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九周星期一

一些有助于我们在常年期第十九周做祈祷的反思。

宗徒们不理解耶稣
悲伤掩盖生命中的喜悦
单纯朴实会赢得主耶稣的欢心


宗徒们不理解耶稣

耶稣有时很难被人理解。 在福音中,我们看到宗徒们并不常常能够明白祂的言行的含义。 例如在两次增饼的奇迹之后不久,当耶稣谈到法利塞人的酵母时,祂问他们:「你们为什麽竟彼此议论你们没有带饼呢? 你们还不明白吗?」(玛16:8-9)又有一次,圣伯多禄不明白耶稣预告自己快将受难。 当伯多禄试图谏责祂时,耶稣严厉地斥责他:「你是我的绊脚石,因为你所体会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玛16:23)

在我们走向天主的人生旅途中,当我们在信德的光照中有时也遇到黑暗的时段时,当我们无法理解正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的意义时,我们不应感到惊讶。 主耶稣没有使我们免于遇上这些不明朗的时刻。 宗徒们和古往今来的诸圣人也都经历过这些考验。 同时,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确信守得云开见月明。 也许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像圣伯多禄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去逃避这些问题。 相反,耶稣却邀请我们在难以理解的事情中找出其美善之处。 正如我们从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中获得了生命一样,我们在难以接受的事情中,也可能隐藏着巨大无比的价值。

正如圣施礼华所说的,有时候,我们从这些情况中可以汲取的最大价值,就是让自己知道有更加信赖天主的需要:「但这个不确定的未知数,正是天主『爱』的一种恩赐; 它引领我,像小孩一样握紧父亲的手臂,每日多奋斗一些,好使自己不致与祂分离。 于是我确定、坚信:天主决不会让我离开祂的手的。」[1] 在这次的祈祷中,我们可以祈求上主帮助我们找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事件的意义,而且不要因为不理解这些事件而失去喜乐。 因为我们知道,祂总是看见我们、陪伴着我们、祝福我们、和守护着我们。

悲伤掩盖生命中的喜悦

在门徒们多次不明白祂所说的话之后,主耶稣再次告诉他们:「人子将被交于人们手中。 他们要杀害祂,第三天祂必要复活。」(玛17:22-23)门徒们现在似乎已经对师父耶稣的惊人的预告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是福音告诉我们,他们还是远远没有具备理解祂的说话所需的超性视野。 他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非常忧郁。」(玛17:23)

宗徒们被忧愁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这种感觉让他们无法意识到,主耶稣实际上是在送给他们内心所缺少的、喜乐的要匙:就是说,祂受难的意义,在于祂会复活,和使他们摆脱罪恶。 忧愁使他们无法因救赎的好消息而喜乐。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沙漠教父将其描述为一种心灵的蠕虫,它侵蚀并掏空其宿主。」[2] 忧愁会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切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事物上,让我们难以享受周围所有美好的事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耶稣继续向我们宣告苦难的和复活的时刻,正如祂以前向宗徒们宣告的一样。 祂通过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向我们传达这些讯息。 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个来自天主的讯息。 如果我们带着复活的喜悦去接受它,我们就能凭直觉去理解我们遇上的痛苦的意义。 「尽管生活中充满矛盾、有着失落了的愿望和梦想、失去了的友谊,但有赖耶稣的复活,我们可以相信一切都将会被赎回。 耶稣复活,不仅是为了祂自己,也是为了我们,为了赎回我们生命中所有未能实现的幸福。 信德可以驱除恐惧,而基督的复活就像移走那块堵塞在墓穴前的大石一样,移走悲伤。」[3]

单纯朴实会赢得主耶稣的欢心

我们作为宗徒们的生活的见证人,应该感到欣慰。 他们有着缺点、疑虑、忧愁...... 可是他们却从不缺乏单纯朴实的特性。 举例来说,他们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疑虑。 当他们无法驱除附在一个小男孩身上的魔鬼时,他们问:「为什麽我们不能逐出这魔鬼呢?」(玛17:19)又有一次,他们想知道主耶稣教训人的方式的含义:「为什麽祢用比喻对他们讲话?」(玛13:10)他们也不会掩饰自己的感受:他们在体验到大博尔山上的荣耀时表现出喜悦之情──「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玛17:4)又在他们对基督第二次预告自己的苦难时表现忧郁(参阅玛17:23)。 圣施礼华邀请我们专注于门徒的这一个美德:「注意,宗徒们虽然有他们明显和无可否认的弱点,却都是诚恳,单纯,无诡诈的人。 你也有明显和无可否认的弱点。 希望你也不会缺少单纯朴实的特质。」[4]

这个美德帮助我们把自己交托于天主的手中,使我们安稳地依靠祂的保障,而不是依靠自己。 我们每一天都会有许多机会来体现这种使徒的态度:像孩子一样依靠天主,而不需要使用华丽的辞藻; 按照天主所造了的人去爱他们,而不是想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改造他们; 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幻想中; 带着信赖向耶稣表达我们可有的任何疑虑...... 圣母玛利亚那单纯朴实的特质吸引了天主的目光。 「圣母玛利亚以她的卑微首先赢得了天国。 她成功的秘诀恰恰在于她认知到自己的卑微,认知到自己是有所需的。 在天主台前,只有那些认知到自己一无所有的人,才能领受一切。 只有那些空乏其身的人才能让祂充实自己。 而圣母玛利亚之所以被称为'充满恩宠者'(路1:28),正是因为她的谦逊。」[5]

[1] 圣施礼华,《十字苦路》,第14处,默想5

[2] 教宗方济各,2024年2月7日公开接见时的讲话

[3] 同上

[4] 圣施礼华,《道路》,932

[5] 教宗方济各,2021年8月15日三钟经前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