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创造者天主

创造既是一个信仰的奥秘,又是一个理性可以达到的真理。 天主创造了一切,「不是为了增加祂的光荣,而是为了展现和传达这份光荣。」对天主的威能、智慧和爱的认识与赞叹使人对天主有一种尊敬、朝拜和谦逊的态度,也使人生活于天主的临在中,因为知道自己是天主的子女。

前言

创造的重要性在于「因为创造是天主一切救恩计画的基础...... 是以基督为高峰的救恩历史的开始(《天主教教理简编》第51点)。 圣经和信经都以对创造者天主的信仰宣认为开始。

与我们信仰中其他伟大的奥秘(例如:至圣圣三和道成肉身)不同,创造「是人类有关自己起源和终向的基本问题的首要答复。」(《天主教教里简编》第51点)。 是人的精神发出这根本的询问,而同时,人的精神也部分地予以回答,一如哲学反思以及许多民族的宗教文化关于元初的故事所展现的那样(参阅《天主教教理》第285点)。 即便如此,只有在犹太基督信仰的启示下,我们才能实际掌握到创造这个概念的具体性。

因此,创造既是一个信仰的奥秘,而同时也是一个理智可以达到的真理(参阅《天主教教理》第286点)。 这个独特的事实使创造适合成为 —— 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基督徒被召去实行的 —— 福传和对话的出发点。 就如圣保禄在雅典的阿勒约帕哥所做的一样(参阅宗17:16-34)。

我们常区分天主的创造行动(主动完成的创造),和所被创造的受造界,后者是前者这一天主行动的效果(被动完成的创造)。

1. “创造是天主圣三的共同工作”(《天主教教理》第292点)

启示指出天主创造的行动源自祂的全能、智慧与爱。 我们常将创造归属于圣父(参阅《天主教教理简编》第52点),救赎归属于圣子,圣化归属于圣神。 而同时,所有圣三向外(ad extra)的行动(第一个就是创造)都是三个位格共同完成的,因此,我们应该要了解在创造工作中每个位格的角色是什么,因为「天主每一位依照本身的特性而完成共同的工作」。 (《天主教教理》第258点)。 这就是传统上的本质属性:全能、智慧、爱,分别属于父、子和圣神的创造工作。

a)「天地万物的创造者」

「『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创1:1)这几个圣经开首的字句,肯定了三件事:永远的天主给了一切在祂以外存在的事物一个开端。 唯独祂是创造者(希伯来语bara—— 创造,常以天主为主词)。 凡存在的一切(以'天地'的格式来表达)都属于祂,祂给予它们存在。」(《天主教教理》第290点)

创造的本意是从虚无中(ex nihilo)产生事物,而不是透过一些已经存在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天主能够创造,因为只有天主具有一种无限的实现能力(参阅《天主教教理》296-298点)。 因此,将创造的全能归属于圣父是合理的,因为跟据传统的说法,天父是「fons et origo(源泉与根源)」,也就是说,另外两个位格是由祂所发出的,祂是没有源头的源头。

基督徒信仰相信,现实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区分。 在最初的几个世纪中,这是很新颖的看法,因为在那时候,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两极造成许多彼此相冲突的观念(唯物论与精神主义,二元论与一元论)。 基督徒信仰突破这些理论,表明物质东西(和神体东西一样)都是由唯一超越的天主所造的。 在此之后,圣多玛斯发展一种创造的形上学,将天主描述为「自立的存有本身」(ipsum esse subsistens)。 作为第一因,祂绝对地超越这个世界; 同时,借着受造物对其存有的参与,祂也密切地临在于受造物身上,所有受造物都依赖祂作为其存有的根源。 就如圣奥思定曾指出的,天主是「superior summo meo(比'我最卓越的更卓越)」同时也是「intimior intimo meo(比我最内在的更内在)。」

b) 万物是藉着祂造成的

旧约圣经的智能文学将世界描述为天主上智的工程(参阅智9:9)。 这不是「任何需要、盲目命运或偶然的产物」(《天主教教理》295点),而是具有一种可认知性,是人类的理性在参与天主神圣理智的光照之下,可以辨认得出的,但这也需要自身的努力,以及面对创造者及其工程的谦卑和尊重的精神(参阅约42:3; 《天主教教理》第299点)。 这个发展在新约中获得完满的表达:新约指出圣子耶稣基督就是圣言(logos,参阅若1:1),确认了天主的智慧是一个位格,是降生成人的圣言,万物都是藉着祂而造成的(参阅若1:3)。 圣保禄解释这种受造物与基督之间的关系,指出万物都是在祂内,藉着祂并且依据祂而受造的(参阅哥1:16-17)。

因此,在这个宇宙的创始就是来至一个有创造性的理智(参阅《天主教教理》第284点)。 基督宗教从起初就对人理智的认知能力抱有很大的信心; 也坚信人的理智(无论是科学性的或是哲学性的),都不会最终获得与信仰相冲突的结论,因为两者都有同样的来源。

有时候,也会有人提出一些错误的两难,例如:在创造和进化论之间必须择一相信。 事实上,合理的认知论不仅区分自然科学与信仰各自的领域,同时也承认哲学必然有一个中间人的角色要扮演,因为无论就其方法或对象而言,科学都不包括人类理智的所有层面; 而信仰既然指向科学所谈论的同一个世界,为了要表达其真理并且与人的理性对话,也需要哲学的概念。

因此,教会很合理地从一开始就寻求与理智的对话:这种理智意识到自己是受造的,因为它并没有创造自己,也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未来; 这种理智对超越自己的境界保持开放,也就是说,对于那做为源头的理智开放。 吊诡的是:一个自我封闭,相信能在自身中找到最根本问题解答的理智,最终只能认为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而这都是因为它们不承认现实的可理解性(虚无主义、反理性主义)。

c) 「主及赋予生命者」

「我们相信世界是天主按照祂的智慧造成的,而非任何需要、盲目命运或偶然的产物。 我们相信世界是发自天主自由的意志,祂愿使受造物分享祂的存在、祂的智慧和祂的慈善:'祢创造了万物,万物都是因了祢的旨意而存在、而造成的'(默4:11)。 ......'上主对待万有,温和善良,对祂的受造物,仁爱慈祥'(咏145:9)(《天主教教理》第295点)。 因此,「万物出自天主的美善,也分享这种美善(「天主看了认为好。 …… 很好“:创1:4、10、12、18、21、31)。 因为天主愿意把创造作为礼物送给人(《天主教教理》第299点)。

这个在创造中的美善与完全自由的恩赐的特征让我们能发现天主圣神的行动,那圣三中作为恩赐的位格,实实在在存在于父与子之间的爱「在水上运行」(创1:2)。 教会宣认天主圣神在创造中的工作,祂是赋予生命者,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源。

基督宗教肯定天主全然自由地创造,这帮助我们克服其他的狭隘观点。 这些观点认为在天主内有某种必然性,这就导致了宿命论或命定论。 在天主,无论在祂内或是在祂外,都没有什么可以强迫要求祂做什么。 那么,祂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呢? 祂创造我们,是为了什么呢?

2. “世界是为了天主的光荣而受造的”(梵蒂冈第一次大公会议)

「天主创造了万物,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光荣,而是把这光荣显示和通传出来」。 第一届梵蒂冈会议(1870)坚持圣文德的这一教导,宣认说:「这唯一真实的天主以自己的美善及『全能的德能』,不是为增加祂的幸福,也不是为得到幸福,却是为了藉着祂分施给受造物的美善去显示自己的完美,按着最自由的决定,『在时间之始,从无中同时制造了两种受造物:神体性的及物质性的』」(DS 3002,参阅《天主教教理》293点)。 因此,当我们说受造物的最终目的在于天主的光荣时,我们并不是在捍卫某种天主的「自我中心主义」。 相反地,我们可以说,天主出离祂自己是为了将自己显示给受造物。 「天主的光荣在于使祂的慈善得以显示和通传,世界就是因此而受造。 天主使我们'借着耶稣基督获得义子的名分,这是祂慈爱计划的决定,为颂扬祂恩宠的光荣'(弗1:5‐6)。 『因为天主的光荣就是活生生的人,而人的生命就是享见天主』」(《天主教教理》第294点)。

相反于对立原则的辩证法(例如:摩尼教的二元主义或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将天主的光荣视为受造物的目的并不造成对人的否定,而是一个对于人类自我实现不可或缺的基础前提。 基督徒的乐观主义扎根于对天主和人共同的赞扬。 这是关于一种将「善」视为绝对优先,但同时并不因此对世界与历史中的邪恶视而不见的乐观主义和逻辑,这一点我们在下一课中会讨论到。 但这正是基督宗教的核心肯定:天主为基督创造了一切,而基督同时是天主也是人,在祂受到的光荣赞美中,祂的人性也在祂的天主性的光辉展现中得到了升华。

3. 受造物时间性的特征和进化论

天主创造行动的效果达至受造世界的整体:天与地(创1:1)。 拉特朗第四届大公会议(1215)教导:「一切可见及不可见的、神体性的及物质性的存有物的创造者:祂以自己全能的力量,在时间之初,从无中创造了两种受造物:神体性的及物质性的,即是天神的与世界的,之后创造了人类的受造物,宛如由神体与物质的所共同构成的」(DS 800)。

这代表着,一方面,如我们所见,基督宗教既超越了一元论(也就是说,物质与神体相混,天主与世界的现实是相同的),也超越了二元论(物质与神体在根本上是互相对立的原则)。

另一方面,这个教导也说明虽然创造的行动是属于天主的永恒,但是这个行动的效果却具有时间性。 启示指出这个世界是在一个时间性的起点被创造的,也就是说,它与时间一起被创造,这与天主在救恩史中自我显现的神圣计划是相符合的。 这是一个启示的真理,理性是无法证明的,这正是多玛斯. 阿奎纳在中世纪著名的关于世界永恒性的论辩中所教导的。 天主藉着祂的眷顾指引着历史。

因此,创造有一个开始,但不应被简化为一瞬间的开端,而是一个持续的创造,因为神圣创造者的影响力是永不消失的。 在圣经中,创造是一个在历史中持续的天主行动,一直到其巅峰,也就是新的创造。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在基督徒的观念中绝对没有那种「不可动性」的态度,这种态度认为一切在起初创造的时候就已经完美地决定好了。 在一种动态的观念下,进化论中的一些层面就可以很容易地被包含在其中,前提是我们总要知道去分辨不同的层级,尊重天主行动与成因的领域以及受造物的行动和成因的领域之间的差异。 过于重视前者而减损后者会导致一种不能接受的超自然主义(仿佛天主做了一切,而受造物只是天主这唯一的神圣行动者手中的木偶),而过度强调后者而减损前者则会导致一种同样有缺陷的观点:自然主义的有神论,在其中,世界已经具有自足性,乃至天主不能在其中行动。

4. 创造与救赎

创造「是唯一天主与祂的子民订立盟约的起步」(《天主教教理简编》第51点)。 在圣经中,创造是天主向在历史中的救恩行动的开放,这救恩的行动在基督的逾越奥迹中达到圆满,并且在世界的终末达致完美。 整个创造的过程都指向安息日,也就是上主休息的第七天,在这一天,第一次的创造达到高峰,而这也开启了第八天,开始了一个更加美妙的工程:救赎,在基督内新的创造(参阅格后5:7; 和《天主教教理》第345-349点)。

因此,这展现了创造与救赎的天主计划的延续性与统一性。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达出来:一方面,创造是救恩的第一个事件; 另一方面,赎罪的救恩也具有新创造的特质。 这个关系光照了基督徒信仰的重要层面,例如:本性指向恩宠,或者人具有一个唯一的超性终向。

5. 创造真理在基督徒生命中的意义

天主创造与救恩行动的彻底性要求具有一种同样整体性的回应:「你要全心、全灵、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申6:5; 参阅玛22:37; 谷12:30; 路10:27)。 同时,天主行动的普世性具有集中性与广泛性的意义:天主创造并救赎整个人以及每个人。 回应祂的召叫,以我们整个存在去爱祂,与将祂的爱带给每一个人是分不开的。 如此,我们可以同意,使徒工作就是内修生活的满溢,而这与天主的工作有一种动态的模拟,也就是说,祂那圣三的存有、智慧和爱的满溢而流出到祂的受造物。

对天主的威能、智慧与爱的认识和景仰可以引导人获得崇敬、朝拜和谦卑的态度,知道自己是天主的子女而活在祂的临在当中。 一个基督徒既然知道一切都是为了天主的光荣而被创造的,他就会尝试引导所有一切的行动,让它们指向那真正的终向,那能够满全他生命幸福的终向:天主的光荣,而不是自己的虚荣。 他会努力矫正自己在一切行动中的意向,乃至可以说他生命中唯一的目的是:Deo omnis gloria! (愿一切光荣归于天主! )

受造物的伟大与美丽唤醒人们的敬仰,使人追问这个世界与人类的来源与终点,藉此使人对创造者开始有一些思考。 基督徒在与没有信仰的人之对话中,可以提出这些问题,使人的理智与心灵向创造者的光辉开放。 同时,在与不同宗教信仰者的对话中,基督徒也在创造这件事情上找到一个极好的出发点,因为这个真理在某种意义上是大家共有的,也可以成为人的基本道德价值的根基。

参阅书目

《天主教教理》,第279点-301点。

《天主教教理简编》,第51点-54点。

若望保禄二世,关于信经的教理讲授(1)。

圣施礼华,《热爱世界》,《与圣施礼华对话》,第113点-123点。

Santiago Sa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