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聖若瑟節)(三):若瑟與耶穌的關係

節錄自載於《基督剛經過》書中,聖施禮華於1963年3月19日聖若瑟節題為《聖若瑟的工作坊》的講道

若想有用,請君服務

我們若是真想這樣生活,真想聖化業務工作,那末就必須在人事和超性兩方面,雙管齊下,全力以赴,精益求精。這裡,我想援引一則載於《福音輓聞》(偽經)的故事,作為對比。那故事是這樣的:「耶穌的父親,是個木匠,製作耕犁和軛具。有一天,一個要人叫他製作一個床。但是有一根杆料,比其餘的短了一截。若瑟不知該怎麼辦。於是耶穌對父親說:『把兩根杆料並排放在地上,一頭對齊。』若瑟照辦了。耶穌便走到另一頭,拿起較短的那根,把它拉伸得跟另一根一般長。祂父親一見這奇蹟,悲喜交集,摟住孩子不停地吻了又吻,說:『我多幸福啊!天主給了我這個孩子。』」 [1]

若瑟可絕對不會這樣向天主道謝。他根本不會這樣工作。他絕不是個茍且偷安,依賴奇蹟的人。他是一個做事恒心到底,堅持不懈的人。必要時,也是一個推陳出新,有創造性的人。基督徒知道天主發奇蹟,千百年前發過,以後繼續發過,如今仍然發着,因為「並非上主的手短小而不能施救。」 [2] 然而,奇蹟是天主救世德能的標誌,而不是替缺德無才輩補偏救弊的工具。天主期望於你們的「奇蹟」,正是要你們聖化日常工作,貫徹基督徒召叫,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正是要你們在平凡普通的工作中,注入自己的愛,從而把日常生活的刻板文章,化成英雄的詩篇。天主正在等待着你們。祂期待着你們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一個救靈神火旺盛,業務本事高強的人。

因此,我贈給你們這樣一條工作的座右銘:「若想有用,請君服務。」因為要把工作做好,首先要懂得怎樣做好。業務技能上不求精通,工作本份上不求上進的人,就很難說是個品德優秀的人。單有做好工作的願望,還是不夠。必須懂得怎樣做好的技術才可。若真有這個決心,便要在行動上努力表現出來,表現於採取正確的工作方法,善始善終,絕不虎頭蛇尾,並在竭盡人事方面,力求十全十美。

然而人事方面的努力服務,以及掌握業務技術和工作知識,還必須有聖若瑟工作的基本特點,也是每個基督徒工作應有的特點 —— 即獻身服務的精神,以及為他人福利鞠躬盡瘁,作出貢獻的志願。若瑟的工作,不以自我為中心,雖然他積極的一生,使他養成強勁的性格。他工作時,念念不忘是在執行天主旨意,念念不忘他的人民,念念不忘耶穌聖母以及納匝肋每一個鄉親鄰居。

若瑟或許是納匝肋少有的工匠之一,也許是唯一僅有的一個木匠。像平常鄉村習見的那樣,他一定感到有義務想盡一切辦法,幫人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修理壞了的磨盤,冬季快到時修造屋頂瓦瓴等等。我敢保證:他一定樂於助人,來者不拒,替人們把困難一一解決,做妥工作。他精巧的手藝是為人服務的,給鄰里街坊各家各戶帶來方便愉快。他和顏悅色的態度,友愛和氣的談吐,以及不拘不泥的問候招呼,使那些信德幸福瀕於喪失的人們,幡然皈正。

遇到比他更窮的人上門求助,若瑟討價極廉,務使那位顧客,不致有白佔便宜之窘而已。但在正常情況下,他索取合理的價格 —— 不太多,也不太少。他要求應得的公道酬勞。因為忠於天主,並不表示放棄權利。何況權利實則就是責任。聖若瑟爭取合理的酬勞,因為這就是他贍養天主託他照顧的家庭的生計。

我們應該爭取我們應得的權利,但不是出於自私的原因。我們若不注意幫助他人在生活中實行公道正義,那麼怎能自稱是擁護公道正義呢?同樣道理,為了蜷縮於舒適的宗教癖好裡,而對別人是否有義務履行公義,置若罔聞,也是錯誤的。有志在天主眼前做公道正義的人,就應當努力在人間建樹公道正義的統治。不僅為了光榮天主聖名,而且因為要做一個基督徒,就須為實現人的一切崇高理想而奮鬥。彷照聖若望的一句名言, [3] 我們可以這樣說:假使有人說他對天主公道正義,但對人卻不公道正義,便是說謊,在他內沒有真理。

我對教會宣佈建立聖若瑟工人主保節,同所有基督徒一樣,感到高興萬分,感激不盡。這個節日,肯定了工作的神聖價值,顯示了教會公開響應福音中的真理,天主要我們默想福音,特別在當今時代。

過去我常講,現在讓我再一次強調指出,大聖若瑟的生活,是自然的,淳樸的。他生活上的自然與淳樸,使他與街坊鄰里永不疏遠脫節,使他在待人接物上,絕不帶來任何人為的麻煩隔閡。

所以,我不喜歡公教工人,公教工程師,公教醫師之類的說法 —— 雖然在某時期,或某場合是適宜的 —— 這種說法,似乎在無形中把人劃分種族,似乎在說天主教友形成一個與人隔離的小集團。給人一種印象,似乎基督徒與社會其餘部分之間,存在着一道鴻溝。在尊重對方意見的同時,我認為這樣說比較合宜:做工人的公教徒或公教徒中的工人,工程師等。因為一個信教的人從事某種職業,無論是智力的、技術的、體力的,他自己認為是同其他人一樣的。其實也的確是的,他與其他人一樣,有同樣的權利義務,有同樣上進的志願,有同樣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的共同興趣。

天主教友,凡有志於如此生活的人,通過自己的日常生活,為信德,望德和愛德作見證。這樣的見證,不講究排場,也不計較場合,因地製宜,隨遇而行,既淳樸又自然。他們蓬勃的生命力,反映教會在世界中的臨在。因為所有天主教友就是教會。憑他們本身所有的權利,即是天主子民的一份子。

若瑟與耶穌的關係

教會在彌撒前預備經文中,向我們提供一則感人的聖若瑟禱詞。我唸這篇已有多年,深為感動。經文是這樣的:「大聖真福若瑟,你蒙主殊寵,超越眾王,得以親睹天主豐儀。親聆天主聖訓,且抱於懷中,吻之衣之護之。求你為我等祈!」這禱詞,將幫助我們開始講今天最後一個題目,即若瑟與耶穌的親密關係。

對於聖若瑟,耶穌的生活,是一個不斷再認識,再發現個人召喚的過程。前面我們回憶過,耶穌一生的最初幾年,充滿對比強烈的各種境遇。例如:光榮彰顯與逃難流亡,三王的儀仗與馬槽的赤貧,天使的頌揚與世人的沉默。到了獻嬰孩耶穌於主殿時,若瑟手持最低廉的獻禮 —— 一對斑鳩,卻耳聞目睹西默盎和亞納二先知稱頌耶穌是世界的救主。聖路加記述:他的父親和母親就驚異。」 [4] 之後,孩子獨留聖殿,沒有告訴瑪利亞和若瑟。他們找了三天,方才找到祂。同一聖史又告訴我們:「便大為驚異。」 [5]

若瑟不勝驚詫。天主一步一步地向他揭示自己的計劃,他則步步力求辨明天主的聖意。每一個要緊跟耶穌的人靈,也應如此。他們很快便會發現慢慢吞吞,半心半意,是行不通的。因為天主不允我們稍有成就,便止步不前;不允許我們躺在功勞薄上睡大覺。天主精益求精,永無止境。祂的道路,不是人的道路。真正能像聖若瑟一樣,跟耶穌學會聚精會神,保持清醒,敏辨天主奇妙措置的人,實在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假如若瑟由基督那兒學到如何過神聖的生活,我敢大膽地說,他在人事方面也教會天主聖子不少東西。有人稱呼聖若瑟為耶穌的「養父」。我不太喜歡這個稱呼。因為它給人一種印象,似乎若瑟與耶穌之間的關係,不過是冷冷淡淡,表面浮淺的。當然,信德告訴我們,若瑟不是耶穌的生身之父,但父子關係並不只限於血緣關係而已。

我們在聖奧思定的一篇講道詞中,談到這段話:「若瑟不僅對父親這個稱呼當之無愧,而且比任何人更當之無愧。」聖奧思定接下去又說:「他怎樣成為父親的呢?他愈貞潔,他為父的職能便愈有效。有人錯誤地以為若瑟之所以成為我主耶穌基督的父親,與常人之父無異。也就是說只在肉體上生殖其子,而沒有把兒子作為自己精神之愛的果實來加以領嗣。所以難怪路加這樣敘述:『人們想他是耶穌的父親。』路加為何只說他們「想」呢?因為這個想法是人的判斷,反映人的常規。我主不是由若瑟的種子所生。但是,由若瑟的虔誠愛德,有一子為他而生 —— 祂即是瑪利亞之子,祂即是天主之子。」 [6]

若瑟之愛耶穌,一如父之愛子。他把自己最好的一切都獻給耶穌,以資表示他的愛。若瑟遵照給他的命令,愛護耶穌,把自己的技藝傳授給耶穌,使祂也有一門手藝。所以,納匝肋的街坊鄰里都稱呼耶穌木匠,或稱呼他為木匠的兒子(fabri filius)[7]。耶穌在若瑟的工作坊工作,而且就在若瑟的身旁工作。試想聖寵藉若瑟完成了何等偉大的奇勳 —— 若瑟竟在人事人性方面,勝任完成養育天主聖子的使命。他該是一位何等卓絕的奇聖大賢啊!

若瑟的確是一位卓絕的奇聖大賢。因為耶穌肖似他,肖似他工作的技藝,肖似他為人的作風性格,肖似他談吐的音容笑貌。耶穌的現實主義風格,耶穌巨細無遺的觀察力,耶穌座席擘餅的姿態,耶穌愛用日常生活、家常景況來譬喻信理的習慣 —— 這一切,莫不反映祂的童年,莫不反映若瑟對祂的影嚮。

還有一端高深的奧蹟,不容忽略,耶穌是真人。祂說話帶着以色列某地特有的鄉音,祂肖似一個名叫若瑟的木匠。耶穌同時又是天主聖子。但誰能教天主聖子什麼東西呢?不錯,祂雖是天主聖子,但同時是真人;過着正常人的生活:最初是嬰孩;後來是兒童,在若瑟的工作坊裡幫忙;最後,祂成了一個年富力強的成年人。「耶穌在智慧和身量上,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漸漸地增長。」[8]

在人間生活中,若瑟是耶穌的家長。他們在日常接觸中,充滿無微不至的愛情。若瑟總是樂於為照顧耶穌而犧牲克己。如此一位義人,如此一位大德的聖祖,舊約的信德在他之身結出碩果,難道還不配做我們內修生活的大師嗎?內修生活,本是持續不斷地直接同基督談心會話,心心相印,合二為一。若瑟在這方面,可以向我們傳授許多關於耶穌的美事。所以,請君切勿疏於恭敬聖若瑟。正如基督徒傳統,援引舊約的一句名言所表達的那樣:「到若瑟那裏去!」(Ite ad Ioseph!)[9]

內修生活的大師,精工巧藝的工匠,與耶穌親密過往的天主忠僕 —— 這就是聖若瑟。(Ite ad Ioseph!)到若瑟那裏去!同聖若瑟一起,基督徒學會怎樣從屬天主,怎樣善盡人間職守,藉以聖化世界。跟聖若瑟結識,便會找到耶穌。跟聖若瑟談心,便會找到瑪利亞 —— 她總在納匝肋作坊裡,在她的周圍遍撒平安。

© Fundacion Studium


[1] 耶穌童年的福音第13節——假傳是聖多瑪宗徒寫的

[2] 依59:1

[3] 參閱若前4:20

[4] 路2:33

[5] 路2:48

[6] 聖奧思定,Sermo 51, 20 (PL 38, 351)

[7] 谷6:3;瑪13:55

[8] 路2:52

[9] 創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