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耶稣经过城市乡村,随处施教,朝着耶路撒冷走去。 有一个人给祂说:『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吗?』」(路13:22-23)这个问题的措词带着一丝绝望的意味。 它暗示着一种令人担忧的疑虑,一种我们所有人不时都可能会出现的担忧:救恩是否只有少数特权者才可得到呢? 我会是其中之一吗? 我现在所做的是否足以使我进入天国呢? 基督似乎明白这种焦虑,可是祂的答复并没有使我们安心,反而更确证了我们的担忧:「你们竭力由窄门而入罢! 因为将来有许多人,我告诉你们:要想进去,而不得入。」(路13:24)主耶稣确认,得救是需要人付出努力,同时祂也强调,仅靠个人的努力是不足够的。 许多人会尝试,但却不成功。 「愿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弟前2:4)的主耶稣警剔我们,仅靠善行并不能赢得天堂。 天堂是一份恩赐,赐予那些对恩宠有回应的人。
那么,得救的道路是什么呢? 耶稣在这段福音里并没有明确地指出,但祂提供了一些线索,说明什么是不足够的。 「及至家主起来把门关上,你们在外面站着,开始敲门说:主,请给我们开门罢! 祂要回答你们说:我不认识你们是那里的。 那时,你们会说:我们曾在祢面前吃过喝过;祢也曾在我们的街市上施教过。 祂要说:我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是那里的。」(路13:25-27)
耶稣通过这个意象指出,仅仅肤浅地认识祂,或是对祂和祂的教导仅仅有一个模糊不清的认知,并不足以使人进入天堂。 在某方面上,祂邀请我们与祂建立一个个人的关系,过一个祈祷的生活,以及从一个匿名的人群中踏出来,去成为祂的门徒。 圣施礼华曾经说:「认同基督有四个阶段;寻求祂、找到祂、逐步认识祂及爱慕祂。 你可能觉得自己只在第一阶段,饥渴地找祂罢,尽力地在内心找到祂。 你若有决心,我担保你已找到了祂,已开始认识祂爱祂及在天上的家乡谈话。」[1]
「几时你们望见亚巴郎、依撒格、雅各伯及众先知在天主的国里,你们却被弃在外,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路13:28)耶稣继续祂的论述。 而虽然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是严厉的或消极的,但是它带给我们极大的希望。 祂提到一些已经进入了救恩这扇窄门的人,他们都是普通人。 多亏圣经的记载,我们知道他们的故事,也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各种弱点和缺陷。 他们并不是毫无瑕疵的。 耶稣帮助我们看出,脆弱并不是一个使通往天堂的大门关上的障碍。
圣保禄写道:「所以我甘心情愿夸耀我的软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 为此,我为基督的缘故,喜欢在软弱中,在凌辱中,在艰难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为我几时软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时候。」(格后12:9-10)这些先我们而行的人的榜样指示出,圣德并不是指要过一个毫无瑕疵的生活,而是在我们为了肖似基督而作的努力中,让天主的慈悲闪耀出来。 祂「了解我们的软弱,祂愿意扶助我们向祂攀登。 祂要我们努力不懈,日有所进。」[2]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想拥抱这份天主的慈悲,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过错。 「但是为进行它的工作,恩宠必须指証罪恶,以便改变我们的心灵,并给我们:『正义,使人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获得永生主。』(罗5:20‐21)天主就如良医,在治疗伤口之前,必先深入探测,就是藉着祂的圣言和圣神,对罪恶投射强烈的神光。」[3]简朴地承认自己的脆弱会感动耶稣,使祂在我们最需要祂时靠近我们。
在这段福音里,耶稣自始至终都没有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祂没有明确地说明得救的人是多还是少。 然而祂清楚地表明,得救需要人作出努力,而这种努力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进入天堂的准则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将有从东从西,从北从南而来的人,在天主的国里坐席。」(路13:29)
通往天堂的、即圣德的门,虽然是窄的,但却毫无区别地开放给所有人。 「耶稣没有排除任何一个人。 你们中有些人可能会对我说:'但是,神父,我肯定是被排除在外,因为我是一个大罪人:我做过可怕的事,一生中做了很多可怕的事。』不,你并没有被排除在外! 正因如此,你才是祂所钟爱的,因为耶稣总是以罪人为优先,祂经常都是这样,为了要宽恕他们,为了爱他们。 耶稣正在等候着你,等候着要拥抱你,宽恕你。 不要害怕:祂在等候着你。」[4]
天主指望我们每一个人去与所有人分享这个普世成圣的喜讯。 「凡是与基督会晤过的人,不能禁锢在自我的小天地里 ── 这种闭塞多么可悲! 他们应当开放,像一把打开的扇子那样,面向四面八方开放,面向所有的人灵开放。 他们人人应当创造 ── 开辟 ── 一个朋友的圈子,用自己专业上的成就造诣,用自己的言行榜样,用自己的友谊关怀,对周围的人灵发挥影响,从而使基督能通过这些专业的成就造诣,通过这些言行榜样,通过这些友谊关怀,而发挥祂的影响。」[5]我们可以请求童贞圣母玛利亚赐给我们一颗如同她圣子一样的心,随时随地都向任何需要我们的人敞开。
[1] 圣施礼华,《天主之友》,300
[2] 圣施礼华,《基督刚经过》,75
[3] 《天主教教理》,1848
[4] 教宗方济各,2013年8月25日三钟经前的讲话
[5] 圣施礼华,《犁痕》,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