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常年期第二十周星期二

一些有助于我们在常年期第二十周做祈祷的反思。

通往希望之路
一个先于我们的爱
将希望寄托于天主


通往希望之路

那个富家少年在瞬间就离去的情景必定令宗徒们感到惊讶。 或许他们忆起自己蒙召的那一刻。 或许他们中有些人觉得这个少年比自己具有更多人性的优点。 他可能出身良好、富有,更重要的是似乎遵守了一切诫命,并且怀着更加亲近天主的真诚意欲。 这一切就是为什么他主动地走到耶稣跟前。 可是在面对主耶稣「变卖一切,来跟随祂」的邀请时,他却决定选择另一条路。 当他离去所刮起的尘土仍在空中飘扬时,宗徒们面面相觑,既为自身的局限感到惭愧,亦不明白为什么这般软弱的自己却回应了主耶稣的召叫,而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竟然拒绝了惭愧。

「这样,谁还能得救呢?」(玛19:25)像宗徒们目睹一个如富家少年这么优越的人也转身离去时所出现的困惑,我们内心深处偶尔也会浮现这个疑问。 我们时而会失去内心的平安,因为即使我们努力过一个基督徒的生活,努力追随基督又领受了天主的召唤,我们仍然偶尔因自己的软弱而远离祂。 如果对于我、一个深知天主对自己的伟大爱情的人都是如此艰难,如果我感到自己这么软弱,对于那些不认识天主的人又当如何呢? 在这个动荡的尘世中追随主又有什么意思呢?

主耶稣的回复给我们自己的生命揭示一个关键的教训:「为人这是不可能的,但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玛19:26)这句话既道出我们沮丧的大部分根源,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一条希望之路。 或许我们常因妄想以一己之力就能完成那不可能的任务──自己的得救──而失去喜乐。 然而当我们体认到天主能够超越我们自己的力量时,这个挫折就会转化为一个美好的自我交托:「你非常真诚地承认,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结果都是很差的。『 但是,'你接着说:'耶稣,这不会使祢惊讶。 我不可能做对任何事情,祢一定要帮助我。 请祢为我做,祢会看到结果是多么美好。』」[1]

一个先于我们的爱

「这样,谁还能得救呢?」(玛19:25)宗徒们这样反躬自问,不仅是因为他们目睹一个优秀的少年宁可紧守财富而不愿跟随耶稣,而且也是对师傅耶稣在这个情节之后的一句严厉说话的回应:「我实在告诉你们:富人难进天国。」(玛19:23)虽然主耶稣要他们明白,救恩始终都是天主的工程和祂的仁慈的成效,但是祂不会隐瞒这条道路有多么严苛。 要如同额外一个宗徒般紧随基督,意味着人生的一个彻底的交付,开怀接纳主耶稣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任何要求。

那条通往天国的、神贫之路,既是天主的一个恩赐,亦是一个人自由地作出的抉择。 天主送给我们的爱是我们所不堪当领受的:这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核心真理:这份爱不是「源于我们的成就、才能或宗教热忱」,而是圣神的恩赐:「祂教导我们去爱,而我们必须祈求获得这个恩赐。 爱的圣神把爱倾注入我们的心中; 祂使我们感受到被爱和学习怎样去爱。 祂是我们灵性生命的'引擎'。 祂在我们里面启动它。 可是如果我们不以圣神为起动,或者不偕同祂、不藉着祂起动,我们将会寸步难行。」[2]

透过日常的具体行动,我们可以选择接纳或拒绝天主的爱。 唯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内修奋斗才会有意义。 我们不会视内修奋斗为「赚取」救恩的方法,而是对天主的爱的一个表达,并且切愿这份爱成为自己一切努力的原动力。 毕竟,在我们成圣之路上,尤其是当它更加崎岖时扶持我们的就是祂。 「有些人,一辈子的行为表现,似乎表示吾主只是对那些不以为难,或不需奋斗的人──这些人根本不存在──才大谈自我牺牲,才大谈循规蹈矩的。 他们忘记耶稣说过,那是对所有人讲的:天国必须奋力争取,必须每时每刻开展圣战去夺取的。」[3]

将希望寄托于天主

在人生的某些时刻,追随耶稣可能会是格外艰难的。 或许我们正在背负着一个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的十字架; 又或自己因信仰而被他人误解,或纯是在试图亲近天主的努力中自己感到冷淡,以致怀疑这场奋斗是否值得继续。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日复一日地努力跟随基督有时会带来的疲倦。 这时,圣伯多禄在富家少年拒绝接受耶稣的召叫后的真诚堪作我们的典范。 像他一样,我们亦可在祈祷中勇敢地问主耶稣:「看,我们舍弃了一切,跟随了祢; 那么,将来我们可得到什么呢?」(玛19:27)这并不是以得到奖赏作为我们奋斗的条件,而是把自己所有的期望寄托于天主的爱内,确信祂总会愿意我们得到最好的东西,确信祂会如同一个慈父般愿意倾注各种恩赐给我们。

耶稣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些跟随我的人,在重生的世代,人子坐在自己光荣的宝座上时,你们也要坐在十二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支派; 并且,凡为我的名,舍弃了房屋、或兄弟、或姊妹、或父亲、或母亲、或妻子、或儿女、或田地的,必要领取百倍的赏报,并承受永生。」(玛19:28-29)「百倍的赏报」就是天主那无条件的爱与亲密的临在,它无论顺逆皆相伴着我们,使我们的奋斗可堪承受。 百倍的赏报也包括天堂里那等待着我们的永福。 因此,圣施礼华特别建议我们尤其是在人生遇上艰困时默想一下自己将来与天主面对面相见的那一刻:「在受诱惑时,想想在天国为你保留的大爱; 培养望德,这并非缺乏慷慨的情。」[4] 把自己的心灵与希望寄托于天堂绝非等同自私(在那里,天主圣三正在等待着我们,好能给我们一个具决定性的拥抱)。 恰恰相反,它表示我们对天主的爱已经成为了一切或大或小的抉择的原动力。 我们所追寻的、唯一能够满足我们对幸福的渴求的就是祂。 在天国乐园里,我们也会与我们的母亲,童贞圣母玛利亚相遇,并且永远地享受她那慈母般的温柔抚慰。

[1] 圣施礼华,《炼炉》,353

[2] 教宗方济各,2022年6月5日的讲道

[3] 圣施礼华,《犁痕》,130

[4] 圣施礼华,《道路》,139