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十八周星期三

一些有助于我们在常年期第十八周做祈祷的反思。

客纳罕妇人的坚毅
耶稣表面上的冷漠
当天主似乎改变主意时


客纳罕妇人的坚毅

耶稣前往提洛和漆冬的途中,有一个客纳罕妇人出来喊说:「主,达味之子,可怜我罢! 我的女儿被魔纠缠的好苦啊!」(玛15:22)主耶稣的第一个反应却是令人惊讶的:「耶稣却一句话也不回答她。」(玛15:23)宗徒们感到很惊讶,便请求祂把那个妇人打发走,好使她不再打扰他们。 主耶稣回答说:「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玛15:24)

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 可是这个妇人的决心却令她走到耶稣面前,几乎挡住祂的去路。 她跪在耶稣面前叩拜祂说:「主,援助我罢!」(玛15:25)我们或许会预料,她的举动突显出她那动人的坚毅,会使耶稣改变祂的想法。 相反,主耶稣却以另一个令人不安的意意象来回应:「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玛15:26)可是这个客纳罕妇人在遇到这个新的闭门羹时却绝不放弃,而且对耶稣所使用的意象以一个新的转折来回应:「是啊! 主,可是小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屑。」(玛15:27)

耶稣对这个表现出客纳罕妇人的信德与爱德的大胆行为感到惊讶了,最后便答应了她的请求:「你的信德真大,就如你所愿望的,给你成就罢!」(玛15:28)耶稣的沉默、祂表面上的冷漠,使那个妇人更加坚信:没有主耶稣,她便无能为力。 有时候,耶稣会保持沉默,让我们以为祂不关心我们,祂「不会耹听,其实我们被蒙蔽了,因我们只听到自己独白的声音。」[1] 然而祂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如这个客纳罕妇人那样,更加坚毅地投向祂,让我们的信德渐渐得以净化。

耶稣表面上的冷漠

耶稣为什么要如此对待这个客纳罕妇人呢? 祂为什么在起初时对她──在凡人眼中──是如此冷淡呢? 圣奥思定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基督看似对她的请求漠不关心,并不是因为祂拒绝给她施予怜恴,而是为了要激起她的渴望。」[2] 基本上,也许当有人要求我们帮他们一个大忙时,我们也会采用这种态度。 俗话说:好事多磨。 我们会以为如果某件事情真的是很重要的,对方就会坚持多一点,直到他们得到想要的东西,否则我们就可能忽视他们的请求。

耶稣要我们知道这个妇人多么渴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康复。 祂表面上的冷漠是为了让她以明确和大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信德。 尽管她的坚持看起来并不恰当,但她仍然请求; 尽管她认为自己当不起,但她仍然坚持; 而且她坚持不懈,直到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圣若翰维雅纳神父说:「我们经常看到,主耶稣并不立即赐予我们所要求的。 祂这样做是为了使我们更加热切地渴求它,或更加欣赏它的价值。 这种拖延并不等同拒绝,而是一个考验,使我们能更加丰盛地得到我们所祈求的东西。」[3]

耶稣看到这个妇人的坚毅便惊叹道:「你的信德真大,就如你所愿望的,给你成就罢!」(玛15:28)我们甚至可以说,主耶稣要她增强自己的愿望,好使这个奇迹最终得以按照她的愿望出现。 假使她的愿望不那么强烈,也许奇迹就不会发生。 「耶稣将这个谦卑的妇人作为信德坚定的一个典范。 她坚毅不屈地恳求基督的干预,激励我们在面临生命中的各种艰难考验时不要灰心、不要绝望。 主耶稣不会对我们的需要置之不理,如果有时祂似乎对我们的求助无动于衷,那是为了考验和加强我们的信德。」[4]

当天主似乎改变主意时

这个客纳罕妇人看来似乎是改变了耶稣的计划。 主耶稣似乎在祂前往提洛和漆冬的途中并不打算行任何神迹,更不用说其对象是一个非以色列人。 祂被派遣来,首先是向祂的天主父的子民宣告救恩。 然而这个妇人的坚毅却促使祂改变主意。 的确,这种令人惊讶的发展也发生在圣经的其他章节。 例如当亚巴郎试图为索多玛求情时(参阅创18:22-33),以及当梅瑟为犯了偶像崇拜的以色列人恳求怜恴时(参阅出32:11-14)。 当圣母玛利亚在加纳婚宴中令耶稣以变水为酒来使祂的时刻提早来到时,也发生了这种情况(参阅若2:1-11)。 这些变化向我们表明,天主圣意的计划也会顾及我们自己的自由和行动。 耶稣对我们的请求是很敏锐的,祂并且以超乎我们所冀望的洞悉力来聆听我们。

关于主耶稣的改变主意,类似的事情有时也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心中有一个明确的计划,然后出乎意料地,一个我们所爱的人却有一个迫切的需要。 又或者也可能出现的是:我们对某件事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可是家人或同事却持相反的意见。 无论是哪个情况,我们都可能倾向于不惜一切地保护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或坚持自己的看法。 主耶稣行事的方式给我们展示出他人比我自己的计划更加优先,尤其是当他们有需要时。 而「这种心灵的开放是喜乐的源头,既『施比受更有福。』(宗20:35)一旦我们逃避、躲藏、拒绝分享、停止给予、离不开自己的安乐窝,我们并不因此活得更开怀。」[5] 我们可以请求圣母玛利亚为我们转求,好使我们能够学习如何以她圣子耶稣的温柔来看待所有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的人。

[1]圣施礼华,《天主之友》,304

[2]圣奥思定,《讲道77》,1:PL38,483

[3]圣若翰维雅纳,Sermon on Prayer

[4]教宗方济各,2017年8月20日三钟经前的讲话

[5]教宗方济各,《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