,好能與全家人一起做一些事;之後以誘導的方式用孩子的語言進行對話和解釋,這樣,最終孩子會發現擁有價值觀和原則的重要性,這比將價值觀和原則強加為不可質疑的教條好得多。

要是讓孩子發現天主賦予給他的道德原則去辨別善惡,是不足夠的。孩子有時要面對可能其他選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們必須讓理智所明瞭的善在我們內心扎根,成為深層的情感傾向,以至對善的體驗勝過其他吸引的事物,從而體會到這些美好的事物,在此時此地是對我們有益的。

方濟各和聖施禮華的另一相似之處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參與社會活動的教學方法是必須靠實踐的方式,不能只靠解釋。單憑為社會的公益服務這抱負,是不足夠的。要實現這目標的唯一方法必須培育一些擁有優良品格的男女,將他們自己努力的成果,以身作則地傳授給其他人。在聖施禮華啟迪而開辦的學校中,年輕人不僅學習接受他人並為他人服務,特別是為弱者服務,且通過他們的專業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並因著他們對天主的愛的推動下發展公眾利益。

聖施禮華經常說,要實踐社會公義,就要在與人相處時履行公義:公義並非只履行我們對他人的權利和義務,像用算術的加減法一樣。基督徒的公義德行使我們不論環境順逆,都能對朋友保持慷慨、仁慈、感恩及忠誠;遵守法律並尊重合法權威。整體教育必須包括公民和社會教育,以及體育、智力、道德和宗教教育。所有這些都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由和責任感。

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自私的個人主義了,因為對於那些已經有機會在最好的學校學習的最卓越學生來說,個人主義是一種誘惑。這是教宗方濟各所關注的:貧困地區的生活條件,住房條件惡劣和交通不便,社會服務和學校狀況不佳,帶來了其他問題。家庭受到破壞——就算在貧窮地區——大眾媒體錯誤渲染對美好外表和消費狂熱的崇尚虛假的生活方式,這些錯誤的模式甚至影響到最貧窮的社區。這些地區的教師必須努力工作,以確保他們的學生關注自己社區的利益。

在世界各地貧窮社區工作的聖施禮華的孩子們非常清楚,為了能到一個富裕的國家去享受生活而逃離自己的社區,是對最優秀的年輕人的極大誘惑。同樣在受主業團精神啟迪的學校中,富裕家庭的學生通過與窮人、被排斥者和弱者的直接交往,學習與他人共融和承擔社會責任。

師生之間的信任

聖施禮華認為老師懂得讓學生透過反思的機會,他們便會發現道德原則。他還相信,當教師以吸引人的方式表達時,便能引導年輕人向善。聖施禮華充分瞭解年輕人的行為會受到環境,他們的內在慾望和習慣的影響,有時使他們難以意識到使他們快樂的善,並削弱了他們實現善的決定和根據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行事的能力。

聖施禮華在他的著作和給予主業團培育的講座中傳達了他的基本理想:

1.接受他人的弱點;

2.因參與的項目得到天主的恩賜達到目標而喜悅;

3.保持樂觀,因為即使事情出錯,最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4.相信別人與生俱來的善,也要相信善的吸引力;

5.不斷的努力,在每次的失敗之後重新開始、再開始。

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即使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有所要求,他們必須散發出喜悅和樂觀的氣息。善總要向外傳揚。尋求真理和善的真正體驗,會按其本質在我們心內滋長,任何人只要深深體會被釋放的經歷,對他人的需要都會更為敏銳。這是優秀教育者的標誌——您總不能生着氣和拉長着臉去教導人。

於聖施禮華而言,監管下的自由並非教育;學生不是來模仿老師,因為以身作則與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別人是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傳遞價值觀,但他們並不是這些價值的源泉。教師和學生的生活價值觀遠遠超越了他們;他們共同擁有良好的習慣、原則和價值觀,只是教師比學生更早掌握了這些範疇,僅僅是因為他較年長,不應把這些私自保留。如果理解了這一點,那麼師生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就可以建立友誼和信任的關係,儘管這並不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對於培育,父母養育子女所需的權威,跟父母子女間的友誼,完全是並行不悖的。這意味著父母要酌情放下架子,設身處地,將自己置身於與孩子相同的水平。事實上,即使是最頑皮、最反叛的孩子也希望與父母2 立這種親密的友誼。信任是關鍵,為了教育,父母必須表現自己對孩子信任,決不能表現出懷疑或不信任他們。父母必須給孩子自由,然後教他們如何以負責任的態度來行使它並接受自己所決定的後果。父母最好要有冒著被騙的風險,對孩子的信任會讓孩子在濫用父母的信任時感到慚愧,學會糾正自己。但是,若孩子覺得沒有自由和得不到信任時,他們總會傾向說謊的。

當兩個人擁有共同的興趣時,就有可能建立友誼。對聖施禮華而言,父母和老師必須克服障礙和距離才能成為年輕人的朋友。老師不是學生,但他尊重學生的自由——這種信任,這種分享和對善的價值的信念必須存在,這樣學生才能學習友誼的真正含義。年輕人必須學會成為所有人的朋友,聖施禮華鼓勵他們與老朋友保持聯繫的同時,也要對新朋友持開放態度。友誼必須在家中學習。

個人導師

受聖施禮華啟廸的學校裏,年輕人有機會自己做決定,然後付諸實踐,承擔後果。在接受某雜誌採訪時聖施禮華說:「在提出勸告和建議後,父母應該退居幕後,以免牽制孩子的自由,即他們愛天主和侍奉天主的自由。天主希望我們能自由地愛祂和侍奉祂,並且總是尊重我們的選擇。」然而,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有人給他們建議或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是很好的。相信自己會犯錯並從錯誤中學習,會減少孩子成年後濫用其自由的機會。如果天主熱愛並尊重人的自由,父母和老師也必須這樣做。

這些學校在聖施禮華的倡議下設立個人導師制:儘管對學生進行集體教學是有益的,與一羣人則不足以進行有效的訓導。能夠與我們所培育的人建立個人關係至關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都是珍貴的珠寶,在經過我們稱為「良師益友」的導師的打磨拋光後,必定變得更光亮。

聖施禮華時常堅稱,行善最超性的原因是「因為我渴望行善」,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是為了培養善意——幫助人靈渴望——導師為行善的願望而奠定的基礎可以成長。這種對自由的熱愛,出現在教師遵循聖施禮華啟迪的教學方式的學校中,有兩個結果:教師之間的相互信任和接受學生可能濫用教師賦予他們的自由這一事實。

相互信任

在慶祝聖施禮華誕辰100週年的大會上,據報道聖施禮華主要論及的家庭教育——即使是最小的孩子也必須得到信任——這想法可以廣展到學校。經驗告訴我們,許多學生的紀律問題是學生與教師的關係疏離或互不信任所致——學生感到自由受到威脅,而教師則對未能取得滿意的成果而感到沮喪。這些學校的首要任務是要得到家庭的信任,從而使孩子在家中的所見所聞與他在學校學到的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年輕人會感到困惑。學校的第二項任務是營造家庭氛圍,因為只有信任學生並獲得學生的信任,學校才能實現其真正的教育Victor Garcia-Hoz教授對聖施禮華向他提及,學校首先要關注父母,然後是教師,最後才是學生時,讓他感到非常驚訝。後來他意識到將父母放在首位不僅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權利,而且對於教師的工作成效和學生的福祉是必要的。施禮華鼓勵這些學校的領導層幫助家長明白和分享學校的目標和其方法。尋求家長的參與該是學校領導層的首要任務。

在1950年代,把學校作為一個學習者社區這種想法,甚至在天主教學校中,也不是很普遍,然而聖施禮華卻鼓勵主業團信眾在家長的協助下開辦學校。良好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團結,這意味著父母與老師之間的忠誠關係。經驗說明,在讓父母參與子女的教育計劃時,學校就能取得佳績。

學校的特性

公教[天主教]的意思是普世的,對所有人開放,不壟斷,不獨斷獨行或只提供片面的解決方案。公教學校不掩蓋其天主教的性質,反而歡迎所有人,不論其信仰,能力或社會經濟地位。在一般情況下,管理階層會竭盡全力尋找資金,盡可能為越多的學生提供獎學金越好。一般來說,這些學校是單性別的[即男女分校],在許多國家,尤其是在歐洲,這是罕見的。這些學校承認每個性別的特殊價值,而基於尊重的原則,可達致男女互惠的合作成果。聖施禮華沒有明確規定學校應該是單性別的,但是主業團所提供的牧民培育是針對男性或女性的,故得把男女分開培育。單性別教育,尤其是在中學(12–17歲),是教會悠久以來的傳統。性別區分和特質是一種特定的價值,植根於人的本性。施禮華喜愛把女性的溫柔特質和男性的大丈夫氣概視為天主賜給人類的禮物,這是學生天性有待培育的一部分。

德行教育

這些學校不僅指導年輕人,還教育他們,並鼓勵他們渴望在將來得到偉大的成就。這些學校幫助他們習得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00年所確定的人性美德,相信人性美德是宗教德行的基礎。為了做到這一點,老師們不應空談,而是必須以身教去激發學生學習老師希望他們應具備的那些美德。如果我們想讓美德紮根於年輕人,就需要以身作則,這才可激發學生獲得該美德的渴望。於聖施禮華而言,這些都是他常說要經常公開實踐的美德。

人性的美德

最後,我們將提及從聖施禮華啟迪的教學靈感中,教師應該努力培養學生的一些美德。

-誠懇

聖施禮華最喜歡的美德是「誠懇」——講真話的習慣。「你們的話該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這是主業團信眾創辦的第一所學校的座右銘。在培育年輕人時,他鼓勵他們誠實地面對自己,並對天主和對他人誠實。要承認自己的失敗:「對不起」是學校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一句話,並不會丟臉或失掉聲望。當我們能說這些話時,我們也可以謹慎地告訴他人「我認為你做錯了。」

-忠誠

要忠實及無畏懼地說出真相。老師和家長在對年輕人作出保證或承諾之前應該三思,以確保他們能夠兌現承諾。

-信任

聖施禮華寧願被欺騙也不會不信任別人,並教導我們對待他人必須審慎,但切勿懷疑。他一生遵循這一原則,所得出的結論是這原則總能帶來良好的成果。老師必須坦誠無懼地面對謊言或被欺騙的風險。與其表明不信任學生、不信任他們的判斷、不信任他們的用意或他們的能力所產生的悲劇相比,這只不過是輕微的損失罷了。

-友誼

於聖施禮華而言,友誼是一種神聖的美德:「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我稱你們為朋友」——通過我們的友誼,我們可以開闢視野,喚醒我們的朋友對天主的渴望。友誼的某些方面是需要被教導的,特別是在受到誤解和衝突的威脅時如何保存這份友誼。父母與孩子,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友誼不會貶低成年人的地位,因為成年人擁有孩子尚未獲得的知識和經驗。

-有禮貌

教宗方濟各教導我們「學習請求而非要求、對所獲一切說『謝謝』以表達真誠的感恩、控制自己的暴戾和貪婪、造成傷害時請求寬恕。」聖施禮華教導我們的,是和別人交往時要彬彬有禮。

-樂觀

我們必須以浩瀚充沛的善良淹沒邪惡。我們不反對任何事物或任何人;我們對基督的追隨者,也對背棄基督的人,或是根本不認識祂的人,一律抱諒解的態度。悲觀或消極的人除非糾正自己,否則他們無法教導他人。

-堅毅

我們需要有力量開始,再開始。接受自己傾向邪惡並接受憐憫,這樣你才能學會寬恕他人。只有這樣做,當年輕人失敗時我們才能鼓勵他們。

-勤奮

要知道我們藉著工作為他人服務,以煥發精神熱衷工作,避免敷衍了事。

-虔誠

學校必須向家長和老師清楚傳達學校對宗教的承諾,特別是通過榜樣和從靈性生活着手來教導他們。當然,父母可以要求他們的孩子不參加宗教課堂或宗教活動。

共同管治

學生的成長並不是一個老師的工作,而是團隊的努力。每個人在年輕人身上看到的長處和短處都各不相同,就像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氣質和性格一樣。眾所周知,所有具有主業團精神的機構都必須要以協調合作方式管治。

總結

正如我們已經說過,聖施禮華是人靈塑造者,而非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他親自培育了數以千計的年輕人,然後派遣他們到世界各地,把這種培育方法完美地付諸實踐。在這成就中,我們可以發現他所啟迪的教學法是建基於他的哲學人類學上:每一個人都是天主的子女,不論是男或是女,必須透過教育方能自由地達至圓滿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