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徒中,有些是在加里肋亚海作业的渔民。 耶稣与他们一起生活,渐渐地熟悉他们行业的工作。 而祂在前往沿海其他城镇的旅途中亦可能接触到其他渔民。 无论如何,许多前来聆听祂讲道的人都在湖边周围的村庄居住。 因此,师父耶稣用渔船、渔网和鱼获的例子来说明祂的教训便一点都不足为奇了:「天国又好像撒在海里的网,网罗各种的鱼。 网一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放在器皿里; 坏的,扔在外面。」(玛13:47-48)
耶稣将祂的王国比喻为一张能捕捞不同种类的鱼的网。 宗徒们根据自己的经验都知道,湖里的鱼有许多种,但并非所有鱼的质量都是一样的。 当他们撒下网并把网拉上来时,他们不会停下来,想一想他们捕到的是什么:他们稍后在岸上把捕到的鱼分类时才会关顾这点。 他们将渔网拉上沙滩,开始将鱼分类:好的会被收集到篮子里,坏的会被丢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渔网就是教会的形象。 在教会内,不同种类的鱼也共存在一起,而这个情况将会持续到世界的终结。 我们透过努力培养谦卑的品格,努力使自己不会成为被丢掉的那一部分。 圣施礼华说,教会是「『圣洁的国民』由软弱的受造物组成。 这种显明的矛盾,标志着教会奥迹的一个层面。 教会既是神圣的,也是人性的,因为它由人组成,而人也有自己的缺点:'众人却是尘埃灰土'。 (德17:31)」[1] 同时,我们知道这些缺点并不是天主子民的一个具决定性的形象。 藉着天主的恩宠,我们总能在周遭的人和在我们所依赖的人身上感受到圣德的一些标志; 他们向我们展示出「教会最美的面貌。」[2]
教会是神圣的,因为她的创始人基督是神圣的。 基督「爱慕教会如同净配,为它而交出自己,为能圣化它,又为了天主的光荣,使它与自己结合而成为自己的身体,并以神圣的恩惠充满了它。」[3] 我们,它的子女,爱它,因为耶稣在它里面,而我们在它里面找到成圣的各种方法:即教会的训导和各件圣事。
我们基督徒蒙召去努力争取成圣。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过一个完美无缺的生活; 事实上,即使教会中有一些有各种缺点的人,教会仍然是神圣的。 因此,对成圣来说,具决定性的因素并不是没有犯错──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是热切地渴望与基督保持结合,好使祂能以祂指引教会的方式来掌管我们的生活。
「圣德的多少在于基督在我们内完成多少,我们在圣神的德能下,自己的整个生命有多少以基督为榜样。」[4] 每一个圣人都反映出耶稣的面容。 因此,圣德首先就是「与基督结合为一,藉此活出祂生命的奥迹。 圣德在于以独特和个人的方式,与主耶稣的死亡和复活结为一体,不断与祂一起死而复活。 可是,圣德也体现于在生活中,重现耶稣在世生活的不同方面。」[5] 默观基督的奥迹,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性情和处世方式,体现这些奥迹,同时也努力净化两者。 透过经常阅读福音,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充满基督的处世方式,从而在我们心中塑祂的形象并将之反映在世界上。
在教会内,圣德的美丽与罪恶的丑陋、慷慨心灵的伟大与其他心灵的卑劣、造就英雄的坚毅与导致背叛的软弱皆可并存。 因此,我们的慈母教会是神圣的,同时她的信友们也不断地需要净化和皈依。 无论如何,除了自己谦卑地追求圣德之外,「既然上主容许人性的软弱出现,我们的反应该也是一样的,就好像当我们看到母亲生病,或受到鄙视,该更加爱她,以内心和外在的行动,向她表示更大的爱慕。 如果我们爱教会,就永不会在我们内产生一种病态的兴趣:喜欢谈论她一些孩子的软弱,正如谈论母亲的过错一样。」[6]
基督在世上时常说,祂来不是为医治健康的人,而是为医治病人。 透过祂的言行,祂表明祂对罪人相比对那些自认为正义的人更加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师父耶稣毫不犹豫地接近那些表面上似乎是远离天主的人。 祂向他们讲话,邀请他们与祂一起生活和跟随祂。
耶稣和那些跟随祂的人所组成的家庭并不是一个由完美的男女所组成的封闭社群。 教会也蒙召要成为一所大门敞开的房子,好使所有愿意的人都毫无区别地可以进来,因为天主的仁慈意愿「所有的人都得救。」(弟2:4)我们自己的心扉应该常常敞开,好使任何人都能够满足对天主的渴望。 我们可以请求圣母玛利亚,教会之母,帮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反映出天主神圣子民的面容。
[1]圣施礼华,《热爱教会》,6
[2]教宗方济各,《你们要欢喜踊跃》宗座劝谕,9
[3]梵二《教会宪章》,39
[4]教宗本笃十六世,2011年4月13日公开接见时的讲话
[5]教宗方济各,《你们要欢喜踊跃》宗座劝谕,20
[6]圣施礼华,《热爱教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