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给一大群人吃饱之后,就私自上山祈祷去了。 但在离开前,祂嘱咐门徒渡湖到对岸等候祂(参阅玛14:22-25)。 伯多禄和其他宗徒在夜幕低垂时出发了。 在他们乘着小船往对岸去时,船身开始受着波浪的颠簸,强风也迎着他们吹过来。 自然而然地,他们中间开始蔓延着一种不安的情绪。 尽管他们的航行经验非常丰富,但这种突然的变化还是让他们措手不及。
福音把门徒的、在这场暴风中颠簸航行的小船描绘成教会的生命的一个预象。 教会在历史的大海中航行,在面对一切险阻中似乎毫无防御能力。 「大海象征生命和有形的世界的不稳定性; 风暴指的是压迫人的各种考验或困难。 相对地,这艘船代表教会,是由基督建造,由宗徒掌舵的。 耶稣想教导门徒要勇敢地忍受生活中的逆境,信赖天主。」[1]
圣施礼华也意识到,基督徒在开始福传的事工时常常会遇上类似的风暴。 有时会是外在的环境造成各种障碍; 有时则会是我们自身的软弱和罪过所造成的重担。 「我们也在履行基督的训令,在被人性的激情和错谬所扰动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感受到自己内在的一切软弱,但我们仍然坚定地决心把上主托付给了我们的这艘救恩之船驶进港口。 也许有时候,当我们看到迎面而来的强风时,我们内心深处会发出人性的力有不逮的呼声:'天主,求祢侧耳倾听我的祈祷,求祢不要回避我的哀告。 求祢俯视我,并垂允我,我痛苦忧伤,叹息悲号:由于仇敌的叫嚣,并因恶人的吵闹,因加于我的灾祸,怒中给我的骚扰。』(咏55:2-3)祂没有离开我们,而每当有需要时,祂就会用祂充满慈爱的大能来让我们感受到祂的临在,让祂的子女的心充满平安和宁静。」[2]
门徒们看见步行在水面上的耶稣,即时的反应不但不是感到安心,反而是更加害怕。 他们惊恐万分,大叫起来:「是个妖怪!」但耶稣鼓励他们说:「放心! 是我。 不必害怕!」然后,伯多禄大胆地说:「主,如果是祢,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祢那里罢!」耶稣回答说:「来罢!」伯多禄遂从船上下来,开始走在水面上,往耶稣那里去(参阅玛14:25-29)。 伯多禄的举动和耶稣的回应提醒我们,天主喜欢我们有勇气的创意,尤其是当这些创意是基于对祂的信赖时。 这一情节或许会让我们回想,当耶稣问载伯德的两个儿子是否愿意跟随祂受难时,他们两人的回答「我们能!」,以及众圣徒在自己的生命中的许多其他的壮举。 天主喜欢看到这种「信德的一跳」,这种在追随基督时出现、使我们能够在狂风暴雨中在水面上步行的勇气。
「上主要我们,而当我们身陷险境时,邀请我们唤醒并实践团结与望德,好能在这些当一切都似乎陷入困境的时刻,给予我们力量、支持和意义。」[3] 伯多禄做到一件乍看之下完全不符合人性逻辑的事。 他放弃了小船的相对稳定性,步入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样,他找到了真正的安全。 耶稣也鼓励我们不要躲藏在自己的安乐窝中,当我们感觉到大海的动荡时,不要把自己与世界和与他人隔离。 主耶稣期望我们像伯多禄一样表现出大胆的信德,这个信德激励我们不要逃避问题,而是拥抱问题,信赖那就在我们身边的基督。 「借着祂的十字架,我们得救了,好能拥抱希望,并让希望加强和维系一切举措和一切可行的途径,帮助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 拥抱上主,就拥抱希望:这就是信德的力量,它使我们摆脱恐惧,并且给予我们希望。」[4]
尽管伯多禄很有信心,但当他看到「风势很强,就害怕起来,并开始下沉,遂大叫说:『主,救我罢!』耶稣立刻伸手拉住他,对他说:'小信德的人哪! 你为什么怀疑?』」(玛14:30-31)伯多禄能够步行在水面上,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信赖耶稣的说话。 而他开始下沉,不是因为风浪太大,而是因为他不再信赖主耶稣。 「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看自己,我们就会暴露在风中,无法再在生命之水上穿越风暴。」[5] 伯多禄也许认为他可以靠自己。 但显然,他之所以能做这个行动,只是因为基督在支持他。
有时候,我们也会像伯多禄一样,步行在水面上,平静而安详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风暴。 有时候则也许会以为自己正在下沉。 无论是哪种情况,主耶稣总是在我们身边,因为祂就在我们生命的最深之处。 然而无论天主似乎远在天边,还是近在咫尺,我们都需要努力加强与祂的关系。 正如伯多禄一样,当我们感到自己快要被淹没,并且转向祂说:「主,救我罢!」(玛14:30)时,基督会向我们伸出手。 宗徒们在湖上的这个经历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让耶稣登上我们的船,风浪就会平静下来(参阅玛14:32)。 我们可以祈求圣母玛利亚,在震撼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风暴中,让她圣子的这句说话在我们心中产生共鸣:「放心! 是我。 不必害怕!」(玛14:27)
[1]教宗本笃十六世,2011年8月7日三钟经前的讲话
[2]圣施礼华,《书信2》,1
[3]教宗方济各,2020年3月27日疫情时期的特别祈祷时刻
[4]同上
[5]教宗本笃十六世,2011年8月7日三钟经前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